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小芝吃泥鳅·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5-10-18

  走进小芝镇,原本受了污染的五脏六腑不经意间得到一次洗涤,已经麻木的神经迅即灵动了起来。我以贪婪的目光环视,小芝的美想关也关不住了,山坳相拥成盛开的“灵芝”,森林包裹着田园、村庄,云雾、烟岚在山间缭绕,老牛犁开了夏种的水田,溪水淙淙,白鹭翻飞……只需轻呼吸,花草、瓜果的芳香便扑鼻而来,负氧离子浸透空气渗入毛孔,直入胸臆,令人神清气爽。

  有朋自远方来,好客的主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午宴就设在小芝溪畔。聆听溪水奏响的美妙乐章,不觉食欲大振。

  东道主安排的每一道菜都是小芝活色生香的“金名片”,“干蒸山园红薯”、“红烧土猪肉”、“干炒小芝细米面”、“上汤小芝螺蛳”……整桌菜飘香着乡土的味道,原生态是唯一的主题。遗失了久远的感觉重新占据味蕾,我们找回了曾经的味道,“好吃!”成了同一个声音。杯盘狼藉间,红烧泥鳅上来啦,堆了满满一大盆,油光闪亮,香气扑鼻。这泥鳅的头才豇豆那么大,身体却有大拇指那么粗,水汪汪的,看上去就肥得流油,实在诱人。我连咽口水,已是忘了礼让,抢先夹了一条,整条塞入口中。泥鳅入口即化,我用筷子夹住泥鳅的头部轻扯,刺跟了出来,肉满满的留在了口中,清口、嫩滑、鲜香,肥而不腻,丰富的味觉齐聚舌尖,太美妙了!在梦境里才有可能吃到的野生泥鳅,居然在小芝如愿以偿,我有点大喜过望,筷子也不自觉地舞动起来,嘴里吃着,碗里存着,多吃多占了竟浑然不觉。受我感染,向来以雅士、才女自居的一众文友此刻也已忘了自己的身份失了矜持,抛开风度狠狠吃,转眼即风卷残云,盘中泥鳅顷刻荡然无存……

  泥鳅,我情有独钟,还有一份特殊感情。泥鳅曾伴过我快乐的童年,给了我唇齿留香的记忆,也带给我一丝无奈与惆怅。此时,我不由自主将我和泥鳅的碎片化记忆画面组合了起来……

  那是我的童年,紫云英盛开的田野上一片忙碌,春耕的序幕已经拉开,蛰伏的泥鳅也全线出动,活跃了起来。我和小伙伴们跟大人一样忙碌,自制了一种叫“引”的小网,布设在田沟,砍了竹子拗成半人高的三角形,然后套上小竹筒作为“驱赶器”,将泥鳅赶入网中,一提网,再滑溜的泥鳅也成了我的囊中物,每次总有很大的收获。插秧后,又换了一种方式,父亲为我用篾做成数十个长形喇叭筒状的竹笼,底部制作了一个倒口,上部用木塞塞住,泥鳅钻入后无法跑出,再用篾丝穿上蚯蚓置于笼内诱食。我傍晚在稻田里放下,次日早上收回,乐此不疲。要是在下雨天,找个流水的缺口布笼,保准笼内钻满泥鳅。秋收后,田、沟泥土结板,泥鳅入洞冬眠,表面总留有一个不显眼的小孔,我找准目标,顺洞下挖,泥鳅无处可躲,经常一穴逮到多条的。河、溪中的泥鳅味道更美,我也另有捕捉方法。每每收获颇丰,得到父母赞扬,幼小的心田就多存了一份成就感。

  那时,农村人还不懂得吃泥鳅。我每季捕到的一缸一缸的泥鳅大多喂了猪或鸡鸭,再多出来的拿到集市上卖,每斤一角左右,可以补贴家用。我第一次吃泥鳅是准备上初中的那个暑假。那年夏天,我的头部长了疖疤,久治不愈,母亲听人说吃泥鳅有疗效,就挑了最大的泥鳅在做大锅饭时放隔子上炖汤给我吃,虽然没有什么佐料,只放了盐和姜片,但我感觉鲜美无比,一吃就喜欢上了。果然,连吃几天,疖疤消失了,人也精神起来了,我从此偏爱吃泥鳅了。后来查了资料知道,泥鳅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铁、磷、钙等,有补中益气、解毒收痔、养肾生精功效,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有“水中人参”之称,《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为满足自己的口福,我曾专项学习烹饪泥鳅,红烧的,干煸的,椒盐的,炖汤的,可以烧上十几道,摆一席泥鳅宴。尤其是我的拿手菜泥鳅钻豆腐,更受称道。我一直身体硬朗,从没得过需要住院的病,这一定是我常吃泥鳅所致的吧!

