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书店:单向街

 汉青的马甲 2015-10-16

单向街书店2006年创立,用名有“单向街图书馆”、“单向空间”等,一家书房型私人空间转向集群型的聚合空间,单向街可以说从来不是一家传统意义的书店,书店创办人是媒体人、写作人、出版人等等,他们本身是舆论、话题制造者,精挑细选众多的书种并不是他们想要做的,他们强调的是创造潮流里面的焦点,引领思想的先锋,贡献一个图书馆式的书店不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而时尚、潮流却是粉丝经济时代人所共需。


我会经常记挂万圣、豆瓣这种传统书店,但是在北京待了几年却没有去过一次单向街,这大概是“不好玩的”我和单向街的好玩不相干吧。但是这次却兴冲冲地跑了去,主要是因为孔夫子旧书网在单向街主办的“喜新恋旧单向市集”里也冒泡了,这样一来看看旧书面貌,二来见见单向街的真容,放松放松。


在芍药居地铁站出来,根据此前查看的地址七圣中街,看了看地面图有个七圣庙,估计在那边吧,于是我信步而去,果然,通过一片楼林和车道,来到了爱琴海购物中心。在北京这样的水泥森林里,难以想象会在铺天盖地的购物店铺里冒出书店,因为我印象中书店就是独门独户的,和时尚廊一样藏身商厦的单向街的生存之道,也许就是让大家对书这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放大商品属性,书可以在这种环境下和休闲品、茶歇、咖啡、创意品等等融合来出卖,终于明白---这类书店就是商业地理里面的构成,我们总是把书店和商业划以区分,而实际上偏商还是偏什么呢?此时我不禁哑然---书和书店从来是有标价的商品、场所。



没办法,单向街也许从前并非如此,2006年的北京毕竟不同于今,那时候至少京东图书还没有呢。坐落在商厦三楼的单向空间,共有三个独立空间,最外围是一个阅读区,相较比较简单的设计,这是商场不便利用起来的一个旋转过渡区,阅读区摆了一些普通书,不少逛商场的人带着孩子在里面歇息。第二个空间是书店隔壁的生活空间,其色调和书店的基本色---白色一致,里面陈列了一些我来不及细看的创意用品,对于一个极简主义者来说,所谓的创意商品其实都是多余的,每多一件这样的商品意味着你的思想多一重重负,而现今很多感官消费者却很需要这些用品的铺陈,似乎生活因为它们从而添姿增色,意义丛生。白色,并非三原色之一,给人以洁净、单一、恒久的象征,偶尔也是无力的延伸。



平心而论,单向街的选书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至少符合书评家的审美,时下的新锐经典和热销都有呈现,书架嵌入墙体,白墙和白漆书架,盛装者多色的书,这正是凸显书的主体,也是外景符号的又一次诠释---思想永远在书里,找不到也没关系,听听来者的诉说吧。进门左起是经济类读物,中信、湛庐的品牌占了不少,在书架顶端有分类排,用的是“商业”二字。商业过来是电影类,这个毗邻很有意思,电影是现今的大众艺术,再沉重的电影都有众多的评论和追随,影像正是单向街一词发明者本雅明---一位沉重的思想家所论述过的。再过来就是文学图书,外国文学相较大多是经典名家和新锐作者,通俗的就是惊悚谜案,而中国部分主要是当前的流行文学,古典鲜少,当然这里并没有穿越小说一类的网络书,但多是轻轻松松的游记、图文。杂志占有很大的面积陈列,总体来说是快消品吧,见到台湾的《印刻文学生活志》,颇为惊艳。此时,书架戛然而止。



转到书店陈列区的后部,是我认为最神圣的区域----诗歌专区,一排外国诗歌著作静静的横躺在那,注视着前方的来来往往,这些诗人如叶芝、狄金森、布莱克、帕斯捷尔纳克......在显得黯淡的一角,既没落而又高洁,当我看到河北教育出版社的“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时,我想我已经到达今天的高潮,这些十四五年前的老书出现在这,多少是让人惊讶的,所以单向街的灵魂毕竟是面向世界的,阅读世界不能没有诗歌。我挑选了四本,按照书价(心满意足地)结算,准备结束今天的单向街之行。


诗歌过去就是沙龙区,这也就是单向街最大意义所在,我认为,没有因为人这本书的带动,单向街的书品不足以支撑其运转,和大多数地面书店一样这里看书的比买少的多得多。思想也许从来不是靠贩卖而铺开的,传播的途径往往是不需要花费金钱的。单向街的主人大多是忙碌的,但他们能带来他人在这里传播,即便没有主人,一小圈一小圈的散体也可以在这里游弋,喝着咖啡,摆弄手机,自说自话或者对着情话。




收银台,我郑重地在书末盖章,“单向街空间”五个朱文篆体,和书店不太切合的氛围。收银台有几位工作者,也许有义工,还有一个抱孩子的女士,这都是强调生活、自由的状态,挺好。



回过头说几句“喜新恋旧单向市集”,其实这是一个类似社区的买卖活动,有自制咖啡、秘制精油一类的“情意产品”,更有衣饰、玩具、化妆之类的外围时尚,而旧物件毕竟是少的,旧物有喜爱的人,但是能出现在这个年轻群体的交往场所里毕竟会显得古怪,所以当两家旧书摊杂在这个物物俱时尚的空间里面时,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好难熬吧,夜里十点打烊,我去的时候正赶上晚饭点,孔夫子旧书摊胖胖的男子正吃着外卖,一桌子书没有我需要的一本!


而我此时也缩进地下一层的超市买了一个大饼充饥,要知道,在这里随便一家食铺都可以吃掉几本书的。


作者杨兆为拾得书屋创办人,传统书业坚守者。本文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