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水坡探源

 文化龙乡 2015-10-16

“华夏文明看濮阳”系列片之二

                                                                    ——西水坡探源

主持人

【我现在的位置,是濮阳县西水坡。1987年,这里开挖濮阳市供水蓄水湖。没想到,这一挖掘,竟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挖透,挖出了亘古以来绝无仅有的6400年以前的三组摆塑,寻到了中华第一龙,请出了中华第一人祖。濮阳轰动了!河南轰动了!中国轰动了!世界也轰动了!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延了1400年!】

解说:西水坡位于濮阳县城西老城墙的北侧。这儿原来是濮阳老城内的一块低洼地带,据说是当年为修筑南面的城墙,大量取土所造成。这片面积三四千亩“湿地”,一年四季是芦苇、苕柳、青蛙、水蛇等喜水类小动植物们的乐园。

解说:目前,这1800亩的水面,是濮阳市的大水缸,哺育着城市的百万生命。水面上,常有成群的野鸭游来荡去,黑色的野鸭与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绿树古墙相映成趣。

同期声:采访孙德萱

【1987年,就在这里发现了中华第一龙。在45号墓室中,一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

【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亦说凤)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还发掘出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圆雕石刻人像残块,内含十分丰富。】

解说:神奇的摆塑,独特的文化符号,令人难以想象的先人智慧,让痴情中华文明的赤子神采飞扬,让许许多多国内外的文化大师纷至沓来,浮想联翩,纷纷发表惊世的论断。

钟情于龙文化的学者来了,认定其中的蚌塑龙是“中华第一龙”。研究虎文化的学者来了,认定其中的蚌塑虎是“中华第一虎”。

研究古典礼器的学者来了,认为三组蚌塑是中国最早的艺术神器。研究美术的学者来了,认为摆塑图是中国古代绘画、雕塑成熟的源头。

研究图腾文化的学者来了,认为找到了龙、虎、凤、鹿(麒麟)、龟等这些图腾信仰的原始标本。

研究神话的学者来了,认为从这些摆塑中看到了远古神话的渊薮。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来了,认为蚌塑龙、虎、鹿是道教得道人士飞天行地的“三蹻”。

研究社会形态的学者来了,认为当时濮阳这一地区已进入了父系社会和农业社会。研究五行文化的学者来了,认为第二组摆塑中的龙、虎蝉联并领鹿(麒麟)凤、龟,合称五灵,又称五福,是阴阳五行文化的先祖。

研究天文的学者来了,认定其中龙、虎和斗柄摆塑就是6400年前精确的天象图,龙是苍龙星座,虎是白虎星座,斗柄是北斗星座。

研究八卦文化的学者来了,认定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和四个孩子环绕就是中国八卦文化的起源,标示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西水坡遗址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四象。

主持人:【在这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中华第一龙。因为这里出土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当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当时的考古发现,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1988年《人民画报》曾用19种文版发行120个国家。国内主要报刊《报日人民》、《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华夏考古》等都先后作了报道。考古学家邹衡当场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解说: 1995年10月,“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濮阳举办。会上,濮阳市被命名为“龙乡”,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把刻有“龙乡”二字的铜匾赠送给濮阳市。从此“龙乡”就成了濮阳的代称。

2012年,在濮阳龙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希清、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分别授予了濮阳“华夏龙都”、“中华帝都”牌匾,正式命名濮阳为华夏龙都、中华帝都。

解说:濮阳,一个“龙”的城市,凝聚“龙”的情结。龙袓、龙根、龙庭、龙源,龙脉相传,龙行天下。

龙的传说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称谓,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解说:放眼华夏九州,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几乎每个省区都有龙湖、龙山、龙洞、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

解说:日常生活中常见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里还要舞龙灯。动物有龙马,植物有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

解说:生活中,人们还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龙,英勇善战,不怕强暴;龙,聪明多智,能预见未来;龙,本领高强,法力无边;龙是富裕的,龙宫成了宝藏的集中地;龙又是正直的,为了解救人间干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条。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也常把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龙,在古代是封建帝王的化身,而在今天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表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解说:龙风龙韵,龙行濮阳。在濮阳,车站有飞龙,商场有天龙、大厦有旭龙、宾馆有腾龙。企业有龙丰、龙创、社区有龙苑、龙溪地。以龙取名字的更是不枚胜举,德龙、启龙、庆龙、军龙、世龙,龙名沸扬。

