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悚换头术,是我还是他!(组图)

 鱼向阳 2015-10-19
手术需要约36小时才能完成 价码折合人民币超过7200万 之前,中国的双头狗实验、美国的猕猴头部移植实验,存活时间都不长 美国专业医生表示:手术结果有可能比死更难受
1
惊悚换头术,是我还是他!
1
惊悚换头术,是我还是他!
1
惊悚换头术,是我还是他!
1
  手术需要约36小时才能完成 价码折合人民币超过7200万 之前,中国的双头狗实验、美国的猕猴头部移植实验,存活时间都不长 美国专业医生表示:手术结果有可能比死更难受

  一个手术能否实现的答案,不仅关乎科学与道德的历史之争,还有可能颠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看法。如果把头颅作为单独器官来看,按照目的不同,人体头颅技术目前有两个走向,一是置换,二是保存。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自从今年4月,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维洛宣布将完成世界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特聘外科教授任晓平率领中国医生团队加入了这一项目。

  该报认为,时至今日,尽管“换头术”在国际社会上遭遇激烈争议,但随着中国外科专家的加入,这项技术前所未有地接近现实,有望在2017年“梦想成真”!在过去几个月中,这项手术已经“遇到”了一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志愿者,30岁的斯皮里多诺夫。

  有病“换头”靠谱吗?

  这名来自俄罗斯的计算机工程师患有遗传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又称霍夫曼肌肉萎缩病症。他的肌肉早已停止发展,自小骨骼畸形,全身伤残。两年前,他获悉此技术后就向卡纳维洛求助,他认为在病死之前找到一个健康的新躯体是自己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目前,手术中身体的捐赠者已经找到,是另一位已经确认脑死亡但身体健康的俄罗斯人。

  卡纳维洛是都灵高级神经调节小组的医生,他最早于2013年的《国际外科神经学》(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杂志上发表“换头术”的技术综述。在文中,他列举出手术的关键步骤:首先,对接受移植的头颅和躯体进行降温处理,延长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然后,剥离两者脖子周围的组织,并将主要的血管连接到事先预备好的管子上;最后,将两躯体的脊髓整齐而迅速地切断,同时保证伤口的清洁度。

  接下来,医生会将头颅移植到躯体上,融合脊髓和内部神经,并缝合血管、肌肉和皮肤。此外,他还会向连接部位植入电极,用定期的电刺激来强化新建立的神经连接。手术结束后,病人将被麻醉三到四周,避免移动,以便让头部和身体完全长到一起。如果手术成功,医生会唤醒病人,此后结合物理疗法,病人能在一年内学着适应新躯体,感受面部和四肢,用原来的声音说话,但用新的躯体行走。

  尽管俄工程师已经与这位“疯狂医生”见过面,但手术实际上非常复杂,需约36小时才能完成,价码高达750万英镑,折合超过7200万人民币!“换头术”中的每一项障碍,都是目前医学所未能解决的难题。首先,如何让中枢神经细胞再生;其次,如何处理人体免疫排斥反应;再次,如何让低温处理后缺血的人脑再恢复正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如何认识“组装”后的人体。

  历史上“换头术”在对动物实施时,科学家惯于将手术后的个体当作新个体来看待,譬如1956年中国的双头狗实验,1970年美国的猕猴头部移植实验。尽管实验体存活时间都不长,但医生并未用头颅或躯体的归属个体来命名实验体,而是自然而然地将实验体当作“新个体”,它拥有属于自己的代称!

  实验动物尚且如此,那么如果斯皮里多诺夫接受手术,他的头颅摆放到一个健康体魄的双肩上,那么他应该是他,还是“他”?如果说人类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想,这个答案未免太狭隘,因为人类的躯干与动物显然也不同,以人脑的归属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归属近乎等于驳斥了五脏六腑以及四肢对健全人格的代表地位。这无疑将引发整个社会对人格内涵的重新剖析。

  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主席亨特教授更是表示:“我不希望任何人接受这种手术,手术结果有可能比死更难受。”

  穿越“冻头术”,是“古人”还是“今人”?

