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沂蒙七十二崮资料大汇总

 琅琊丁 2015-10-16


走进沂蒙山区,到处可见一些姿态奇特的山峰。呈圆形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这就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岱崮地貌,我们将在下面的专题中分期介绍其中最著名的沂蒙七十二崮。



1、孟良崮。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与蒙阴县垛庄镇交界处,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1947年中共华东野战军在此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整编七十四师。陈毅元帅曾写了一首题为《孟良崮战役》的诗:『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

2、吕母崮。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南 10 公里处。《日照县志·古迹》载:『城南崮子村,传为吕母故里。又,崮下游土崮起,吕母所筑』。《辞海》:『女子吕母本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富户,其子育为县游?被县官冤杀。吕母散家财,聚众数千,于天凤四年(公元十七年起义,称将军,破城杀官』。传说吕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领导农民起义的妇女,故该崮以吕母名之。今遗迹有半月形土堆,传为点将台,东西长约五十米,南北宽约十五米。


3、水塘崮。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境内,海拔 515 米,面积 4 平方公里。因崮顶凹陷,雨季可积水成塘而得名。

4、歪头崮。在沂蒙山区共有三座,皆因固顶歪斜而得名。位于沂水县城西北 29 公里夏蔚镇和泉庄乡交界处的歪头崮,海拔 607.4 米,面积 0.7 平方公里;另一歪头崮位于山东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处的沂山玉皇顶西北,海拔 971 米,为沂山第四高峰,明朝有雪蓑道人题壁颂其高险:“侧首听天外,垂手悬云间”。史载,崮顶多有营造。自宋始,建有碧霞元君祠、福神庙、将军殿、山君庙、南天门、通玄门、长春亭等殿宇。至明清多有复修。虽崮巅狭窄不平,殿阁分散,但位于高峰,彼此呼应,映衬成景,远眺仙山琼阁,倏忽缥缈,自唐始即被誉为『蓬瀛仙境』。位于泉庄乡驻地东南 4.2 公里处的歪头崮海拔 384.9 米,面积 1 平方公里。崮北张耿村建有烈士陵园,纪念碑文云:“民国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敌伪三千余人,大举扫荡沂水,路经三区歪头崮。我十八集团军山东纵队鲁中军区二团二连据崮抵抗,经敌三次冲锋迄未得逞,继以飞机大炮猛烈配合,并释放毒气,激战终日,毙敌旅团长以下二百余人。因之沂博路得非敌有,东里镇致未沦陷,英勇指战员八十一人亦壮烈牺牲。沂北党政军人民对之同深哀悼,谨树志碑碣,书列姓名,以资纪念。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上浣”。



5、岱崮。有两座。北岱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 7.8 公里处,海拔 679 米,面积 2 平方公里。传说在崮顶可以望见泰山,又名望岱崮,后演变简称岱崮。1943年鲁中第二军分区十一团八连,在此曾坚守十八个昼夜,以亡二伤七的代价,英勇抗击了日伪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空军中队等无数次的进攻,毙敌三百余人,该连也因此殊功被山东军区授予“岱崮连”光荣称号。南岱崮位于岱崮岱崮镇驻地偏西北7.6公里处,海拔705米,面积1平方公里。此崮因在北岱崮之南,故名南岱崮。

6、天桥崮。位于山东省沂水县城西北32.7公里处,高庄镇境内。海拔624.4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为沂山支脉。因崮直耸入云如通天之桥梁,故名。


7、牛角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驻地西北2公里处,海拔371米,因崮顶状似牛角而得名。1956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后,1958年被毛泽东誉为“军中第一笔”的舒同(时任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来此崮,亲手种植了一片松柏林,树植五角形,故名“五角松”,现已经成为该崮一大景观。

8、丁家崮。位于沂水县泉庄乡驻地西南8.5公里处,海拔559米,面积1平方公里。石质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传有丁氏居其上,故名。



9、锥子崮。有两座,皆因崮成锥子状而得名。位于山东省沂水县三岔乡驻地南6公里处的锥子崮,海拔705米,面积0.5平方公里。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原王庄乡)东北部的锥子崮,海拔602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崮顶高耸入云,又名云头崮,崮下有一村因此得名云头峪。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中共山东省委第一张《大众日报》就诞生在这里。


