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里画外】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东方竹马 2015-10-16


(请在wifi模式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如果用“时代的象征”等诸如此类的话来评价畅安先生,显然不会是先生所希冀的。斯人已逝,其余辉仍然恩泽后人。王世襄注定是要被载入历史的,吾辈亦步亦趋,唯景行仰止以自勉。


王世襄工作室一隅

  王氏世襄,号畅安,斋“俪松居”,祖籍福建福州,生长于京师。先生出身钟鼎门第,家学渊源,自幼耳濡木铎、目染风雅,高韬博养厚积薄发。再加上其性格平和谦逊,恭勤于问学,在笔墨、诗词、音律、雕塑、烹饪、建筑、名物考证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与见解,而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领域的造诣更是超卓非凡,非当代擅名之流所能望其项背。


《明式家具珍赏》英译本

  先生醉心学问,所著颇丰,除声名远扬的《明式家具珍赏》(有英、法、德译本)、《锦灰堆》系列外,《髹饰录解说》、《北京鸽、哨》、《竹刻》、《蟋蟀谱集成》、《说葫芦》、《画学汇编》、《中国古代音乐书目》等皆为学界扛鼎之作。


王世襄旧藏 伏羲式“大圣遗音”唐琴

  1948年,先生获得美国洛克菲基金,从而游历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其时,随身携有一床元代古琴,并在波士顿为博物馆中人弹奏《良宵引》、《平沙落雁》两曲。试想先生携琴异国,犹如古代侠客仗剑江湖,青衣落拓,潇潇然君子之风也!
  说起来,先生与古琴似有不解之缘,除了1947年发现故宫库房中几被废弃的“大圣遗音”(神农式)唐琴,并援请琴人管平湖整修外,机缘巧合的是,1948年,先生于北京琴家锡宝臣之孙章泽川先生手中发现另一把“大圣遗音”(伏羲式)唐琴,先生“鬻书典钗”,以倾家之资易得,传为佳话。

  先生与袁荃猷先生伉俪情深,几十年间共患难,不改相濡以沫之本色。二人实为“师生恋”,袁先生可谓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奇女子,精于琴棋书画。在两人共同生活的岁月中,王先生大部分著作都得到了袁先生的鼓励与协助。《明式家具研究》插图700余幅,其中的测量图、榫卯构造图多出自袁先生之手。
  巧的是,袁先生也是抚琴高手,先后师从过名家汪孟舒和国手管平湖,王先生收藏的第一件明代家具,即是为袁先生操琴而觅得的黃花梨琴桌。


王世襄旧藏 明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


王世襄旧藏 明 黄花梨夹头榫翘头案

  先生旧藏家具现全部陈列于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馆”。1992年,先生与香港庄贵仑先生议得“只要庄先生自己一件不留,全部捐给上博,那么我用了四十年搜集到一起的并已编入《珍赏》的家具七十九件也一件不留,全部奉上。同时我还不计所值,给多少是多少,决无二议。”
  就这样,所藏全部家具以不足十分之一的价格割爱。如此“万金过手不假辞色”,相信已非一般收藏家可为,诚然一片高古风范。“由我得之,由我遣之”,先生如是言。


王世襄旧藏 花梨木独板大画案 王世襄先生亲自设计、田家青先生制作

  先生年轻时“架鹰携犬斗蛐蛐”,有“京城第一玩家”之称,之后“玩以学之”,终成一代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蜚声中外。凡是他玩过的东西,全都在他的笔下成为一门门精深的学问。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国约翰·佛利苏王子专门来华为其颁发“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表彰他“对中国工艺的专业与创新性的研究”,王世襄是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人。


王世襄旧藏“明周制 鱼龙海兽紫檀笔筒”

  犹记得有一次看先生的记录片,其中他谈到文革时期的遭遇,“在中国悠长的历史当中,它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一眨眼就过去了,可是,中国的文化、民族、历史是永恒的。所以我可以不计较那短暂的一段。任何人都可以不计较那一段……”
  面对时代动荡与个人沉浮时,先生波澜不惊,足见其大家风范与胸怀宽容博大,而这一片剑胆琴心,耐人寻味又引人神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