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琅琊榜、伪装者要拍续集啦

 那一抹阳光864 2015-10-17

  《琅琊榜》最近真的火了,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会或感性或理性地体会到一些这部剧之所以受到追捧的原因,但它目前近乎现象级的局面却也着实出乎了一些人的预料,事实上,从开播之前的一些判断以及开播初期那些看上去并不让人振奋的收视数字都让这部颇具冒险气质的热门IP剧受到了不少质疑。

  

  说《琅琊榜》冒险,这其实并不夸张,尽管从整部剧的审美范式和风貌来讲,它甚至表现得有些过分的正统和规范。中国电视剧行业近年来一直充斥在一片IP改编剧的热潮中,方式、风格、接受度自然各有不同,但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从制作者到观众的意识中都在逐渐被认知的普遍路径和印象,高颜值、浪漫唯美主义至上,逻辑、背景、故事逐渐变得退而求其次甚至无关紧要。

  《琅琊榜》的“冒险”或许就体现在这里,它没有遵循在所谓市场规则下被提纳出来的规律和共识,而是走了一条自己认定的道路,用严谨可信的逻辑架构、饱满丰富的人物背景、起伏错落的剧情流转这些电视戏剧的本质元素来吸引观众。

  当然,颜值和画风这些因素,《琅琊榜》事实上也在进行着某些近乎极致化的追求,事实上,这些只是任何一次对品质有所追求的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组成部分,但在当今的创作环境下却有了一点被本末倒置式的误解式信奉。

  

  很庆幸,《琅琊榜》的这次冒险看上去是成功了,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下它得到了复合式的传播与发酵,口碑赞誉也接踵而至。

  “冒险”,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下往往并不是一个被推崇的词汇,冒险意味着风险,风险意味着不稳定,不稳定对于被农业社会文化统治数千年的中国社会语境来说是致命的,因此往往不被鼓励和接受,所以成功的冒险者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往往被扣上侥幸的大帽,但《琅琊榜》的成功真的仅仅被归结为“侥幸”二字吗?

  回归创作本位,引发复合式传播

  说《琅琊榜》在创作上冒险,其实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说到底,它只是遵循了电视剧创作的一些常识般的规律并将其进行有效运用的结果,回归了电视剧该有的审美常识和本质,中国的电视剧观众事实上从来不缺乏正常的审美能力,因此这部剧受到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视剧的审美常识和本质到底是什么?即使摒弃一切文艺和电视评论的方法和工具,从单纯的观众视角来看,他们最基本的诉求当然是看到一个好看且值得回味的故事。

  电视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和创作规律,用影像和用文字来传递一个好故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影像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创作者们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琅琊榜》的受追捧就在于它用电视的手段讲了一个好看且耐看的故事,复仇、权谋与家国情怀的路子其实并不算新鲜,但《琅琊榜》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耐心、用心思去架构线索、建设情节、塑造人物。

  整部电视剧是虚构的,甚至故事背景和人物都是架空虚妄的,但逻辑内容和人物情感却是真实且动人的,甚至是亲切且平易近人的。

  与很多架空历史的剧作不同的是,《琅琊榜》从几个方面入手让观众在体验上产生真实甚至代入和共鸣之感。首先当然是故事逻辑的严谨,虽然历史背景是架空的,但整体的价值主张却没有跳脱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语境;

  其次是场景的考证还原,服装、道具、建筑、礼仪都非常考究力求还原古韵,导演组介绍,“比如服饰是靠近唐朝之前,道具卡在宋朝,礼仪以汉唐为主——那时候的古风很好。我们还专门请了礼仪老师,确保礼仪规范”。

  

  历史剧的真实性一直是一个广被探讨的话题,做到完全的真实还原不仅不现实而且没必要,《琅琊榜》将架空的历史做出了真实感,这种真实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真实,是审美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做到这种真实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对创作本位的一种回归,需要从整个创作系统入手去下苦功夫甚至是笨功夫,这在如今不乏浮躁的创作环境中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琅琊榜》是守正与出奇的产物,对时下流行范式中的古装剧创作路径和方式的颠覆、对IP改编剧的重新定义,都是出奇的表现,但却也是对自身价值判断和创作规律以及内容品质“守正”的结果,守正与出奇的背后其实暗藏了创作者的自信。