10、抱犊崮。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苍山县和费县交界处。主峰海拔580米,面积13.5平方公里,有“鲁南擎天柱”之称。该崮又名抱犊山、君山、豹子崮,汉代称楼山,魏称仙台山,明清称天台山。唐《元和郡县志》说:昔有一隐者曾抱犊上山开垦,故名。此崮山势陡峭,仅有一石径通顶,固顶有田数顷,水池两处,水深数尺,历来被视为军事要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王俊和民国时期孙美瑶曾占据此地。抗战时,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此创建抱犊崮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11、香炉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西北,海拔592.8米,面积1.5平方公里。因崮状似香炉,故名。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等组成。

12、姜家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北,海拔617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有姜氏居此而得名。崮顶周围是二十多米高的峭壁,十分险峻,易守难攻。原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黄子忠曾写了一首《忆坚持姜家崮》:『山名姜家崮,峭壁入云端。山顶面积小,计亩三十三。抗日烽火起,顽伪曾抢占。三易云梯上,我军驻一班。工事牢又固,坚持十一年。气死反动派,日寇啸徒然。三千蒋家军,围困十余天。乖乖受严惩,军民笑开颜。』


13、朱家崮。位于沂水县高庄镇北部,海拔533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曾有朱氏居此而得名。

14、龙须崮。位于蒙阴县城东北29公里处,海拔701.1米,面积1.5平方公里。因山头状似龙首、山膀似龙须,故名龙须崮。一九三三年,中共新泰县委领导蒙阴和新泰县东部的农民,于九月发动了『龙须崮暴动』,在党的左倾路线影响下,暴动历时十二天便告失败,但在沂蒙山区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一九四零年七月,蒙阴首届抗日民主政府在崮下的梭庄成立,揭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鲁中军区独立团二营部分官兵据守龙须崮,与一千多名日军激战三天,又与国民党五十一军七团激战二十余天,牵制了敌人的大批兵力,配合主力部队顺利完成了反扫荡任务。



15、油篓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 658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状似油篓而得名。

16、鹰嘴崮。位于沂水县崔家峪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海拔315.6米,面积2.5平方公里。崮顶似鹰嘴,故名。


17、吴王崮。位于山东平邑县铜石镇驻地西南14公里处。海拔653.9米,面积2平方公里。传说春秋时期吴王伐鲁被困于此,故名。

18、板 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655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大且平,如放在山顶的石板,故名。


19、和尚崮。一座位于平邑县城东南24公里处,海拔656米,面积2平方公里。另一座位于沂南县孙祖镇驻地西北12.5公里处,海拔422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崮顶状似僧帽,亦俗称和尚帽子。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四日,侵华日军从垛庄、界湖、铜井出动数千人合围和尚崮,妄图袭击驻扎在此崮的中共山东分局机关、一一五师师部、省战工会机关,八路军山东总队二旅三营九连和沂南县大队一连,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与敌展开浴血奋战,一百七十二人除四人突围四人受伤被群众救出外,其余一百六十四人壮烈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当地群众一百余人,史称『和尚崮战斗』。


20、透明崮。一座位于沂水县城西北31公里处,海拔603.9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属于沂山支脉,崮顶有洞可透望另端,故名。另一座位于沂水县诸葛镇驻地西南4.5公里处,海拔474米,面积0.5平方公里,石质系前震旦系片麻岩,崮顶有两巨石相依,中间因有石缝,故名透明崮。



21、鏊子崮。位于沂水县高庄镇北部,海拔616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崮似烙煎饼用的鏊子,故名。


22、纪王崮。位于沂水县城西北40公里处,海拔577.2米,面积4平方公里。清朝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载:『相传纪子大去其国居此,故名』。据考证,纪王是春秋时期的纪国国君,鲁庄公四年即公元前六九零年,齐师伐纪,纪王遭馋失国后流亡居此。该崮是沂蒙山区唯一一座至今仍有人居住的山崮。崮顶呈南北走向,东西宽处有二公里,崮顶现有纪王墓、金銮殿、擂鼓台等遗址二十多处。该崮以其规模之大,被誉为『天下第一崮』。



23、摩云崮。位于平邑县城东北18.5公里处,海拔1025米,是蒙山主峰之一,是沂蒙山区最高的崮山体由太古代泰山群系变质岩构成。因崮高耸入云,故名。

24、章子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3.5公里处,海拔546米,面积1.5平方公里。传说从前山上有獐子,故名獐子崮,后演变为章子崮。


25、情人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驻地北,崮上有两块岩石矗立,一南一北,远看似一男一女,故名情人崮。


26、大崮顶:位于沂南县孙祖镇驻地西北14.5公里处、孟良崮西南与蒙阴县交界处。海拔571米,面积0.6平方公里。一九八四年,在崮顶修建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碑占地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百平方米,碑高三十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岩组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着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碑中部正面镌刻胡耀邦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



