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声音还快--超音速飞机的历史[01]

 飘行者19 2015-10-15

比声音还快--超音速飞机的历史[01]

  



  自从莱特兄弟为人类插上翅膀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着飞得更高更快。英国人 Frank Whittle 于 1930 年申请了第一个喷气式发动机的专利,德国人 Hans Von Ohain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于 1936 年也独立申请了自己的专利。两者的基本原理相近,但具体细节不同。Whittle 的发动机到 1941 年才在 Gloster Pioneer 上试飞,而 Ohain 的发动机在 39 年就首先在 Heinkel 178 验证机上试飞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如火如荼的 1942 年,英国的迈尔斯飞机公司(Miles Aircraft Co)就受命开始秘密设计 M52 超音速飞机,但由于战事紧张和国力衰竭,英国政府下令迈尔斯将所有设计数据移交给美国,贝尔飞机公司接手之后,于 1948 年成功地将 X-1 实验型飞机飞上天,在著名的试飞员 Chuck Yeager 的操控下,于 1947 年 10 月 14 日首次在平飞中突破音速。在 1948 年 10 月的试验中,M52 的 30% 比例模型也达到 M1.5,证明英国人原来的计算和设计是正确的。  



  



  左:Miles M52 超音速研究机,后来首先突破音障的贝尔 X-1 用的是火箭发动机,M52 用的可是货真价实的涡喷发动机    右:贝尔 X-1 火箭飞机,历史上首次在平飞中突破音障的有人驾驶飞机  



  



  左: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燃料,X-1 是用 B-29 带到空中投放后再点火飞行的,据说 X-1 的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率不怎么样,万一点火失败,飞行员只有很短的时间决定跳伞,滑翔是不可能的    右: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试飞员 Chuck Yeager,早年曾参加二战的欧洲空战,在法国上空被击落后,借道西班牙逃回英国。当时条令规定,逃回的飞行员不再到占领区上空作战,大概是担心飞行员有心理障碍,但 Yeager 直接向艾森豪威尔请求重返欧陆上空,获得特许,以后曾在一天内连续击落 5 架敌机,战争结束时总战绩 11.5 架,包括一架 Me262。在 75 年从空军退役时,官拜准将,30 年后,获国会特别推荐,于 2005 年晋升少将  



  



  左:Chuck Yeager 和他的 X-1。按二战时就开始的老规矩,命名为 Glamorous Glennis,Glennis 那时还是女朋友,后来成为妻子。Glennis 死后 13 年,Yeager和小他 36 岁的 Victoria D’Angelo 结婚,子女把后妈告上法庭,说她纯粹是为了名利,Yeager 一世英雄,到老了反而摊上这么一摊烂事    右:除了从事研究性试飞外,Yeager 也是美国空军作战飞机试飞和评估的主力,在 1947-54 年期间,平均每月要飞 100 小时以上,有一个月竟然飞了 27 种不同型号的飞机  



  



  左:Chuck Yeager 后来离开试飞员的行当,担任一线战斗机部队的中队长、联队长,在 67 年北朝鲜扣押美国情报船“普韦布洛”号事件中,负责空中行动。在 62-64 年担任试飞员学校校长期间,训练了第一批宇航员,小说和电影 The Right Stuff 就是讲的这一段。Yeager 的最后职务是驻德国拉姆斯坦茵的第 17 航空队副司令    右:老家伙现在还不闲着,时不时上天遛一圈。左面的 Bob Hoover,二战中在欧洲被击落被俘,逃出集中营,偷了一架 Fw 190 战斗机自己飞回来了。右面的是 Frank Borman,双子星 7 号飞船的指令长,首次实现太空对接,后任阿波罗 8 号指令长,首次飞出地球轨道,绕月飞行   人们很早就知道,推力只是实现超音速飞行的一部分。物体以接近音速飞行时,空气的性质变了。飞机飞行时,对前方空气产生压缩,形成的压力波以音速传播。在 0.8 倍音速以下的亚音速飞行时,压力波跑在飞机前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把前方空气推开的作用。但以音速飞行时,前方的压力波“躲闪不及”,叠在一起,阻力急剧增加,阻力比亚音速时增加 3 倍,飞机就像一头撞到一堵墙上一样,这就是“音障”(sound barrier)之说的来源。然而,速度继续增加至 1.2 倍音速以上时,飞机跑到压力波前面去了,飞机的机头形成锥形激波,空气压力沿激波前锋急剧升高。激波前锋之后的压力急剧下降,到机尾压力达到负压,在机尾后压力急剧恢复到常压,整个压力分布呈骤升-缓降-骤升的 N 形,所以常被称为 N 形波。由于 N 形波前锋的拖带和后缘的推动,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所在的 N 形波中间部分的气流反而是亚音速的。激波在正好音速的时候,几乎是垂直于飞机前进方向的平面;随速度增加,激波呈越来越尖锐的锥形,速度增加,锥形的“后掠角”也增加,所以超音速飞行的阻力增加的速率随速度的增加反而下降,超音速后,速度增加一倍,阻力只增加 30-50%。这个性质只和音速或马赫数有关,不管在什么高度,飞机以相同的马赫数飞行,其经受的气动条件是等同的,而和以公里/小时计算的实际速度和高度的关系不大,所以高速飞机常用音速而不是实际速度来描述。音速或马赫数随空气条件而改变,但不是单调地改变,也就是说,并不是一路上升或一路下降,而是有升有降。在海平面时,音速为 1,225.1 公里/小时。到 10,000 米高空,音速降为 1,078.3 公里/小时。但超过 20,000 米高度后,音速又随高度增高,比如,30,000 米时,音速为 1,086.2 公里/小时。但是 48,000 米以上时,音速又开始下降。  



  音速以马赫数度量,马赫数当然就是以奥地利物理学家 Ernst Mach 命名的。说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捷克人可能要不满意,因为马赫出生于捷克的 Brno,后来也回到布拉格的 Charles 大学做教授,但他的学业和主要研究是在奥地利完成的。捷克是当时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这是马赫同学的尊容  



  



  左:随着飞机速度的增加,飞机对前方空气压缩形成的压力波不断被压紧,在音速的时候被压到一起,阻力急剧增加。超过音速后,飞机把压力波甩到身后,阻力反而减小    右:波导阻力在音速达到最高  



  



  左:超音速飞行时,激波后的空气压力和温度急剧下降,导致水汽冷凝,形成雾化现象    右:风洞里 F-14 的激波图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