  《琅琊榜》的创作团队最近颇受关注,接连几部剧都在市场上受到了肯定,侯鸿亮、孔笙、李雪的“黄金三角”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路径,但在古装剧的创作上却着实是头一遭,题材上的创新是这个团队的标签,在制片人侯鸿亮看来,只有经常性的自我突破和创新才是创作的乐趣所在。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何种题材,其实电视创作的规律是相通的,就看有没有能力找到与有没有勇气坚守。

  观众对于《琅琊榜》显然也并没有吝啬于自己的热情,近期在各类社交网站和自媒体中有关这部剧的评论和段子在广泛发酵,目前这部剧的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了46.5亿,同名话题#琅琊榜#阅读量超过26亿次,引发430余万网友讨论,并且位居百度风云榜第一名,在播出过程中逐渐、自发地形成了复合式的传播效应。

  改变观剧习惯,诱发好剧饥渴症

  《琅琊榜》将多年来很多习惯了追着韩剧、美剧的剧迷重新拉回了电视屏幕,准时准点地去追一部国产剧这样的状况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琅琊榜》一定程度上开始改变了国人的观剧习惯,这在电视这一“屏”普遍开始被唱衰、纷纷叫嚷着逃离电视的境况下,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奇观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电视的所谓没落自然有环境的变化使然,但电视本身缺乏足够优质的内容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现实,国产剧近年来质量与产量并不相适配也是一个现实,观众的好剧饥渴症只能通过互联网渠道在异域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得到慰藉与满足。

  事实上,除了在电视端,《琅琊榜》在互联网上同样表现惊艳,电视收视的逐渐走高也与其在互联网端的发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成为了自目前为止最获原著党认可的一个改编剧,书迷们甚至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推销这部剧。而且它颇为沉稳厚重的“正剧范儿”也并没有阻碍其与年轻群体的对话,年轻观众是这部剧观剧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组成。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去有效地评价一部电视剧?

  诚然,对于一部电视剧的评价有着多种维度和尺度,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电视剧从市场、艺术、文化等多种层面都有着被评判的可能性。如果从目前电视行业的通用货币收视率来衡量的话,《琅琊榜》并不能算是其中的尖子生。

  在北京和东方两个平台开播以来,《琅琊榜》的收视指标算不上惊艳,在开播的伊始,看上去甚至稍显惨淡而被很多人质疑惋惜。十一期间,由于复仇主线逐渐明晰,演员的表演、精良的制作也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收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发酵,并且有越烧越旺的趋势。

  

  虽然收视率的指标在如今的市场运行法则中依旧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影视剧这种文化商品而言,收视指标往往显得太过单薄与简单粗暴,如果过分推崇,于影视创作的良性回环不仅没有助益甚至会造成戕害,这在行业内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共识,不再赘述。

  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里,影视剧的价值评价就更显复杂,网络传播和电视传播往往是共生互动的一个过程,《琅琊榜》的收视走高就印证了这种互动的强大威力,因此多个传播空间和维度统合起来进行评价,同时,艺术、文化、市场等主客观的标准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被考量和运用进来,如此才会显得更全面客观一些。

  兼具艺术文化与商品市场的双重属性,同时传播深远影响广泛的大众化特质,都让电视剧的评价变得至关重要,因为它关联到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产业市场等多个层面。

  但无论媒介环境和产业市场如何变化,创作本位的理念都应该是被尊重的根本,对故事影像化表达规律的孜孜探索、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对观众审美需求的起码尊重,这是好内容的通行标准。

  《琅琊榜》续集筹备中,制片人有信心

  侯鸿亮每一部戏的创作周期都偏长?