27、大坪崮:位于沂水县高庄镇北部,海拔518.6米,面积1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崮顶平坦且大,故名。


28、马家崮:位于平邑县平邑镇南17公里处,为流峪乡和张里乡的界山。面积 2.5平方公里。海拔690.5米。山体为沉积岩结构,顶端系厚层石灰岩。山形似马鞍,原名马鞍崮,后由马家管,故得今名。西北侧有洞,名为马家洞。



29、太皇崮:在平邑镇西南33公里处。原名大匡崮。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顶部覆盖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厚层石灰岩,四壁峭立,十分险峻。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在这里发生过有名的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太皇崮战斗』。一九四四年二月,费县皇崮区农救会为悼念太皇崮战斗光荣殉国革命烈士而建白彦烈士林。位于白彦河东小营村北,并立碑于此。一九七二年白彦烈士林迁至白彦镇西1.5公里处,北靠燕岭,南临临邹公路,面积五亩。烈士林座北朝南,林内立有『太皇崮殉国烈士碑』,碑铭刻孟育民、公浩、谢恒顺、谢洪连、李学友、谢洪任、陈立三、王万立、山西陈同志等9位太皇崮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英名。



30、双崮:位于沂水县黄山铺镇北,海拔424.1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页岩构成。因山上有两个崮对峙而得名。清道光《沂水县志-舆地》载:『双崮,县西北四十里,旧志云:两峰竞秀,壁立插天』。


31、卢崮:位于蒙阴县城东北34公里处,海拔610.3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顶四周崖壁高25米,极为险峻。崮下有汉城阳国卢县古城遗址。因山北有卢川水流过,故名。崮的悬崖上弹痕累累,至今仍清晰可见。一九七七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鲁革发122号》文件,把岱崮革命遗址(南岱崮、北岱崮和卢崮三个地方)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鼎足崮:位于沂源县燕崖乡政府驻地北部,主峰海拔578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走向呈东北西南。此山有三条延伸的山梁,恰似古代器皿鼎之足,以此得名。山由石灰岩、页岩构成。此山南坡叫封山,出古生物三页虫化石,当地称燕子石。



33、对崮:又名笛崮山。位于沂水县城偏西北32.7公里、沙沟镇驻地西9.5公里处。海拔597米,面积1.2平方公里,属沂山山脉南延部分,因山上两崮相对而得名。在抗日战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涌现了一个可以与“狼牙山五壮士”齐名的“笛崮山十四勇士”英雄群体。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日,八千日寇围剿山东临沂市沂水县对崮山。战斗中被围困在对崮山的有山东省军区机关特务营、省战工会、沂蒙军分区一团、沂北县大队和国民党五十一军一部,总兵力近千人。在这次反日军『扫荡』的突围血战中,击毙击伤日军六百余人,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山东军区特务营五百多人基本全部牺牲,十四名战士英勇跳崖,其中八名幸存,战斗共计千余人牺牲。



34、石人崮:一座位于沂源县南麻镇东南12公里处,海拔640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山上有巨石似人形而得名。另一座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511米,面积1平方公里。


35、凤凰崮:位于沂源县东里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海拔454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山呈南北走向,由石灰岩、页岩构成。凤凰崮实为文山之一崮。此崮以吉祥言得名。一九三九年六月初,日本侵略军出动二万余人对鲁中山区进行疯狂“扫荡”,六月七日,日军飞机由北向南越过凤凰崮,向崮前的东里店投下一百多枚重型炸弹,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沈鸿烈带数名随从仓皇出逃,二十余天后,沈鸿烈逃至临朐县东廖子村,召回各机关失散人员重建省政府。至此,东里店为期半年余国民党山东战时首府宣告结束。



36、狮子崮:位于沂水县与临朐县交界处的沂山,狮子崮在玉皇顶西北侧1.5公里,与连麓的歪头崮东西并峙,合称『双崮』,海拔950米。 其势巍峨,如雄狮仰天长啸,故名。崮巅浑圆,巨石屹立,杂树丛生。四周悬崖峭壁,尤以东坡,绝崖深涧,令人栗眩。西侧怪石嶙峋,有一巨石,像老妪,神态凝重,似膜拜雄狮,为民求安。沂山历史悠久,据《周礼》载,周朝起,即为中华十大名山(五岳和五镇),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盛名。雄峙于鲁中山区。古为齐鲁封疆之处,穆陵关扼其要冲。沂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



37、云天崮:位于费县朱田镇驻地西8.7公里处,海拔568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因山高耸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志载该崮又名云台崮、云彩崮。