  同样是英国《每日邮报》,9月18日报道,因胰腺癌去世的中国科幻编审杜虹希望借助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重生。冷冻杜虹大脑的机构为美国阿尔科(Alcor)生命延续基金会,服务的全部花费超过11万美元,折合约75万人民币。文章结尾引用杜虹女儿的一句话:“妈妈,让我们未来再见”。

  杜虹的选择让人联想到雨果奖的获得者刘慈欣笔下的“云天明”。小说《三体》中,云天明的大脑被送入太空,冷冻后复苏的人脑被“重新安装”到克隆而成的身体里,躲过了肺癌晚期的死亡结局,在DX3906恒星上“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其实活体冷冻并不可行,大多数负责冷冻的公司基本只负责“冻”,不负责“活”,活体冷冻在现阶段的科技条件下无异于谋杀。杜虹是中国两岸三地首位参与人体冷冻保存的人士,同众多购买冷冻服务的人们一样,都是癌症患者,他们将重生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科技。

  “冻头术”原则上只适用死者,主要过程分为冰冻、灌流、降温保存三个部分。病人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医生会第一时间向躯体注射抗凝剂、抗菌药物和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随后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循环,并及时为死者降温。之后,用稀释过的保护液替换躯干和头部的血液,保护液的冰点更低,比水更不易结成冰晶,不会刺破人体细胞。整个灌流需要在零度环境下打开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全部过程超过4个小时。灌流结束后,躯体会在零下60度的干冰环境中进一步降温,头颅在此过程中被单独分离,并保存在零下196度的液氮中,用特殊容器保存起来。

  全球已有139例病人在阿尔科(Alcor)接受冷冻,其中60%都是大脑冷冻。大脑是思维的载体,人的智慧皆来自于此。情感和记忆都储存在脑细胞中,但由于大脑极为脆弱,神经细胞结构高度复杂,缺失了任何一部分,大脑都不能良好运行。单独分

  离大脑而不破坏与脑部相连的血管和神经几乎不可能,想要无损保存大脑只能选择保存整个头颅。

  说到底,“冻头术”能否真的具有“穿越”功效,主要还在于复活头颅能否成功。如果未来医学能够唤醒沉睡中的大脑,并将其顺利放入克隆后的躯体,避免一切免疫排斥的可能,那么该如何认识胜似“旧人”的“新人”?该称呼他为“古人”还是“今人”?一切都有待认知研究和道德辩论。

  未来科技真能唤醒被冷冻沉睡中的大脑吗?

  人体头颅技术到底是“未来科技”还是“公关噱头”,此前就多有争论。2014年9月香港《南华早报》就曾披露美国的人体冷冻公司在极力拓展中国市场,力图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来吸引中国顾客的注意。而今年9月国内科技日报在对亚洲冷冻公司总裁的采访中更多透露,美国本土的人体冷冻机构,非常想把人体冷冻的“生意”做到中国来,这是因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诞生在美国的这项技术,偏偏在美国本土发展缓慢。

  人体头颅技术的“复兴”向当代人类证实:我们身处一个“脑洞大开”的世界!在这个技术领域内,包括医学分支在内的任何科技进展,都肩负着两大重担,一是能否摘得科学王冠上最璀璨夺目的宝石,其二是能否突破人类自我认知的道德和情感底线。小说中弗兰肯斯坦式的医生在西方备受争议,在中国也是同样。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为朱尔旦换心和为朱妻换头的陆判,放在小说中是寄予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放在现实中就会掀起社会上对“人造人”的恐慌。

  在美国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即便是美国队长,冰封70年后,也是在神盾局的多方安排下,才顺利融入现代社会,并成为复仇者联盟的领导者。这并不是说把自己“冻”起来的那些志愿者都会成为超级英雄,而是眼下“炙手可热”的那些“换头术”或“冻头术”的真相有待考究,而众多国外机构所能允诺的“重生之日”也许比人们所想的要长得多,也困难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