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经之秦风-小戎》

 野之老 2015-10-16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当时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壮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丈夫走后妻子每每都要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联想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从而希望丈夫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凯旋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最能体现诗经中“秦风”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春秋前期秦国的风土人情。在当时的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正像本诗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那样,秦国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这也正是“秦风”一大特点。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丈夫一位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守着空房,思念常年从军在外征战的丈夫,但妇人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类似“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样的哀怨情绪,妇人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  

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全诗作了精心安排。诗共三章,每章十句,每句四字。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壮观,后四句抒发女子思君情意。前六句状物,重在客观事物的描述;后四句言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各章所写的具体内容看,各有侧重,少有雷同。

先看各章的前六句:第一章的前六句写车制。“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其中,“小戎”指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jian)”指浅的车厢。”,意;“”,意,四面束舆之木谓之轸。五楘(mù)”指用皮革缠在车辕成X,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古文作X意;“梁辀(zhōu)”指车的曲辕。游环”指活动的环设于辕马背上;“协驱”指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yìn)”指引车前行的皮革;“(wù)”指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鋈白铜;续连续。文茵”指虎皮坐垫;“畅毂(ɡǔ)”指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指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zhù)”指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第二章的前六句写驾车。“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其中,“”指公马;“”为意;“”指肥大。”指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líu)”指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ɡuā)黄马黑嘴;“”指黑马;“”,车辕外侧二马称骖。龙盾”指画龙的盾牌;“”指两只盾合挂于车上。“(jué)”指有舌的环;“(nà)”指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第三章前六句写兵器。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其中,“俴驷”指披薄金甲的四马”;“孔群”指群马很协调。(qíu)”指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duì)”指矛柄下端金属套。”指画杂乱的羽纹;“”指盾。(yūn)”指花纹。虎韔(chànɡ)”指虎皮弓囊;“镂膺”指在弓囊前刻花纹。交韔二弓”指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指互相交错;“”,用作动词讲。”指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缚在弓里防损伤的用具;“(ɡǔn)”指;“()”,指缠束。
再看各章的后四句。第一章的后四句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其中,“”,意;“君子”,指从军的丈夫。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国多林故以木房为多。此处代指西戎(今甘肃一带)心曲”指心灵深处。第二章后四句为:“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其中,“”指秦国的属邑。”,将。指归期。胡然”指为什么。第三章的后四句为:“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其中,“载寝载兴”指又寝又兴,起卧不宁之意厌厌”指安静柔和貌。良人指女子的丈夫。秩秩”指有礼节一说聪明多智貌。德音”指好声誉。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言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言其征夫为人温厚,从军边防;第三章是“厌厌良人”,言其征夫安静柔顺。又如写女子的思念心理,第一章是“乱我心曲”,即想他时使我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问他何时才能归来?盼夫归来的心情多么迫切!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忽睡忽起,表明她日夜思念之情难以排除。作者这样安排内容,既不雷同,又能一气贯通。格式虽同,内涵有别。状物言情,各尽其妙。这就使得全诗的章法结构井然有序,又不显呆板。

总之,本诗采用了先实后虚的写法,即先写女子所见,后写女子所想。秦师出征那天,她前往送行,看见出征队伍的阵容,十分壮观:战车列阵,兵强马壮,兵器精良,其夫执鞭驾车,整装待发,仿佛一幅古代战车兵阵图。队伍出发后的情景是女子的联想,其中既有对征夫在外情景的设想,又有自己对征夫的思念。

关于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赞美秦襄公说(《毛诗序》等)二、赞美秦庄公说(魏源《诗古微》)三、慰劳征戎大夫说(丰坊《诗传》)四、伤王政衰微说(朱谋《诗故》)五、出军乐歌说(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六、爱国思想说(陈铁镔《诗经解说》)七、怀念征夫说(刘沅《诗经恒解》)。笔者认为以怀念征夫说较为合理。下面我们重点谈谈春秋初期及中期秦的征战。

 

春秋初年,也恰逢秦国建国之初,西戎骚扰不断。从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君”非子(即秦赢,约900856)得封地食邑起到秦第六位国君秦襄公(778766,在位12)正式建立秦国,再从秦襄公下传九代至秦第十五代国君秦穆公(659621,在位39),前后大约经历了280年的时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春秋前期与中期秦国的征战对象几乎全是周室西北部的戎族部落(西戎、犬戎等),不过征战的特点以秦襄公建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即襄公立国前与戎族的征战阶段与襄公立国后与戎族的征战阶段。襄公立国前,秦从第四代国君秦仲起就开始了与西戎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战争特点是秦替周室在征讨西戎,客观上是在巩固周之西部、北部边陲。但自襄公立国后,情形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正式成为周室西方的诸侯大国,秦襄公奉周天子之盟约,率兵为周室讨伐西戎,关键是盟约规定,秦讨伐西戎夺得之地尽归秦有!也就是说,襄公立国前秦与西戎的战争是秦在为周王朝卖命;而襄公立国后秦与西戎的战争则完完全全是秦在为自己奋战。秦襄公时即得西戎之地地数百里,既解除了西戎的威胁,又增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秦与西戎间这旷日持久的战争一直持续到秦第十五代国君秦穆公晚年时才基本结束;秦穆公定鼎西戎,夺地千里,秦之西部北部后方基本巩固!《小戎》所写内容,虽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但不等于说本诗就是直接赞美秦襄公,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将秦襄公立国到秦穆公定鼎西戎这段百余年的秦国历史简述一番。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第六位国君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名敬仲)战死于岐地伐之战中,其子秦文公即位。