38、马头崮:有三座。其一位于蒙阴县界牌镇驻地北2.9公里处,海拔328.5米,面积1平方公里。清《蒙阴县志》称此山为天马山。其二位于沂水县泉庄乡驻地西南7公里处,海拔582米,面积1平方公里。其三位于沂源县燕崖乡驻地西北4公里处,海拔580米,面积2平方公里。三崮皆因状似马头而得名。



39、宣崮:位于沂南县界湖镇西北,海拔272.4米。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载:『宣崮山,县西南七十五里,汶水经其西。』现山麓北寨村发现古画像石墓,简称北寨汉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红石崮:又名小崮子。位于沂水县诸葛镇驻地北2.5公里处,海拔516.2米,面积0.4平方公里。顶部四周岩石陡峭,形如斧削。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日,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在敌人欲残杀大批党员群众的生死关头,共产党员武善桐毅然挺身而出,为了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和枪支弹药,将两名日本鬼子引上山崮,趁其不备,飞起一脚把一个鬼子踢下悬崖,抱着另一个鬼子一起跳下悬崖,与敌人同归于尽,红石崮也因此而得名。苗得雨《山崮赞》:『红石崮,似血染,如一片红旗在飘展』。



41、核桃崮:位于沂源县三岔乡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东麓属临朐县。面积1.5平方公里,以山顶部悬崖似核桃状得名。


42、莲花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境内,海拔300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岩石裸露似盛开的莲花,故名。



43、柱子崮:位于费县城西南17公里处,海拔426米,面积2平方公里。因山峰直立如柱而得名。《费县志-卷二-山川》载:『冠石山,今名柱子崮,县西南四十里,海清崮之西北,山顶壁立,周围皆石』。山体由古生界寒武纪砂页岩及石灰岩构成。明末清初王肖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据此崮抗击清兵。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团在此歼灭土匪汉奸刘桂堂及残部八百余人。


44、仓粮崮:位于沂源县南麻镇政府西南10公里处,主峰海拔559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之南有仑粮峪,山因峪而得名仓粮崮。



45、屋楼崮:或名石牟山、石楼山、屋楼山,位于莒县城东11公里,海拔473米,面积3平方公里,是属《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的一山。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山由三峰组成: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俗称『神泉』。莒为巢楼之制的故乡,相传有巢氏始起于此地。《通志》认为:『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后,大庭氏十传为有巢氏,居石楼』。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起源于莒地,其先祖有巢氏,便是栖居于屋楼一带的莒地先民,山因以得名 。



46、抱犊崮:位于山东莒县城东11公里处,寨里河南3.5公里处,海拔312米,面积0.2平方公里,属于长城岭脉系。该崮由东西南三涧环抱,故名。


47、连崮:位于沂水县夏蔚镇北,它的西边是透明崮村,以山为界,海拔551米,面积4平方

公里。清道光《沂水县志-舆地》:『连崮,县西北八十五里』。崮下有村名连崮峪。该村四面环山,风景优美。


48、猪栏崮:因前期有纪姓在崮顶设猪圈而得名。


49、板子崮:因崮上耸立一大石板而得名。



50、东汉崮:东汉皇帝刘秀在此崮得救而得名。东汉崮,位于沂水县泉庄乡驻地西南3.5公里处,海拔561.9米,面积1平方公里。传说刘秀躲避王莽军的追杀,就逃向这崮。眼看去路已断,突遇一老道,老道早知刘秀是汉室后裔,命不该绝,便指着脚下一道沟水让其快洗一洗脸,刘秀刚洗完脸,追兵就到,问老道和刘秀是否看见一个白脸孩子跑过来,老道往旁边路上一指,那追兵就去了。刘秀觉得奇怪,对着沟水一照,原来他的脸早已变成黑的。以后刘秀成为东汉光武皇帝,这山也就因此取名东汉崮。


51、歪头崮:以其顶端向一侧歪斜得名


52、连崮:两崮相连像一堵墙得名。



53、透明崮:海拔603.9米,面积0.8平方公里,属沂山支脉,崮顶有洞穴,可透望,因此得名。


54、无儿崮:海拔384.2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相传纪王占据纪王崮时,他的儿子纪由占据锣鼓山。由于纪王平是纵容娇惯儿子,纪由玩起了“狼来了”的故事,谎报军情。几番过后,终有一次被敌围困。纪王得到确认后方派兵解救,但为时已晚,行至此崮时,得知儿子已经战死,便号啕大哭无儿了。崮因此得名。

内容转自:沂水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