主持人:【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除了中华第一龙的铁证外,还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国天文历法等有着重要意义。这条由蚌壳摆塑而成的“中华第一龙”,将中国天文学中的“四象”传统,往前提了3700年。历史的气息沿着岁月的长河飘落到我们身边,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画面:小学语文教材都把《中华第一龙》、 “濮阳天文图”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解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确,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濮阳天文图”比世界上最古老的、在埃及金字塔内发现的天文图还要早2000多年。比巴比伦的界标天文图早3000余年。

“濮阳天文图”的横空出世,告诉当今世界:现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远古时代的中国是离开世界独立发展起来的。

当黄昏送走天边最后一抹云霞,一个斑斓的银河世界便悄然降临了。站在濮阳西水坡水库的岸边,徜徉于浩瀚、神秘而又多彩的星空,总在勾起我们的无限遐想。我们的祖先经年累月仰望星汉世界,思考、求证、解读信息。

(画面加字幕)【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万仞之上的星空,是“人间万姓仰头看”的作息时间表。】

同期声:冯时讲天文星空图  

解说: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45号墓中,以蚌壳摆塑图像及其独特的墓穴平面图,将“观天察地”的成就阐述得美奂绝伦。而今天,我们能发现并读懂先人留给我们的这部“天书”,这也该算是一种幸运了。

主持人:【濮阳西水坡遗址,长眼着中国人6400年前的一位先祖。墓主是谁?竟用天上的星座陪葬,用八卦、五行文化造型陪葬,用这些千代闪光万年不朽的顶级文化综合成果陪葬?如此规格的先王遗骨,在目前中华大地上,仅此一具。那么,墓主人具体是上古时代那位先祖呢?】

史国强(或同期声):河南博物院院长许顺湛、南开大学先秦史学专家王玉哲等引注详实的历史资料,证明濮阳是上古雷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泽的所在地,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伏羲的母亲就是在濮阳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下伏羲的。距今6000年前,有一个伏羲时代,历16世,世代承袭,每一世均可称伏羲,濮阳地区是其中一世或几世活动的中心,西水坡墓主应为其中集大成的一位。伏羲是中华民族原来所称的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共同的祖先。

解说(或同期声):河南博物院研究员、郑州市古都学术资料首席专家张维华先生认为他只能是一代伏羲。湖北师范学院段邦宁先生醉心于研究伏羲和八卦文化,了解到西水坡遗址的情况,认定了墓主为人祖伏羲。

解说(或同期声)张满飚:也有学者认为,国内、省内其他地方已有了伏羲遗址,不可能再二;有的认为墓主疑是其他曾在濮阳活动的先祖。但不管何种认知,学者们都一致认同这是一个在当时地位无与伦比的大巫,一个最高级别的王。西水坡墓墓主当为中华第一王,西水坡遗址,堪为中华第一王陵,濮阳,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庭圣地,祖茔圣地!

解说:西水坡遗址中摆塑所用蚌壳就是育人造物大脚印符号的象征,其三组摆塑种种文化内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肇始,世界东方文明的肇始。

西水坡摆塑所构建的不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点,一个单项的局部,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基础乃至框架,一个“人猿相揖别”后,让人崭然为人的承载中华大文化所有种子的东亚方舟。

解说:目前,西水坡遗址被载入了《中国通史》的开篇位置,载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开篇位置,西水坡遗址出土的核心墓塑原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置于首要位置。西水坡遗址是个大文化遗址,中华文明的方舟是从濮阳起航。

濮阳,这片美丽的土地,它屹立于河南北部,向世界讲述着自己的古老文化,同时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辉煌!

濮阳西水坡,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辉!濮阳上古文化,华夏文明的摇篮!

                 总策划:陈景涛

策 划:吉耀波   赵军甫

总撰稿:王国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