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白话精译

 闲之寻味 2015-10-16

《中庸》白话精译

杨义先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第一章

 

天命是“性”,顺性为“道”,修道乃“教”。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故,君子无监督时,也谨慎;独处时,也律已。

越“隐”越“现”,越“微”越“见”。故,君子独处时,也不放纵。

不动“喜、怒、哀、乐”之情,称为“中”。动情而能节制,称为“和”。“中”者,人之本性也;“和”者,普世之原则也。

若达“中和(中庸)”,则天地归位,万物受惠。

 

第二章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能“中庸”,因他随时都“中”。小人反中庸,因他心无忌惮。

 

第三章

孔子说:“中庸”系大德,民众缺之久矣!

 

第四章

孔子说:“道”为啥难行,因为,智者太过,而愚者又不及。“道”为啥不明,因为,贤者太过,不贤者又不及。

人皆会吃喝,但真懂品味者有几个?!

 

第五章

孔子叹曰:“道”快不行了!

 

第六章

孔子说:舜真乃大智者也!他精于提问,又善察言观色;扬他人之长,而避其短;掌握极端意见,而折衷用之。高明,高明!

 

第七章

孔子说:人皆自以为聪明,被驱至陷阱,还浑然不知。人皆自以为是,选择“中庸”,却不能持之过月。

 

第八章

孔子曰:颜回这人,选择了“中庸”,一旦受益,便牢记心中,久久持之。

 

第九章

孔子曰:国家可治,爵禄可弃,刀刃可蹈,“中庸”难行也。

 

第十章

子路问谁强。孔子反问:何种强?南方之强,北方之强,还是你定义的强?

“付之以宽柔,报之以蛮横,我仍不在乎”,此为南方之强,即,君子之强。

“枕兵器,死而后已”,此为北方之强,即,勇武之强。

故,君子“和而不同”,这才是真强;中立而不偏,这才是真强;国家有道时,矢志不移,这才是真强;国家无道时,仍然坚持操守,至死不渝,这才是真强!

 

第十一章

孔子说:抢辞夺理,行为鬼怪者,也许有后人为其立传,但是,我不会!

有些君子循“中庸”而行,却半途而废,但是,我不会!

真君子永远遵循“中庸”之道,即使终生默默无闻,也绝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广而精。

普通男女,虽愚却可知“道”;但欲精致此“道”,即使圣人,也有所不能知晓。“中庸”之道,愚者也可行;但若穷尽之,圣者也难为。天地再大,有人也嫌不足。故,说君子“大”,天下莫能载之;说“小”,天下莫能分之。

《诗经》说,鸟飞青天,鱼跃深渊。即,上下分明也。

“中庸”之道,惠及百姓;其高深境界,昭著天地。

 

第十三章

孔子说:“道”不拒人。若某人,行“道”而拒人,那他就不可以行“道”。

《诗经》说:砍削斧柄,榜样很近。手握斧柄砍斧柄,斜眼比视之,差别便搞清。故,君子因人而治,促其改错而行道便可。

忠恕者,离道不远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有四:要求儿子做到的,父亲该先做到;要求下臣做到的,君王该先做到;要求弟弟做到的,哥哥该先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该先做到。行为小心,言谈谨慎;若有不足,勉力改之;若有太过,也须顾忌。言要配行,行要配言。君子就该忠厚诚实。

 

第十四章

君子守本分而尽职,莫生非分之想。

若处富贵,就做富贵事;处贫贱,就干贫贱活;住在边疆,就要像边疆人;遇患难,就要面对患难。总之,无论处境如何,君子始终安然自得。

为官不欺民,为民不攀官;律已但不苛求它人,则不积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安然,以听天命;小人冒险,以获非分。

孔子说,君子立身如射箭。不中,不该怪箭靶歪,而该怪自己不准。

 

第十五章

君子遵“中庸”,尤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如“登高必始于低地”。

《诗经》说:妻儿和睦,如琴鼓和谐。兄弟团聚,融洽且亲。修身齐家,老少融洽。孔子赞:父母顺心矣!

