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落幕 余韵久远(图)

 赵太尉 2015-10-15
《尼伯龙根的指环》

  科隆歌剧院把他们制作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扎扎实实地演出了两轮八场。通过艺术人文频道的转播,广大市民在中秋假期感受到了这部歌剧的魅力。昨晚,随着《众神的黄昏》里熊熊大火的燃烧,瓦格纳这部史诗般歌剧,也落下了上海首次盛演的大幕。不过,演出激起的反响,却方兴未艾。

  十六小时 经受考验

  《指环》以将近16个小时的实际演出时间,让观众经受了一次歌剧欣赏的新体验和大考验。演出开始前,即使是酷爱《指环》的瓦格纳迷,也认为《指环》是对观众耐心和体力的大考验。连促成《指环》上海之行的科隆歌剧院院长劳芬伯格,也在演出前说出了“长达近6个小时的《众神的黄昏》结束前,剧院里可能会剩下一半疲倦的观众,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过,亲身感受了现场气氛的观众,会把《众神的黄昏》落幕时全场爆发的激情,长久地留在记忆里。这部从下午5时半开始,到深夜临近11时结束的超长歌剧,不但没有导致观众昏昏欲睡,相反,绝大多数人的思绪,被乐池里飘出的音乐和舞台上的演唱裹挟到了瓦格纳的乐剧情境之中。《科隆评论报》在描述演出时这样写道:“上座率很高,掌声的热烈出人意料,看得出观众完全能接受和理解《指环》。”

  热情掌声 追求完美

  站在乐池指挥席上挥动双手牵引表演进程的马库斯·史坦茨,每当连蹦带跳地跑上舞台谢幕,总会淹没在如潮般的掌声里。中秋节当天,他与科隆歌剧院全体演职人员意外地收到了来自主办方赠送的杏花楼月饼,当得知是生产企业有感于《指环》演出之热而免费提供后,他当场表示:“就如每当落幕时,我总是能感受到背后的掌声如同激情喷发般席卷而来一样,我们在上海,就如在家乡德国一样,处处感到非常亲切和温馨。”剧院的掌声不仅流露了观众们来自心灵的感动,同时还反映了观众的真实情绪。院长劳芬伯格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换角色一事在上海的观众中引起了"宽容还是苛求"的争论,但我喜欢中国观众的坦率掌声,因为他们希望享受完美表演的心情,与我们努力去实现的目标完全一致。”

  行家评论 毫不吝啬

  平时极少对舞台演出加以盛赞的上音教授杨燕迪,在昨晚《指环》落幕时的电视评论中,用“演员非常完美、乐队非常完美、整个演出非常完美”,来表达内心的激动。曾在德国等地观看了10多次《指环》的音乐评论家刘雪枫更是充满激情地说:“科隆版《指环》汇聚了一批世界最优秀的瓦格纳歌剧演员,整部歌剧代表了当今国际一流水准。我在拜罗伊特歌剧院曾一次又一次与外国的瓦格纳迷们一起鼓掌,今天,我在中国的剧院,与中国的观众一起为演出成功欢呼和鼓掌,这是何等的自豪。”来自德国的一位80多岁的瓦格纳迷说:“我观看了20多个《指环》版本的演出,我在上海看到了那么多年轻的中国观众,他们似乎对瓦格纳充满了热情和兴趣。”

  观众回味 讨论热烈

  科隆歌剧院在世博期间为上海送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次盛演不仅是德国经典文化的一次展示,也是世界各国竞相在世博会大平台展示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位观看了首轮演出的爱乐者比较了多个版本后给记者发来邮件,认为科隆版《指环》有的场次速度偏快,导致时间长度不足。另一位爱乐者也发来邮件指出,重要的不是时间相差多少,而是观众体现出的热情和坚持,“说明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应该多多引进”。在网络上,更多的观众开始撰写讨论《指环》的博客和论坛帖子,其中不乏对歌剧背景的了解、不同版本的搜索、剧情故事的诠释、人物内涵的探讨、音乐动机的理解……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能长久影响观众思维。《指环》虽落幕,震荡却长久。

  本报记者 杨建国
(责任编辑:小书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