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在胡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顿空师兄 2015-10-14


工作的关系,我接待过一些老外,他们到北京无一例外都问过一个问题:最好玩的胡同在哪儿?在我和朋友的旅途中,我们也总是避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四通八达的繁华街区,去到那曲折幽深的小街小巷。我经常想,有一天能把自己丢在这种地方,雕刻下不慌不忙的时光。

后来,在和北京、上海一些朋友的接触中,我逐渐了解,生活在胡同里、巷弄中,确实是一种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酷的体验!也是一种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珍贵的经历!



我家不是传统的大杂院或者是四合院,是大家共用一个大门,进去之后是有拐弯的小道,两边是人家。胡同里的每家都熟的很。平房隔音不是很好,有时候犯错被爸爸骂,第二天早上,隔壁奶奶说:小丫头昨天又不乖了吧?


邻居大爷经营过茶馆,总教我们说:这壶嘴儿可不能对着人,那样是不太礼貌的。茶喝完了,就把盖儿立在边儿上,店小二就知道该上来添茶了。



门牌是看的,吆喝是听的,这样咱们的胡同才活了起来。



爸妈工作忙,小时候总去邻居家蹭饭。和我家住隔壁的是一对姐弟,我管她们的妈妈叫“亲妈妈”。据说是小时候蹭饭蹭多了,我就说比我妈还亲。



后海最漂亮的时候,是一家酒吧都没有的时候,那时候,后海边提笼架鸟的,打太极拳的,练圆号的,练黑管的,票友吊嗓子的,沿街叫卖的,不是天通苑占着过街天桥的那种,是推着自行车串胡同的那种沿街……那时的种种声音,你闭着眼睛也能瞬间知道:你在北京。总之,不是现在听到的:“楼上有座,有沙发。”


夏天的晚上,夜里,家家户户为了能感觉的凉快些,一般都敞着门,挂一个帘子,当年的这种帘子也没地儿买了,进门一拨,哗啦啦响,特好听;吃过晚饭一般都不开灯,没空调,关灯能感觉凉快点,在屋里呢,就借着电视屏幕的光线。耐不住热,出去胡同,那就有趣的多了,一般大爷大妈搬着小马扎,板凳,往门口的槐树下面一坐,聊天,年轻的叔叔们,坐在路灯下面,借着路灯的光线打扑克,小孩能玩的就更多了。


胡同里有很多很多很多流浪猫,不过它们应该都不觉得自己是流浪猫,一个个高傲的很。还有定期例会,五六只大猫坐在房顶,特别严肃。


胡同的好处在于,回家的时候不管从哪个胡同走进去都能到家。胡同像很多个田字格拼在一起,怎么回去都可以。


百姓的生活气息,见于胡同的每个角落,见于四合院的一砖一瓦,见于居民的邻里之情,外人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深切体会。胡同的起源又与水井有关,故此,有人说胡同文化就可以代表市井文化,因为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街坊里道都在一口井打水,彼此熟识,关系融洽。后来水井没了,就连胡同也快成了文物……


2002年,伯纳多·贝托鲁奇、迈克尔·雷德福、陈凯歌等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拍摄了系列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大获好评。影片讲述了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工人的一段故事。陈凯歌坦言构思灵感来源于一桩往事:自己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了22年,然而有一次当他偶然路过当年的小院,意外地发现,当年的四合院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 只留下了当年的影壁还突兀地立在门口。他说:“当时我就感到‘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十年’的感觉。”有了时空交错,“迷失在北京”的感觉。

这部影片不仅是陈凯歌导演在吊唁逝去的文明,更多的是让人们铭记往事,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