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家庭新规则,还给了妈妈一个神清气爽的世界!

 云龙妈 2015-10-17


过去十年中,作为一个麻麻,我定下了许多坏的规矩,如失去理智的威胁:如果胆敢再在卧室里吃饼干就以后都不准在家里吃饼干了!如压抑孩子本性的行为:不许和你妹妹打架!


然而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总结出了一些规则,比我预期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则并不是进行简单的分门别类,而是通过清晰的指引和强化执行达到效果。有一些甚至算不上规则,而是家庭政策和事实的声明,并且都很容易记住。



规则1


晚上8点以后“妈妈”这个“职业”就不工作了


目标:拥有规律的上床时间,以及给予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你不能简单地对丈夫和孩子宣布:要严格遵守上床时间,这样我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放松——一点用也没有。但如果反过来,制定一个既定的也许很奇怪的规则,而不是告诉别人要怎么做,事情就迎刃而解。是的,不需要告诉别人怎么配合执行这个规则。


对于我来说,大孩子6岁小孩子2岁,我告诉他俩说美国工会刚刚制定了一项新的条例,晚上8点以后我就不用再做任何妈妈的工作了。


我会高兴地在8点以前完成麻麻那套工作:给孩子读书、玩游戏、听每个人的故事、给他们洗澡。8点以后我表现得很坚定,就好像已经不由得我掌控一样,正如灰姑娘和午夜12点的关系。


突然间,我6岁的儿子和我丈夫对于时间有了新的概念。而我女儿,一吃完饭就着急为上床做准备,这样就能在我“结束工作”之前和我有更多的时间呆在一起看书。而对于我老公,他也意识到如果把事情拖到8点,他就得独自带两个小孩睡觉。


现在孩子长大了,我也把“下班”时间延长,但是“妈妈不是永远有空”的想法一直延续下来,并且融入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而对于我来说,能够在忙碌的“家庭主妇工作”中获得一些个人放松的时间和空间,哪怕偶尔几次,都是非常大的犒赏。






规则2


除非孩子要帮忙,否则不能在我忙得分身无暇之际待在我旁边,无所事事


目标:在干家务活、忙工作的时候让孩子帮忙,或者不让孩子在你身边无所事事,吵个不停。


我并不介意做家务活,但我介意的是,当我怀里堆满家人的脏衣服时,娃跑过来让我帮忙找洋娃娃的鞋子或和他一起拼拼图——这些都是孩子可以自己解决的事情。


我曾尝试给家里的孩子解释,如果他们帮我叠衣服,我们就能很快一起玩拼图了。但是他们清楚,反正我叠完衣服以后就有空了,所以这理由一点没说服力。


然后有一天,我的大女儿坐在那里看我干活,和我聊天,问我的兴趣爱好,等我把活干完,我突然想到了这个办法,这个办法基于孩子两个重要的特质:


他们真的想尽可能多地和你待在一起。


你不能强迫孩子帮你的忙,除非真的能帮上忙。


我给她两个对立的选择,告诉她不是非要帮我,但是也不能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地看着。要么和我在一起叠衣服,要么到别的地方去玩,她选了第一个。





规则3


你已经得到了你的东西,不能发脾气,也没得讨价还价


目标:让孩子们不再因为分配上的一点点不公平而大吵大闹。


分配东西,不能有讨价还价,没有抱怨谁又分到了更多的食物,谁用了那个更漂亮的红色杯子装牛奶,谁穿了那件绿衣服。这是我的朋友小学校长告诉我的。据我所知我周围的麻麻都在遵循这条规则。


这个规则教会孩子一个老道理:生活是不公平的,没那么多讨价还价。真理就是生活充满了随意的不公正,唯一能够对“宇宙不公正”的规则作出的可接受的回应就是:不要发脾气。


让我惊讶的是,这条规则不光有效,孩子们看起来似乎把它当成了人生信条。他们肯定发现也许生活今天对他们不公,但是明天什么时候自己的行为也许也会对他人不公。





规则4


你这样说话妈妈听不懂


目标:停止发牢骚、尖叫和无礼。


这一条规则需要严谨持续的实行,才能达到效果。简单来说,当孩子命令你(不是请求)做什么事情、发牢骚、用你不喜欢的方式跟你说话时,你要做的仅仅是表示不理解。


这样子的话事情的本质就变成孩子该如何去做的问题,这是一种缩小事情范围的方法。所以冷静地重复几遍这句话,切记不要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发牢骚和举动粗鲁的小孩肯定是想寻求关注而已。




规则5


没有无聊这回事


目标:防止孩子说“我很无聊”,教会他自己玩耍。


我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她教会孩子的少数正确的事情之一。当第一次她的大女儿抱怨自己很无聊的时候,她仅仅是否认了这个事实。现在他会加上:没有无聊这回事,只有失败的想象力或者懒虫跑出来了。


令人惊奇的是,至此以后孩子再也不会说“太无聊了”。不管怎么表述,结果是一样的:娱乐消遣的重担直接落在了孩子自己身上,这正是你所希望的。


想说的是,每个家庭的情况、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妈妈可以将别人的经验改良使用,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规则来,解放自己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优秀品质……


授权自|萌芽研究所BUD

(ID:myyjs_bud)

来源介绍

由香港大学的妈妈创立,提供先进、思辨、科学的育儿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