  因为曾经有部戏,只用了半年,我自己内心觉得,挺粗糙的,不是市场觉得过不去,是我内心过不去。

  侯鸿亮认为:好演员一部戏就够

  原则很清晰:只在合适的时候,帮演员上台阶

  侯鸿亮对偶像说实话没有那么深的认识,因为很少看偶像剧,我也没看过《仙剑奇侠传》。胡歌跟我说,十年以前他比现在火多了,我说我真没概念,我没看过。我真正坐下来看他的东西是看他演《如梦之梦》话剧,我看到了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去努力展现他的魅力。在看《如梦之梦》之前的时候,我就和他见了一面,当时他见我的时候会很拘谨,这个拘谨并不是完全的、真实的他,但那个状态我觉得和梅长苏是对的。而他最终呈现的结果,大家也已经都看到了,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伪装者》冲着胡歌来的,最后却成了“楼诚”的粉丝,而随着《琅琊榜》的热播,靳东、王凯的人气进一步飚升,一夜之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成为了观众心中的新一代男神,胡歌也凭着这两部剧凤凰涅槃,达到了事业的全新高度,在演员的选择和打造上,侯鸿亮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但却异常成功。靳东我以前经常挤兑他演过的几部被大家吐槽过比较多的戏,这说明演员在选择戏上是有问题的,我希望演员能走得更长久。其实每个演员能有一部代表作就足够了。靳东之前在业内拍民国戏已经小有名气,大家对他还是蛮认同,只是说他最好那一面没有被发掘出来。

  到了《伪装者》,明楼这个角色某种程度上是最适合靳东的,他把所有这么多年积累的东西到这个角色释放了。王凯演《丑女无敌》以后,他自己的自信完全没有了。我和他是从《知青》合作认识,我觉得特别好,之后把他签过来以后,就找他最适合的角色,他每一笔都会留下,对他的演技来讲都会有一个提高。《北平无战事》他第一场戏就是拿着枪对着陈宝国,他这个戏完成得挺好,他也坦言他当时和这么大咖对戏的时候腿是打哆嗦的。但是也只有经历这些事情才能有往上的提高,再到《琅琊榜》,再到《伪装者》,你就感觉到他特别成熟了。对我们来说,王凯是最能沉住气的。《伪装者》的时候,其实当时已经有很多人来去找他演一号人物了,我当时还希望他来《伪装者》,因为能感觉到这个人物会好,或者这个戏会好。但这样一可能不如在外面挣钱挣的多;第二,这是男三号的角色——他义无反顾的就来了,他对这个团队或者对我这个人,是信任的。

  侯鸿亮:我和演员是很微妙的关系,我是一个内容公司,从艺人经纪的职能讲,我是不合格的。我不可能像日常经纪公司把演员打理得那么舒服,我不能因为演员是我家的,我可以不讲原则,放在不合适的位置上,我们家导演也不会同意的。大家还是觉得同等条件下我们找我们自己的演员。我跟演员强调的是,我只能在碰到合适你们戏的时候我来帮你们上台阶。

  侯鸿亮:中国的武侠是受TVB影响太大,这么多年下来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武侠,孔导也是看到这个市场上的东西它不对,所以就觉得有了一种诉说的、倾诉的愿望。《伪装者》《琅琊榜》这两部剧,精英阶层看风骨、看权谋;年轻人看cp,看基情,竟然出奇的和谐,收视率和点击率更是一路飙升——候大大做了啥?

  侯鸿亮曾经:看了整整2年的网络小说!

  2005年开始筹备《闯关东》,一直到2013年,我用了8年的时间,用电视剧的形式把中国从1904年一直到改革开放,来梳理了一遍。回头想,我觉得挺好玩的,但让外界猜测,我是一个老古董。其实我一直明白年轻人的喜好是不能丢的,做这个行业必须要有这样的认知。韩剧火的时候,我认真补过韩剧,然后我又看过2年的网络小说,我真的整整看过2年,这些作品可能在文学性、艺术性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这都是非常好的东西。制片人其实更多是在最前端的关于策划阶段的判断,你会陪着和策划人员一起陪着一个剧本,一个项目,从无到有,到有了这个剧本以后,你要选择什么样的团队来完成,什么样的导演,什么样的美术,什么样的造型,然后什么样的演员,这都是你要去选择的,真正到了拍摄阶段,那就没什么了,我觉得在筹备期结束的时候,我一半的工作就已经完成了。

  侯鸿亮可能会把《伪装者》做成电影,《琅琊榜》的续集已经在进行筹备了,它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只要琅琊阁在,这个故事就是成立的。来源:广电独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