  泥鳅繁殖力很强,只要给它一丝生存空间,就会生生不息地回报人类。可是,曾几何时泥鳅在为数不少的乡村开始走向消亡。如果说工业污水、化肥、农药是屠刀,那么人就是刽子手,人没有给泥鳅机会,自己也日渐失去享用原生态食品的机会。野生泥鳅无法回到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我却时时想得馋涎欲滴,只能买养殖的代替,却被告知曾有利欲熏心者使用激素养泥鳅,吃过未免惶惶。吃不到泥鳅(或者是不敢吃),我不免怨怼起来,谁能还我原生态的泥鳅?我的哀嚎毕竟是无力的,泥鳅如是,其它食物何尝不如是?食品安全的警钟在一次次敲响,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生态破坏却何曾收头?实在慨叹,高智商的人对于“原生态的”、“有机的”、“野生的”趋之若鹜,却何以去破坏生态,剥夺自己享用健康美味的权利呢?

  在小芝能吃到原生态的野生泥鳅,我似乎已经看到生态保护的一抹曙光,或许这里的做法可以得到复制。如果可以,我愿意尽绵薄之力,做传播的使者,为我的家园,也为我专情的泥鳅。我问计生态环境保护,小芝的当家人说,没有什么经验,只有执着的理念。一些地方为了政绩,为了追求GDP,不惜牺牲环境盲目发展,小芝人却一如既往坚守绿水青山,遇有污染的企业、农业,坚决关停、治理,绝不手软。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态保护,“水”最有发言权,我决定先与小芝的溪和水做一次亲密的接触。蜿蜒曲折的小芝溪汇集境内川流,一改“东流水”的常态,径自西行,奔流120里注入牛头山水库,成了小有名气的逆溪。牛头山水库则是临海市的“大水缸”,供应百万人民的生活用水,小芝的每一条支流都得保证水质达标,逆溪成了生命的水源。我缘溪行,只见水面漂浮着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小岛”,乍看溪面,犹如水上花园,花草好美,我却叫不上名。陪同的工作人员告知说,这些是生态浮岛,种的是巴西美人蕉、西伯利亚鸢尾、圆币草、聚草等浮生植物。隔一段是菖蒲等沉生植物种植区,蹲下身看,一群泥鳅和几条鲫鱼在草的根部觅食。我想与泥鳅对话,只是水太清了,泥鳅和鱼儿见到我的影子即四散逃走了。再看到溪岸上的去污一体化处理设备,我明白了,小芝溪已经建立了水生态立体修复系统。在大来岙村溪段,恰逢一村民在溪中收地笼网,网到的泥鳅还真不少,大大小小合一起估摸着五斤有余,而他只挑最大的,那些相对小的则悉数放回溪中,一个普通村民懂得资源保护,同样值得称道。车子载着我们,一路走了很远,留下一长串赞美,清澈而又美丽的逆溪着实让我迷醉。每到一处,我总掬一捧溪水尝尝,那味道沁人心扉,一样的甘洌,鲜甜。我懂了,小芝的泥鳅和其它动植物就这样天长日久与人同饮这一溪甘甜纯水快乐长大,难怪品质非同凡响,我应该用“顶级原生态”来形容。我不禁心生贪念,要是能将小芝,不,哪怕是其中的一小段溪流,挪移到我的家乡,我该是何等的幸运啊!

  晚餐时,东道主似乎洞穿了我的心思,再次请我们吃泥鳅,而且加了量。大快朵颐后,我总算过了一把瘾。归途时却总在惦记,我还有机会吃到小芝泥鳅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