 

第十六章

孔子说,鬼神之德,厚重矣!看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于万物之中,不可或缺。使天下之人,沐浴更衣,诚心祭之。无处不在:如悬在顶,如随之影。

《诗经》说,神之心思,不可测之,更岂敢怠慢?

是微是显,真像不可掩,如此而已。

 

第十七章

孔子说,舜算是大孝子!他德厚为圣人,位尊为天子,富甲四海之内。宗庙祭他,子孙仿效他。

故,德高者,必得其位,必享其禄,必有其名,必拥其寿。

故,天生万物,必因其材而待之:能成材者,栽培之;否则,淘汰之。

《诗经》说,优雅君子,昭明厚德,宜民宜臣。福禄天授,命里保佑,上天顾之。故,厚德者,享天命。

 

第十八章

孔子说:最无忧者,当数周文王吧!他上有王季为父,下有武王为子。父创基业,子承遗志。

武王继承太王、王季、文王的未尽功业,靠武力夺得天下。他名至实归,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宗庙祭祀他,子孙永祝他。

武王晚年承受天命,贵为天子;周公辅助成王,成就文王、武王之德,追尊太王、王季为王,以天子之礼追祀祖先。

祭祀规制涉及诸侯、大夫、士人和平民。若“父为大夫,子为士”,则用大夫之礼安葬,用士礼祭祀。若“父为士,子为大夫”,则用士礼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大夫守丧一年,为天子守丧三年。为父母守丧,没贵贱:天子、平民皆相同。

 

第十九章

孔子说:武王、周公最孝顺吧。所谓“孝”,即,善继先人之遗志,善成先人之未尽功业。

春秋季节,整修祖庙,陈列祭器,摆设遗衣,贡献鲜食。

祭祀之礼,注重父子、长幼、亲疏之排序。爵位排序,可辨贵贱;职位排序,可辨高低。敬酒时,幼须先敬长,才能延绵福报。宴饮时,按白发程度排座次,便能长幼有序。

“按其序,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便是至孝。

天地之礼,用来侍奉上帝;宗庙之礼,用来祭祀祖先。搞懂天地之礼,明白祭祀之义,治国便易如反掌了。

 

第二十章

鲁哀公问政。

孔子说:周文王和周武王之政事,都记于典籍。人若在,则其政举;人若亡,则其政息。治人,需勤政;治地,需栽树。行政如种芦苇。

故,为政在人。用人靠修身。修身靠“中庸”。遵“中庸”之道,又靠仁义。

“仁”者,爱人也,特别要爱亲人。“义”者,行事适宜也,特别要尊贤。“爱亲人”也要分亲疏,“尊贤”也要分等级,这些都是“礼”的要求。

位卑者,若无上司支持,则不可成事也。

故,君子不可不修身。欲想修身,不可不奉亲。若想奉亲,不可不知人。若想知人,不可不知天理。

人伦有五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对待这五伦靠三德:智、仁、勇。五伦,天下同;三德,天下通;道理都一样。

有些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受困而知之;总之,只要他知道了,最终也就一样了。有些事,或自愿行之,或为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总之,只要做成了,最终也就一样了。

孔子说:好学近乎“智”,努力践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此三德者,则知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则知如何治人。知道如何治人,则知如何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有九原则:修身、尊贤、爱亲人、敬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能人、善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身,则立正道。尊贤,则不困惑。爱亲人,则家属无怨。敬大臣,则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则下属竭力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忠心耿耿。招纳能人,则财物充足。善待远客,则四邻八方都来归顺。安抚诸侯,则受天下之人敬畏。

