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国真语录137《也谈高雅》

 一叶竹青 2015-10-16

贝多芬的作品响遏门云,经久不衰。

1827329日,是这位音乐大师下葬的日子。在那一天,当地所有学校停课向这位伟人致哀,护送棺柩的群众达两万人之多。贝多芬的作品是那样高雅,但是它赢得了从普通群众到专家学者千百万人的喜爱。

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优美、凄婉的旋律征服了从青年学生到耋耋老人几代人的心。没有谁怀疑,这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部高雅的杰作。

唐诗的高雅与隽永举世公认,但这并不妨碍它征服了各个年龄和多种文化层次的读者。

由此看来,不少高雅的艺术对大众和专家学者都能产生难以抗拒的魅力。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巨作《追忆似水年华》为法国文学界所推崇。这部作品不久前由我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全部译成。我的朋友、译者之一的许钧先生曾赠我该书。赠书之际,他曾对我说,我是这其中之一,我只看了该书的一部分。据报载,出版该书的译林出版社诸多编辑中,只有一人通读全书。凡此种种,可见有一些高雅的东西只对少数人有魅力。

从上面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高雅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为人们普遍喜爱和欣赏的高雅,一种只能赢得少数知音的高雅。

这样,如果指责不欣赏鲁斯特这一类作品的人是不懂高雅,吕位太低,便是有欠公允的。因为不欣赏和不喜欢鲁斯特这一类作品的人,却完全可能欣赏和喜爱贝多芬、托尔斯泰以及和普鲁斯特同时代的罗曼·罗兰、契诃夫等等,谁能否认,他们的作品也是一种高雅呢?

其实,即便是发出这种诘问的人,面对诸多高雅的艺术,也未必偏爱。

即便是俞伯牙,也不能奢望人人都成为钟子期。人们不钟爱你的“高山流水”,并不表明人们不钟爱一切“高山流水”。

如果整天自诩自己的作品高雅,实际并不高雅,也没有多少价值,因而遭到了世人的冷落。于是,便指责人们素质低、不懂艺术,则不但显得无理,而且显得有些无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