分享

佛教始祖

 yzsr273 2015-10-14
    佛是梵语“普陀”的简称,(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有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⑴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⑵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⑶圆觉或无上觉,即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此为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说,一般人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唯有佛才三项皆全。大乘除尊称释迦牟尼外,还泛称一切觉行圆满者为佛。譬如过去佛,有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古有燃灯佛,未来有米勒佛,东方有阿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托佛等。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是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托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南无”是梵语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佛教始祖。婆娑世界(现实世界)的教主。佛不是神,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公园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有名有姓,他的姓是乔达摩,名字是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寺院大雄宝殿必须供奉的佛像,释迦是种族号,译为“能仁”;牟尼译为“寂寞”。能仁表示慈悲,属于利他;寂寞表示智慧,属于自利。即有才能又有慈悲,便能积极救世,利益人群,为社会谋幸福,做大众的公仆,虽然能够这样去做,但其内心寂静默照,空其所有。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其一说法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另一说法为公元前624年至公园前544年。他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娃。
    约2500多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投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名叫拘萨罗属国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是释迦族居住的地方,他们是古印度时期著名王族,懿师摩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陀那,汉译“净饭王”,其妻子摩柯摩耶是与迦毗那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有一天,摩耶夫人梦见一只六牙白象进入腹中,在蓝毗尼花园,突感腹痛,于是孩子便从她的右胁降生了。国王给新生的太子取名为悉达多(汉译“成就者”)。因为释迦族姓乔达摩,太子便被称为乔达摩悉达多。
    据说悉达多太子,刚受完出生仪式后,竟奇迹般的抬起头,环顾四周,向四方各走七步,突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悉达多太子出生七天,母亲即去世,由姨母波者波提养育长大。幼年时代的悉达多太子生活优裕舒适,锦衣玉食,歌舞游猎,尽情享受。净饭王对太子寄予厚望,从小就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们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主——“轮转王”。十七岁时,父王便给他纳耶输陀罗为妃,指腹成胎所生儿子罗喉罗。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时,他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寺各种苦恼,悟知世间一切无常,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便舍弃王族生活,决意拜托尘俗的纠缠,出家修道。先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知道二仙所修之法不是究竟。后来到雪山树林中单独苦修六年,头顶上被鹊做巢,双膝给芦苇穿过,仍然不能明白心地,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于是舍去旧时所修之定,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到尼连河边木瓜园(优楼频螺村)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取吉祥草为座而坐,誓曰:“不成佛道,不起此座。”于是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终于在这年腊月初八之夜,目睹明星出现而豁然大悟,时年三十五(一说三十)岁。从此以后,遍游各处,化道众生,谈经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在恒河两岸宣,广招弟子;他在波罗奈城度阿若桥陈如等五人为最初的佛弟子,并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后来又接受耶舍、迦叶三兄弟、舍利佛、目犍莲等人,以及堂弟提婆达多等亲属为弟子。弟子很多,常随弟子一千二百多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称十大弟子。其儿子罗喉罗、姨母波者波提也皈依了佛教,经过多年的传教,其势力逐渐扩大,组成了佛教徒组织——僧团,当时富有的商人须达多和舍卫国王太子陀还向佛陀捐赠了祗园精舍,作为佛陀向众人说法传教的重要场所。临终前,他还为已一百二十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收他为最后一个弟子。讲完法语后,在拘尸那拉城跋提河边,娑罗双树下涅?,终年八十岁,遗体被火化。舍利分给八个国家建舍利塔供养,他身前所说的佛法,被弟子们整理成经、律、论三藏。
    综其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即八相成道:
    一、降生兜率天——释迦牟尼降生前,原为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释迦牟尼佛观察五种因缘(1、世间,2、地点,3、国家,4、家庭,5、父母)已经成熟,便决定降生人间,度化众生。佛教用语。欲界六天中第四层叫兜率天,又叫兜率陀天、喜乐天、喜足天等。生于此界众生欢喜具足,因此称喜足。据佛教说,每当佛陀降生人世之前,都要先在兜天上,为诸天讲说佛法。兜率天宫分为内外两院,其内院据说是准备即将降生于人世的菩萨,即佛教所说的“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之处。
    二、托胎——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迦毗罗为国,从净饭王夫人摩?摩耶的左胁入胎。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住论”所示“住胎”之相。
    三、出生——四月八日,释迦自摩耶夫人右胁降生,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据说太子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时天雨香花,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四、出家——太子看到世间老、病、死等,无常之苦,而产生修道之念。在一个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抛弃王位、财富和妻子,悄悄离开王宫,决定到深山僻林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抵达罗摩村自剃须发,披上袈裟,并谴责侍者车匿回城向净饭王报告他已出家。太子时年二十九岁。
    五、降魔——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任未见到,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体力。太子来到附近一棵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向东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座!”他在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
    六、成道——腊月初八日(-----   诸葛长青(海涛):这是吃腊八粥的来历,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缘起无我之理,“所作之办,不更受用(生死之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普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三十五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七、转法轮——释迦牟尼成道后,即赴鹿野菀度化五比丘,以后陆续又度化了一千余人。释迦便率领一千二百五十众徒,周游各地,宣讲佛法。释迦推动正法之轮,碾破异端邪说,弘扬佛法,称为“轮发轮”,在四十五年中,释迦深入民间,说法普度众生。六月四日,为初转法轮日。
    八、涅槃——释迦在八十岁得时,自知住世度生的因缘已满,便来到拘尸那拉城娑罗双树间,最后一次说法,右侧而卧,安详寂灭。
    世尊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无量众生,然后感演一幕入灭的戏剧。佛陀难道真的入灭了吗?其实并没有入灭。试以水月为譬:天上的明月,好比法身,月光好比报身,水中的月影好比应身(化身),水是见佛的缘,无水则则无缘见佛。释迦牟尼,观察末法众生垢染深重,难以打开玄关识锁,离苦得乐。于是,从悲心中运用广大智慧,巧妙的设一念佛法门,密密转移其颠倒妄想,从切近处断其生死根本,而得心花开放,见弥陀佛性,往生净土。因为一切唯心造,而心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真痴。所以杀、盗、淫、妄、恶业是从念而起,生死轮回就没有止息的时候了,所以佛就抓住众生妄想不断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轻而易举的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古德说: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安于妄心,妄心不得不佛。
    释迦牟尼佛德教法分三个时期:1、正法,一千年;对佛所教,能够信解修证;2、像法,一千年;虽有教理,但是正果少;3、末法,一万年;虽有如来教法,流通世间,但是信解修证的人却很少。分不出邪正,辨不清是非,只知道计较人我,追逐名利。这样的修行人,满眼都见。他们不知道“佛”是什么人修成的?“法”的含意是什么?“僧”是怎样命名的?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涅?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出现“上座部”、“大众部”二个根本部,又从这二个根本部出现许多派别。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大乘佛教兴起后,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便急剧衰落和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