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奥数是如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

 长沙7喜 2015-10-14

 


学奥数怎么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南桥的这篇文章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揭示了很多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在孩子小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才能,实际上比培养孩子更重要,除非是真的在数学上有天赋,不然参加奥数学习,只会加重孩子的认知压力和课业负担,还会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



文/南桥



在美国见到来美国访学的老师,同在教育行业工作,所以自然聊到儿童教育问题。他感慨,现在奥数简直成了祸害,小小孩子的考题,才一年级,奥数题目他这个英语专业博导居然不会做。


当然,英语专业博导不会做或许并不奇怪,但据说世界著名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也被中国小学生的奥数题难倒。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了。和老师一席谈不久,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提出,奥数之害,甚于黄赌毒。

杨教授的话或许略显危言耸听,不过,黄赌毒害的大多是成人,而一哄而上学奥数,害的是青少年儿童。 事实上一些幼儿园,竟也以“奥数”为特色,吸引家长。


幼儿园的儿童,学识数才是正常的,如何学起了奥数? 实在荒谬绝伦。不过这样的存在,自然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所致。


奥数上不上是家长的事,可是大家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心态是家长的战场,孩子的地狱,商家的天堂 。


但真正去想的话,让不适合奥数的孩子学奥数,才是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于1959年,在罗马尼亚举办。以后除了1980年外,年年举办,中国代表团先后八次夺得集体金牌。该竞赛虽然后来参加的国家众多,有90多个,但是最为热衷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前苏联、东欧各国、印度尤其热衷。


前苏联和东欧,是把这个数学奥林匹克当成一个国家面子工程来办的,事实上曾经提前几年选拔队员,经过几年训练后参赛,和把这项比赛当成“特殊才能教育”的国家竞争。


中国则是用人海战术,和体育一样,层层选拔,然后集训,再参加比赛。不排除得奖的学生真正代表了较高水平,是人才,但毕竟是特殊教育,非普通教育,所有学生一哄而上,根本没这个必要。

之所以说这样的比赛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是因为孩子现在负担本来就很沉重,除非真是有数学方面的爱好和天赋,不然参加这样的学习,只是无端加重他们的认知压力和课业负担,还会败坏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家附近有个陈姓家长的孩子考入了哈佛,大家问他教过什么,如何辅导。他说他没有辅导,害怕他们提前教孩子提前学,孩子会过度消耗。


也就是说,孩子给学疲了,没有了新奇感,以后的发展也没有后劲了,若是这样,孩子们非但输在了起点,也输在了终点。


有报道说,70人的奥数班,只有3个学生能跟上,别的孩子坐在那里痛苦着。这67个学生的家长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害自己的孩子呢?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何不给孩子多制造点美好的回忆,少添加这些无谓的折磨?

或许他们会说,这是国内教育的现实,因为考奥数获奖加分。可是这样的例子究竟有多少呢?


根据统计学常识,这类基于常模分布的选拔竞赛,永远只能选出少数一些例外者(outliers),大部分是不能得益于这种选拔竞赛的,只是消耗时间精力和钱财而已,得益的是与之相关的培训市场。


有鉴于此,教育系统应改掉这种“加分”的做法。作为“指挥棒”,教育系统在测评中得向公众发出正确的信息,不要把属特殊教育(gifted education)的奥数类训练和普通教育混为一谈,用同样的测评指标将不同类型的教育一锅煮。

有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即便不能赢得比赛或加分,但是让孩子锻炼一下,启发思维总不会错。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人的禀赋不同,先天差异是有的,一个数学很差的孩子,在其它方面或许很强,不如顺着这个路子去引导,反倒事半功倍。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培养不是主要的,发现是主要的。


我自己的女儿今年在美国上二年级,也被老师选去上一“加强班”(Enrichment class)。


但是我发现,这加强班其实是“丰富”(enrichment)班,因为教学内容稀奇古怪,当然也有跟奥数差不多的“难题”,但是也有手工编织手套,篮子,甚至还教孩子帮家长选车,选餐馆之类很实际的练习。


我看主要是多方面在“发现”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在这种年龄,根本都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仅仅是觉得孩子比较聪明,就去上奥数,是本末倒置,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换算成医学的做法,等于望闻问切和X光都不用,直接开处方让病人几个疗程几个疗程在吃药了。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一说,指出人的能力多种多样,真正的因材施教,是发现并培育其特长,而不应根据社会潮流,一窝蜂去参加某一项培训。


一个家长爱孩子,即便无从从学校得到合理反馈,也得关注孩子观察他们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而不是丢给一个培训机构,试图让他人来制造一个奇迹。

当然,怪罪家长不智恐怕不公,因为家长或许根本不知道孩子该学什么。学校作为教育专业机构,有必要和家长配合。


我看美国的中小学学生每个学期下来,学校都提供针对每个人具体情况的报告来,告诉家长孩子处在具体某个阶段,需要看什么书,是故事书,还是其它的一些书。公共图书馆则于暑假开始,及时推出暑期读书活动。


这方面我们值得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教育机构不妨考虑引进一些优秀的能力测评工具,或者开发一些出来,给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多一个参考,实现孔子在他的时代就已经在倡导的“因材施教”。

上次回国,和一些家长讨论到孩子的上学问题,有个家长就道出了他的心声,他说现在家长也挺迷惘的,不知道该让孩子学什么,都像无头苍蝇四处乱窜,所以看别人把孩子送去上什么班,自己就跟着送,所以才会这么容易被商家利用。


毕竟这一代的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是应试教育出来的,也不知道有什么别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孩子。但现在信息渠道发达,国门大开,交流机会日渐增多,我相信大家的视野都会日渐开阔,逐渐摆脱盲目跟风的做法。


希望奥数类培训最终会回归本位,成为特殊教育的领地,而非一个让所有孩子都去搏杀的角斗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