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现东莞生产总值与人均收入“两个翻番” 战略研究(二)

 品牌新东莞 2015-10-17

2特征与问题

2.1历史与进程

2.1.1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国民经济总量保持快速稳步的发展态势,总量由1978年的6.1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10.14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820.0倍,年均递增达到21.81%,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1978-1983年)、起飞阶段(1984-2004年)、调整阶段(2005-2012年)。三十多年来,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经历了八次翻番:第一次翻番是1983年,生产总值为13.03亿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第二次翻番是1986年,生产总值达到30.02亿元;第三次翻番是1989年,生产总值到达60.92亿元;第四次翻番是1993年,生产总值达到157.05亿元,生产总值破百亿;第五次翻番是1996年,生产总值达到361.75亿元;第六次翻番是2000年,生产总值达到820.25亿元;第七次翻番是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1806.03亿元,生产总值破千亿;第八次翻番是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246.45亿元。

总体上,东莞经济翻番呈现如下规律:第一、就起步阶段而言,一般所需时间为5年左右;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需经过较为长期的积累,经济增长由缓慢增长而进入持续高速增长。第二,就起飞阶段而言,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翻番一般用时为3-4年;与上一阶段相比,翻番所需时间缩短;第三,2004年以来,东莞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已经进入新的经济调整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东莞经济第一个翻番用时6年,到2010年才实现翻番,较起步阶段和起飞阶段用时都要长。


2.1.2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民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总量由1978年的185.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920.3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307.1倍,年均增速达到18.35%,与东莞类似,广东省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1978-1984年)、起飞阶段(1985-2001年)和调整阶段(2002-2012年)。具体而言,三十多年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经历了七次翻番:第一次翻番是1984年,生产总值为458.74亿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第二次翻番是1988年,生产总值达到1155.37亿元,生产总值破千亿;第三次翻番是1992年,生产总值到达2447.54亿元;第四次翻番是1995年,生产总值达到5933.05亿元;第五次翻番是2001年,生产总值达到12039.25亿元,生产总值破万亿;第六次翻番是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26857.76亿元;第七次翻番是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53210.28亿元。

总的来看,起步阶段的广东,生产总值翻番所需的时间为6年。进入起飞阶段后,生产总值翻番从3-6年长短不等。而在目前所处的调整阶段,广东生产总值翻番所需的时间约为5年。


2.1.3东莞市与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历程的比较

总体上,如前所述,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翻番的历程与广东省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诸多差异点。

首先,从翻番次数来看,1978年-2012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经历了7次翻番,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经历了8次翻番,东莞比广东省多经历1次翻番。

第二,从翻番所用的时间来看,广东省GDP翻番在21世纪以前所用的时间是3-6年不等,进入21世纪的调整阶段后,每一次翻番所用的时间为5年。而东莞市翻番的时间从起步阶段的5年,起飞阶段为3-4年,而2004年以来需时约为6年。


图2.1.1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历程

数据来源:东莞统计年鉴(2013)。


图2.1.2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历程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3)。

2.2特征与问题

2.2.1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增大

一地之经济发展总是表现出特定的规律。东莞的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化演进。

2009年,东莞市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分析原因可知,2009年东莞市的工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生产总值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幅度;2009年之后,工业发展逐步恢复,由图中可以看出,2009-2012年,东莞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相差不多。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仍然是东莞的主要发展动力。

从2012年东莞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6亿元,比2000年减少7.1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5.64亿元,比2000年增加1924.9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5.78亿元,比2000年增加2272.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55.0:41.8调整为0.4:46.6:53.0。第三产业产值又一次超越第二产业,且从2013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东莞的产业结构保持了“三二一”的结构。相比于2009年,目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更趋稳定和完善,充分说明产业结构正逐步向高级化发展,逐步向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变。

图2.2.1东莞市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

数据来源:东莞统计年鉴(历年)。


2.2.2 GDP支出结构不合理,居民消费比例过高

东莞市经济结构失衡,其表现的一大方面即是地区生产总值(GDP)支出结构不合理。以支出法来计算,GDP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产形成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图2.2.2展现这五个构成部分自1998年到2012年的变化情况。

纵向上来看,最终消费、资本形成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例分别基本维持在55%、30%、15%左右,各构成所占比例变化情况不明显。但占比最高的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左右。从与深圳的横向比较来看,东莞市最终消费的比例比较高。根据对深圳市1998-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支出结构分析所得,深圳市最终消费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40%左右。

可见,从地区生产总值的支出结构可以看到,东莞市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的比例过高。

图2.2.2 东莞市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法)各构成成分贡献率

数据来源:东莞统计年鉴(历年)。


图2.2.3 深圳市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法)各构成成分贡献率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历年)。


第二,对比东莞、深圳、广州三地,其2012年居民消费相关的数据也可以得出东莞市居民消费比例过高之结论。例如,2012年东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944元,高于深圳、广州的40742元、38054元;人均消费方面,东莞支出为31369元,分别高于深圳、广州的26728元、30490元;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方面,东莞却远远少于深圳的8132.2亿元和广州的11174.7亿元,仅为4204.2亿元。由此可见,东莞居民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较高,用于储蓄的比例较低。

表2.2.1             东莞、深圳、广州2012年居民消费相关数据项目


2.2.3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环境影响大

对外依存度是各地区广泛采用的一个衡量一地区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测算表明,东莞的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高位。2000-2012年,虽然东莞市外贸依存度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323%下降到2012年的182%。但与广东省平均水平以及广州市比较,东莞的外向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东莞的外向依存度为184%,远远高于广东省各市的平均水平111%以及广州市的60%。

