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锡林的绘画艺术:豪情劲笔写苍茫

 大东村人 2015-10-15
光明网

画家潘锡林

潘锡林,野风堂主人,安徽天长人,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潘锡林花鸟画工作室导师,人民日报《艺术》杂志总策划,北京红旗飘飘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旅游联谊中心理事,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民革安徽中山画院副院长,安徽省指墨书画院副院长,滁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荣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材奖”被授予“百名当代杰出艺术家”称号。被评为“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潜力的中国花鸟画100家”、2011—2012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中国花鸟画家。部分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北京培训基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校、福州美术馆,济南博物馆、武汉长江艺术家美术馆、桂林市博物馆等收藏。出版有《当代中国画坛精英·潘锡林》、《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潘锡林》《潘锡林画集》,《潘锡林花鸟画集》。

满堂和气300x120cm

画家潘锡林以其荒寒、野逸、老辣、苍茫的中国画作品崛起于当今画坛,是一件绝非偶然的事情,这与他三十几年如一日的刻苦修炼是分不开的。潘锡林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安徽皖东地区,自幼便耳濡目染的接收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成人之后便带有一种与生具有的传统文人傲骨英风的轩昂气质。套句俗话叫“人品如画品”,锡林的这种气质在他的画作中体现无遗,那一幅幅笔墨苍茫淋漓酣畅的大写意作品,给人展示着一个他独特的水墨世界。

秋夜入寒林367x144cm

潘锡林是一个元明绘画美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融合南北学贯中西的艺术叛逆。在他的画作中体现了他对元代文人画的热爱和对清代八大山人的情有独钟,作品中所表现的荒寒、苍茫之境以及沧桑感,正是元明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美学境界。潘锡林在笔墨技法上很善于借古开今,他常常以“大痴山水”所惯用的“披麻皴”笔法融入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中,造成及其苍茫、野逸之视觉效果,同时大胆以较大面积的泼墨来弥补枯笔的不足,充分发挥枯笔的苍茫、润笔的生气,使之沧润结合,相得益彰。

晚风野水静367x144cm

潘锡林又是一个大胆叛逆者,因为他深知“伟大的传统值得自豪,但不能代替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传统,今天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是明天的传统”。创作的目的不在于重复前人的形式抒发古人的情感,而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花鸟画如果不是为了表达情感,在艺术上便没有多大价值。”在创造新的东西之前,必须对旧的经典提出质疑,这体现在他题材的处理上。潘锡林认为尊重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基础上,需要赋予这些题材以新的人文内涵,在锡林笔下“牡丹芍药、鸾凤孔翠”不一定就非得“富贵”,“松竹梅菊、鸥鹭雁鹫”也未必悠闲,完全是随着情绪的流转,或是主题的需要来自由处理,往往在一幅作品中花朵、叶子、花秆、鸟成为各种不同形式的线的组合,他们密密麻麻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这时花非花木非木,花亦花木亦木,作为画家情感的物化形式在宣纸上无声的吟唱。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使你不由自主的联想起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泼洛克激情飞扬的作品,也可以感觉到黄宾虹老人浑然洒脱的积墨山水在花鸟画中的再现。

群鸟迎春248x129cm

“那接天连叶,波翻浪卷,所呈现的繁杂、肃杀和悲怆,使我得到了艺术的启示,丰富了想象的情愫,唤起了不可抑制的美感。”潘锡林在自然的变化中得到了启示,于是他要表现这种情感“我要画出一种沧桑感的大文化,一种悲壮意识的大文化”。潘锡林这种观点显然是受到当代花鸟大家郭怡宗先生“大花鸟”意识的启发,“小景也有大寄托”。正如古人讲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鸟画一语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小概念,但是,也同样与其他艺术形式承担着探讨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规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历史责任。

文/吴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风雨乱荷塘200X200cm

西窗难留芭蕉梦200x200cm

来源: 中国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