“修身”当净心虔诚,沐浴更衣,不违礼仪。“尊贤”当驱除小人,远离情色,重德而轻财。“爱亲人”当尊重其地位,资助其财物,协同其好恶。“敬大臣”当提供其更多官员,以辅助工作。“体恤群臣”当诚心诚意予以任用,并提供丰足俸禄。“爱民如子”当少收税,农忙时不摊派劳役。“招纳能人”当经常考察,按劳付酬。“善待远客”当迎来送往,并嘉奖有功者,救济受困者。“安抚诸侯”当帮助延续绝后家族,帮助复兴正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适时接受朝觐,少纳贡多赠与。

总之,“治国平天下”虽有九原则,但它们的实施道理均一样。

任何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准备的发言,不会卡壳。事前有备,则无患。行前有备,则无悔。行程有预案,则不会走投无路。

民若不被信任,则民不可治。不被朋友信任的人,也会不被上司信任。不孝顺父母的人,也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对自己都不真诚的人,也不会孝顺父母。不懂善的人,也不会对自己真诚。

真诚,乃上天之道;追求真诚,乃为人之道。真诚的人,不勉强便能做事,不思考便能有所得。自然而然合天道,此乃圣人也。追求真诚的人,努力向善,持之以恒,即,博学之、细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或不学;若学,便要学会,否则绝不罢休。或不问;若问,便要问懂,否则绝不罢休。或不想;若想,便要想通,否则绝不罢休。或不辨;若辨,便要辨得清清楚楚,否则绝不罢休。或不做;若做,便要做出成效,否则绝不罢休。别人努力一分,我努力百分;别人努力十分,我努力千分。

若真能做到如此,则笨人也会变聪明,柔弱也会变刚强。

 

第二十一章

从“真诚”到“明理”,这是天性使然;从“明理”到“真诚”,这是教育使然。真诚便明理,明理变真诚。

 

第二十二章

只有至诚之人,才能尽其本性。能尽其本性,则能尽众人之本性。能尽众人之本性,则能尽万物之本性。能尽万物之本性,则能助天地育苍生。能助天地育苍生,则可以与天、地并列。

 

第二十三章

次于圣人的贤人,若聚焦一点,也能实现真诚。真诚后,则会显形。显形后,则会著名。著名后,则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后,则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后,则会转变。转变后,则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之人,才能化育万物。

 

第二十四章

“至诚”可预知未来。国家将兴盛,必有吉兆;国家将灭亡,必有凶兆。预兆现于卜龟,见于龟之四体。祸福将至,福可以先知,祸也可先知。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引导。

“真诚”是事物之终、始。不诚,则无物。故,君子以“诚”为贵。

“真诚”,不但要完善自我,还要完善外物。完善自我为“仁”,完善外物为“智”。“仁”与“智”是本性之德,合符内外之道。故,啥时都适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永不息。不息,则长久;长久,则显露。显露,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便可承载万物。高明,便可覆盖万物。悠远,便可生成万物。

博厚,配地大。高明,配天高。悠久,配永远。

达此境界者,便能不显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事成。

天地之道,可用“诚”字来囊括。“诚”,专一不二,其生命力强不可测。

天地之道,好广博,好深厚,好高上,好光明,好悠远,好长久也!

今天的“天”,原本由点点光亮聚积而成,但是,待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得靠它维系,万物都被它覆盖。今天的“地”,原本由撮撮细土聚积而成,但是,待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华山都不嫌重,容纳河海都不嫌多,万物都由它承载。今天的“山”,原本由粒粒卵石堆积而成,但是,待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存。今天的“水”,原本由一勺勺滴露聚积而成,但是,待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便生在其中,珍珠珊瑚等宝贝也繁殖于此。

《诗经》说:天命远深,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诗经》又说:显赫光明,周文王之德清纯。这大概就是“文王之所以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永不停息。

 

第二十七章

伟大啊,圣人之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高峻如天,充足无限。礼仪数百,威仪数千,等待圣人来实践。所以说:德若不极厚,道便不极高。