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东莞的经济容易遭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地区GDP增长率变化可以看到,东莞市2009年GDP增长率为5.3%,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8.7%;广东省各市2009年GDP增长率平均水平为9.50%,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0.6%;广州市2009年GDP增长率为11.5%,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0.8%。东莞GDP年增长率在2009之后一直低于广州市以及广东省平均水平。可以判断,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极易受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与作用。


图2.2.4东莞市、广东省以及广州市历年外贸依存度

数据来源:东莞、广东、广州统计年鉴(历年)。

图2.2.5东莞市、广东省以及广州市历年GDP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东莞、广东、广州统计年鉴(历年)。


2.2.4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支柱行业以低端化生产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在80年代中期,东莞建立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生产体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进入90年代,随着台资企业的进入,电子信息加工产业在东莞迅速发展,制造业结构由以服装、纺织为主逐步转向以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为主,东莞初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变,制造业逐渐向高端化迈进。

对比2000年和2012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前十行业,可以发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这两年均位于前列,纺织业在2012年跌出前十,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进入工业增加值前十行业的名单中,且排位有所上升。东莞目前的制造业逐渐高端化,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等高端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表2.2.2        2000年及2012年东莞市制造业前十大行业及其工业增加值


但是,东莞的支柱产业仍以低端化生产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人们一般以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反映产业的技术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行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就某一工业部门而言,其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则说明该部门具有发展的相对优势,数值越大,相对优势越大。从2012年东莞市制造业前十行业的比较生产率可以看出,东莞制造业前十行业中仅有造纸和纸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大于1,其余8个行业均小于1,说明东莞支柱行业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劳动生产效率不高。与2000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些高端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纷纷下降,纺织服装、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传统制造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有所上升。说明东莞的支柱行业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行业大而不强,有量而乏质,急切需要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资本投入。


表2.2.3             东莞市2000年与2012年制造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2.2.5人均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省内排名偏低

2012年,广东省和东莞市人均GDP分别为54095元、60557元,东莞市人均GDP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均GDP全省排名第六,落后于深圳、广州、珠海、佛山和中山,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市中人均GDP最低的城市。其中,与同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深圳、广州相差甚远。深圳、广州的人均GDP分别为东莞的2.04倍和1.75倍。东莞人均GDP与GDP排位顺序不一致,人均GDP排名落后于GDP排名。

从人均GDP的增长率来看,2012年东莞人均GDP增长率为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4%,省内排名17,仅高于河源、梅州、江门、清远四市。人均GDP排名前六的城市中,深圳、中山、广州的人均GDP增长率依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排名靠前。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带的城市增长率较高,核心地区的城市增长率相对较缓慢。但与东莞地理区位类似的城市,除了上述提到的深圳、中山、广州外,珠海、佛山等的人均GDP增长率也高于东莞。由此看出,东莞人均GDP的发展水平与省内周边城市差距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人均GDP水平较差的城市也开始后来居上。因此,东莞人均GDP的增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图2.2.6 2012年广东省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13)。


2.2.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省内排序高,增长速率低

2012年东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944.23元,比199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3.78%,省内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深圳40741.88元多2202.3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43.90元,比1990年增长16倍,省内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中山高5596.82元。东莞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位列广东省的首位。但是,近几年来,东莞居民人均收入也表现出增长速率低的情况:从2005-2012年东莞市人均收入来看,其增长速率均低于广东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维持在10%左右的增长幅度。

图2.2.7 2012年广东省各城市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2013)。

图2.2.8东莞市、广东省、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东莞市、广东省、全国统计公报(历年)。

图2.2.9 东莞市、广东省、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比较

数据来源:东莞市、广东省、全国统计公报(历年)。


2.2.7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较高,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差

财产性收入是指居民因拥有私有财产而获得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车辆、收藏品等)、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近年来,东莞农村居民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农村居民收入主体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比2006年有所下降,但财产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944元,其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为26%,比2006年增加了2.4个百分点。而2006年与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当的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急速下降,从2006年的23.73%下降到2012年的14.18%。

图2.2.10 2006-2012年东莞市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构成

数据来源:东莞统计年鉴(2013)。

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2011年东莞市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偏低,而财产性收入偏高。2011年东莞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为27.3%,远远高于与其城市化水平相当的南京市(3.8%)。


图2.2.11 2011年东莞市与其他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东莞、南京、无锡、广州、珠海统计年鉴(2012)。

不可否认,财产性收入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财产性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同时,财产性收入可以调节民间资本的流向,使资本得到有效配置,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等。但是,财产性收入也存在扩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拥有财产,特别是拥有大量财产的村民和拥有少量财产甚至是无产的村民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总的来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设想是好的,但这个所造成的收入差距难以调控。调节村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工资性的收入,增加村民劳动收入,防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2.8经济发展拐点出现,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东莞市2011年前三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8.0%,2012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3.5%,2013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9.6%。可以看到,东莞市经济发展的拐点已出现,东莞未来经济增长也有望走出一个较为长时期的下行趋向而转向稳健增长。


图2.2.12东莞市历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


从产业的结构来看,继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所出现的不规律变化后,2012年东莞市的产业结构首次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从2013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东莞市的产业结构已趋向相对的稳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已开始超越第二产业。可见,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初显成效。

图2.2.13 东莞市历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

(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 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