秦文公为传秦的第七位国君,公元前765年即位,在位共50年。文公元年,文公将秦之国都又迁回其祖先所居住的“西垂旧宫”;因为在秦襄公二年(前777年),襄公就把国都东迁至“汧”地,后来襄公在进攻岐山时战死,秦文公即位后只好把国都又迁回到“西垂旧宫”。三年,秦文公率七百兵卒东猎。四年,秦文公来到“汧渭之会”处,即汧水与渭水的交汇之处,在今天的陕西宝鸡东部。秦文公在此处感叹说:当初因为我们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大功,就是在这里被周天子封为秦赢而为秦邑的,后来先父襄公在此立国而成为诸侯。此地与秦极有渊源,秦文公占卜大吉,便屯兵营邑于此。十年,秦文公又在今陕西凤翔县兴建了一座名叫“麟畤”的祭天坛台,用“三牢”(古称牛羊猪各一头叫做“一太牢”,牛羊猪各三头为“三牢”;“三牢”已经很超规格了,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祭祀时方能如此,秦文公此举属于僭越行为)的祭品祭祀上帝。秦文公十三年,有史书记载,文公统治的这个时期,秦地民众已多教化。十六年,秦文公率兵伐戎,戎兵败逃。是年秦文公收复了许多周地遗民,并把秦地东扩到了岐山一带,将岐山以东之地献于周室。十九年,秦文公得陈宝之地,也就是今陕西宝鸡一带。二十年,秦文公于秦法中加入了“灭三族”的大罪刑罚。秦文公二十七年,砍伐了终南山(当时已属秦国)中的一颗大怪树“大梓”,掳走了沣水(当时亦属秦国)中的一头大公牛“丰大特”。四十八年,秦文公太子病死,文公赐其太子谥号为“竫公”,并立“竫公”之长子(秦文公得孙子)为太子。五十年(前716年),秦文公死,葬于西山,即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的大堡子山,至今其墓地犹在。

是年(前715年),秦文公之孙(秦竫公之子)秦宁公即位(史书也称其为秦宪公),为秦第九位国君。其父竫公早死,虚名为秦第八位国君。秦宁公二年(周桓王六年),宁公将秦都从其祖先所居住的“西垂旧宫”东迁至新都平阳,也称“西新邑”,在今陕西宝鸡县东。迁居新都后这年马上就派兵讨伐“荡社”,也称“荡氏”、“杜”、“毫”等,这些地方在今西安市东南,当时此地为戎人所居。宁公三年,秦与“毫”战,“毫”大败,“毫”王奔戎,秦遂灭掉“荡社”。秦宁公四年(前711年),鲁公子翚杀其国君鲁隐公,《春秋》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秦宁公十二年,秦再伐“荡社”,这次“荡社”被灭,其地尽归秦所有。秦宁公十岁即位,在位十二年,死后也葬于“西山”,但此“西山”非其祖父秦文公所葬之西山,秦宁公所葬之“西山”在古秦都雍城,即今陕西凤翔县东南的三畤原上。

秦宁公生有三子,长子武公为太子,次子德公与武公系同母“鲁姬”所生。秦宁公死后,秦大庶长“弗忌”与任职威垒之官名叫“三父”的人联合废黜太子武公,另立“王姬”所生的“出子”为君;他们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之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日后便于权臣专权独断。公元前703年,年仅五岁的出子即位,为秦第十位国君,史称秦出公。出子在位六年,十一岁即被“三父”等权臣所杀。“三父”等权臣随后又复立太子武公为国君。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即位,为传秦历史上的第十一位国君,在位二十年。武公元年,秦出兵讨伐位于今陕西澄城县西北的戎族“彭戏氏”部落,后回兵于华山之下。武公三年,以其杀出子之罪,秦武公诛杀了“三父”等权臣,并灭其三族。武公十年,秦讨伐邽邑(今甘肃天水市)、冀邑(今甘肃甘谷县东,天水市西北)的戎人,并初次在这两地设县。武公十一年,秦又在“荡社”(今西安市东南)及“郑”地(西周灭亡前曾是郑国的国都)设县。又于同年灭掉小虢(小虢是羌之别种,其地在今宝鸡县城西南)。秦武公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大名鼎鼎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即位,当时齐、晋在诸侯国中势力最强。武公十九年(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被周釐王封为晋君,列于诸侯,史称晋武公。次年,即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8年,齐桓公与诸诸侯会于齐邑“鄄”(今山东省鄄城县北),周天子封齐桓公为“方伯”,意思是一方诸侯之长。武公二十年(前678年),秦武公死,葬于都城平阳。秦武公本有一子名叫“白”,秦武公不立子“白”而立其弟德公。武公之子“白”被武公封于都城平阳,即为秦国国内的小封君;而武公弟秦之新君德公则把秦之国都另迁至新都雍城。

秦德公为传秦的第十二位国君,在位两年(前677年前676年),33岁即位,35岁病亡。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正宫,并在雍州城南的“三畤原”上筑坛台,以宰杀三百头牛羊猪的牲畜作为供品进行祭祀。秦德公善卜卦,之所以迁都雍城就是因为卜卦示迁都雍城大吉所为;卜卦又显示,秦国的后代子孙们可以将秦国的势力一直东扩到黄河边。秦德公生有三子:长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秦德公死后,其长子宣公立。

秦宣公是传秦史上的第十三位国君,前675年前664年在位,在位十二年。秦宣公生有九子,但都不予立,宣公最终传位于其弟成公。秦成公为传秦史上的第十位国君前663年前660年在位,在位四年。秦成公有七个儿子,也像他哥宣公那样不立太子,成公死后,将君位传予其弟穆公。

秦穆公可是秦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风云君主,秦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完成并结束了一百八十余年讨伐西戎的征战,最终由秦穆“夺地千里”而公定鼎西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