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从《伤寒杂病论》传本研究方法,《伤寒杂病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伤寒论》文字的定型和版本系统,《伤寒论》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五个方面综述了《伤寒论》版本的历史沿革,综述如下: 一、传本研究方法 1、宋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
2、《伤寒论》传本的目录学研究 二、《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 马继兴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两种古本,即“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外台本”《张仲景伤寒论》是唐代王煮《外台秘要》中直接引用的一种古本。淳化本《伤寒论》,收入《太平圣惠方》卷八。并指出早期目录学所载古本,见于隋唐前后史志中的还有:张仲景《辨伤寒》10卷,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以上出梁《七录》)。《张仲景方》15卷,张仲景《疗妇人方》2卷(以上出《隋书经籍志》)。《张仲景药方》15卷(原注:王叔和撰)(出《唐书经籍志》)。《伤寒卒病论》10卷(原注:合钞·王叔和撰)(出《新唐书艺文志》)。<张仲景方>9(卷)(出《日本国见在书目》)张仲景《脉经》1卷、张仲景《伤寒论》10卷(以上出《宋史艺文志》)。姜春华指出张仲景书,以隋志著录为可靠。 蒋泽霖根据赵有臣等考证,将杂乱纷纭的《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沿革,划分为晋至梁、隋至唐和宋以后三个阶段。 马继兴还提出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文物中,还有三种医书与《伤寒论》个别篇节的内容全部或部分相同,认为抄录时间分别为隋代以前和五代或宋初,价值相当宝贵。现分别收存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及法国国立图书馆。 三、《伤寒论》文字的定型及其版本系统 宋本《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即治平本,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氏整理的《伤寒论》10卷22篇,附加校注(即书中所见的“新校正云”字样)。先后刊行了大字本、国子监刊小字本和浙路小字本三种,统称宋本。李铁君等和杨维益均指出治平本《伤寒论》早已失传。现在所说的宋本,是赵开美于1599年影刻的一种宋本《伤寒论》,连同陆续刻印的《金匮要略方论》合辑成《仲景全书》行世。该版清代以后已很少见,日本枫山秘府存一部,沈阳医学院图书馆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图书馆收藏有数种。李氏等指出赵氏本刊年较早,校仇甚精,且为复制宋版,是研究、校勘《伤寒论》最重要之典籍,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有此书。 周益新认为宋本《伤寒论》在伤寒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前辈学者在底本探究、校者稽考、版本辨伪、同刻考异、翻刻重印、校注诠释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今后研究,应是对现存各藏本进行甄别真伪,明其源流,汇刻校勘,奠定基础。马氏指出明代以后相继出现根据赵氏影宋本的多种复刊本,包括日本在17一19世纪的若干刊本(宽文9年本,文政10年本,天保15年本,安政3年本等),及国内在20世纪的若干刊本(1912年本,1923年本,1931年本及1955年重辑本等)。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校订、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排印本《宋本伤寒论》,即据此本校印。 《金匮玉函经》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种古传本,与《伤寒论》均以伤寒病为主,二书内容大同,但编次互异。尚启东和李铁君等亦指出该书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是《伤寒论》的别本。杨氏谓此书内容与《脉经》《千金翼方》中所引仲景原文相接近,共29篇115方。马氏指出《金匮玉函经》的首次校定是在1066年(治平三年),全书共8卷29篇,其前6卷为论(条文),后2卷为方。各卷首均记有“张仲景著,王叔和撰次,林亿等氏校正”等字样。赵氏指出《金匮玉函经》早在唐代已经有了,很早就和《伤寒论》脱离开,而作为一个别本流传于世,所以对研究《伤寒论》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马氏指出《金匮玉函经》再次刊行于1086一1094年左右,但北宋的这两次刊本均佚。南宋时本书一度刊刻,此后历元、明各代均未见复刻。1717年(康熙丁酉)本书由陈世杰氏据何焯氏手抄本校勘后刊行。李氏等则指出该书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系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上海陈氏起秀堂刻本。以后的清抄本,日本翻刻本,解放后之影印、排印本,悉据此本。尚氏认为,由于陈世杰未通古义,多有妄改之处。杨氏指出康熙刊本在南京龙蟠里图书馆存有一部。《金匮玉函经》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马氏认为刊行于1144年,成为宋以后《伤寒论》流行的主要传本,也是最早的全文注释本。成注本共10卷,内容篇次基本上同于“宋本”(林亿等校本),但也有部分文字增删。原刻本已早佚,第二次刻本(约1172年)保存到明末亦佚。李氏指出成氏本现有20余种版本,现存最早的本子是元初刻本,书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间吴勉学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有《注解伤寒论》,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有藏。明赵开美《仲景全书》亦收此本,字画清楚,书品甚佳,书藏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马氏指出《注解伤寒论》在日本刊印的有宽文间刊本(1661一1672年),香川氏小字本(1715年),京都刊本(1756年),浅野徽本(1797年),跻寿馆本(1835年),天保10年和训本(1839年),天保11年订字标注本(1840年)。