故,君子尊崇德性,精进学问,直至广博,尽其精微,洞察一切,而奉行“中庸”。温故,而知新;诚意,以尊礼。

所以,位尊,而不骄;位卑,而不自弃。国家有道时,则进言以兴邦;国家无道时,则禁言以保身。《诗经》说“明智达理,以保自身”,大概就是此意吧。

 

第二十八章

孔子说:愚者自以为是,贱者独断专行。生于今世,却想回归远古,则此人必遇灾祸。

你若不是天子,就别议订礼仪,别设立制度,别确定文字规范。如今,车已同轨,书已同文,伦理行为也已现成。

有位无德者,别制作礼仪;有德无位者,同样也别制作礼仪。

孔子说:若论夏朝之礼,夏裔杞国都不用它了。若说殷朝之礼,殷裔宋国还有残存。我学周朝之礼,并付诸实践。我遵从周礼。

 

第二十九章

平天下有三要:礼仪、法度、文字。规范好这“三要”,纵使偶有失误,也不会犯大错!

位尊者虽善,若未被其行动检验,就没人相信。没人相信,百姓便不会听从。位卑者之善,虽已被行动检验,但由于没地位,也没人相信。无信,百姓也不会听从。

故,君子欲平天下,得以自身德性为根本,并以行动向百姓证明。看看夏、商、周三朝先王,他们言行一致;顶天立地无过错;质询鬼神无疑问;百世之后,圣人对他们仍坚信不疑。

“质询鬼神无疑问”,是知天理;“百世之后,圣人对他们仍坚信不疑”,是知人意。

所以,君子的举止可世代为天下仿效,行为可世代为天下楷模,言语可世代为天下准则。远距君子,可感其威望;靠近君子,也不觉厌烦。

《诗经》说:在彼无敌,在此受赞;日夜谨慎,美名永远。君子若不如此,断难早早扬名于天下。

 

第三十章

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天时,下合地理。尤如天地,承载万物,覆盖八方。又如四季交错,日月更替。万物共生而互不妨害,大道并行而互不冲突。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万物。此乃天地之伟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至圣之人,才聪明睿智,即,虽居上位,却能接地气;才温良恭俭让,即,能包容天下;才刚毅图强,即,能果断行大事;才庄严诚直,即,能博得众人尊敬;才明察秋毫,即,能辨别是非。

圣人德如喷泉,不时涌现。圣人德广如天,德深如渊。见其面,民莫不敬;听其言,民莫不信;观其行,民莫不悦。

如此美名盛传中国,播及邻邦。车船所至、人烟所在、苍天所盖、大地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降之处,凡有血气者,莫不对他既尊重又亲近。因此说,圣德“配天”。

 

第三十二章

唯至诚之人,才能统理天下大道,树立天下根本,精通天地造化。这绝非危言耸听!他的“仁”诚挚,他的“智”高深,浩渺如天!若非天资聪慧、圣德达天之人,谁能如此?!

 

第三十三章

《诗经》说的“衫罩锦衣”,就是不露奢豪。故,君子之道,深藏却渐涨;小人之道,彰显却渐亡。君子之道,淡而有味,简而有韵,温和而有力。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巨。如此,便可进入德之境界。

《诗经》说:潜藏虽深,彰现却明。故,君子自省无愧,心中无鬼。君子之所以超凡脱俗,概因如此之细微处吧。

《诗经》说“独处陋室,能无愧于神明”,故,君子虽无为,却受崇敬;虽不言,却受信任。

《诗经》说“无言通神,心诚无争”,故,君子不行赏,民众却自发勤勉;不动怒,民众便自行敬畏。

《诗经》说“厚德弘扬,诸侯效仿”,故,君子笃实恭敬,便可天下平。

《诗经》说:我有明德,不动声色。孔子说:教化民众若靠厉声厉色,这绝对是下策。

《诗经》说“德轻如毛”,毛也有份量。“上天所载,无声无味”,这才是极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92493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杨义先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