近现代的有江东书局本,《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广雅书局石印本,启东书局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四、今本《伤寒论》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吴永汉指出研究中医典籍与古代医家学术思想,须溯源求本,考其成书年代,究其真伪得失,版本可信,研究结果方能可靠。《伤寒论》成书一千八百余年来,研究者代有争鸣,其中许多就是围绕版本真伪进行的。可以说,对《伤寒论》研究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原文是否符合仲景原意的分歧,怎样看待现行版本的原文,就成为研究《伤寒论》和仲景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赵氏认为现行伤寒论是十六卷的残本,是梁代旧本,是永嘉之乱文物丧失后的残本,但仲景精义,仍能留存。马氏亦指出,早在隋唐之际,《伤寒杂病论》已经没有完整的传本。刘渡舟指出,伤寒流传本,因几经传抄,刊刻变乱,真伪如何,论无定论,正如邓羲瑟《伤寒注疏》序所云:“历代伤寒注本,一本有一本伤寒,一家有一家仲景”。认为现通行者,多属伪本俗本,若真说要得见仲景书文真貌,可能唐代作品要接近可靠一些。但也有相反的看法,如邓受通过六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今本伤寒论除了有疑点的序例外,各篇都是仲景的原作,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基本上是没有间题的。刘氏也认为《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地联系。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句深义永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肯定了《伤寒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据传,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于清同治三年授于桂林左盛德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左先生珍藏四十余年未尝轻出示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授于门人桂林罗哲初,罗先生又珍藏三十徐年,于1935年授于黄竹斋先生。李景荣认为通行本《伤寒》、《金匮》相对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存在的最大缺点是错简、脱、讹、衍之处甚多,而这些缺点在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中基本得到解决,该版本与通行本比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其内容比宋本《伤寒论》多三分之一。黄祥续也认为白云阁藏本或有可能是真传本。相传张仲景原稿因兵火战乱而散失,后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到宋代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自晋至宋无异议,但至明代方中行,清代喻嘉言、程郊倩等人认为王叔和之所集非张仲景之原本。而据桂林左盛德序中说:“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有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且称:张绍祖号学正,是仲景的后裔,自称四十六世孙,为左盛德之师,白云阁之友。故似不宜轻易排除此稿本真传的可能性。 魏雪舫等则认为关于桂林古本的真伪问题虽然难以确考落实,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因其篇章齐全,内容丰富,载方无缺,错讹较少,并对历来有疑条文都能予以较合理的解决,故可供研读《伤寒》《金匮》时之参考。至于比宋本多出三分之一的内容,其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深入探讨古本内涵,更有助于领会《伤寒杂病论》的精神,对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体系,充实方证内容,指导临床实践等方面,将会起较大的作用。并主张应尽快再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白文本),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注释本)二书,公开发行,以供研究参考。 张家骏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指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其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吴忠文等认为由于《金匮玉函经》在北宋时期校正之后即藏匿了651年,在此期间未见有同类版本流传,历来发行极少,读、学《金匮玉函经》者寥寥无几,后世对其进行删修甚至以讹传讹的情况极少发生,《金匮玉函经》较为接近仲景原说。明鸣认为《古本康平伤寒论》回归我国已五十余年,由于解放前印数极少,流传不广,新版问世时间亦不长,故至今尚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然而康平本与现行宋本相比较,其版本文字古朴,注解与正文排比分明,保留了叔和编次之旧,可信度大,可从中窥探仲景《伤寒论》之本来面目,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真实可信的版本. 俞雪如从东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古代流传到日本之后的抄本《康治本伤寒论》与《康平本伤寒论》的流传历史与版本形成概况出发,比较了两者在内容与条文上的差异,并将两者与目前国内主要的《伤寒论》版本赵开美本和成本作了比较,认为三者之间在篇目数量、条文数、处方药物排列顺序、药物度量单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其具备了不同的学术价值,因而得出结论,国内学者虽已习惯于使用成本和赵开美本,但有必要对《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的版本形成、条文内容等方面有所了解。 针对这种情况,刘氏对研究《伤寒论》提出三点认识:1、今本《伤寒论》是研究的依据,舍此则无以是从,仍当受到尊重。2、各家注本,各有见地,仍是迄今研究《伤寒论》之宝贵财富,不能予以抹煞。3、不专限在版本考证和条文疑阙方面下功夫,而贵在从实践上去研究。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
来自: johnney908 > 《《伤寒论翼》之无为梦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