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华东院-叶大法)

 wunianyi 2015-10-19
变风量空调系统特点

变风量空调系统基本构成


变风量空调系统基本原理



与传统的风机盘管或定风量系统比较

1 优点

区域温度可控;空气过滤等级高,空气品质好;部分负荷时风机可实现变频调速节能运行;可变新风比,利用低温新风节能。

2 缺点

初投资大;设计、施工、和管理较复杂。

3 适用

区域温度控制要求高;空气品质要求高;高等级办公、商业场所;大、中、小各类空间。

4 应用

国外大部分办公楼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国内省会以上城市在逐步推广。





如何进行内、外分区

空调系统的外区与内区

1 外区

直接受外围护结构日射得热、温差传热、辐射换热和空气渗透影响的区域。

外区空调负荷包括外围护结构冷负荷或热负荷以及内热冷负荷。

外区有时需要供热有时需要供冷。

2 内区

与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有一定距离,具有相对稳定的边界温度条件的区域。它不受外围护结构的日射得热、温差传热和空气渗透等影响。

内区全年仅有内热冷负荷,其随区域内照明、设备和人员发热量的状况而变化,通常全年需要供冷。

3 现代办公楼的特点:体量大、进深深,外围护结构密闭性好。


外区与内区的划分

1 内外区的形成机理

外围护结构在日射、温差和空气渗透的作用下形成外围护结构负荷;

显负荷由外围护结构内表面主要以辐射形式传递;

外围护结构向内,在辐射作用可忽略之处为内外分区线,其内为内区,其外为外区。

2 外区进深2-5m,取决于:内表面温度

气候条件——改变内表面温度

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变内表面温度

内、外区空调系统情况;

受风口设置影响的室内气流组织

周边有否空气阻挡层——改变内表面温度

中空Low-E玻璃 + 简易通风窗 Air Flow Window (AFW)

外围护结构

周边送风方式

外区进深

热工性能优良

形成空气阻挡层

2m

热工性能优良

无空气阻挡层

3m

热工性能一般

形成空气阻挡层

3m

热工性能一般

无空气阻挡层

5m


3 无外区--有通风窗、双层皮等新型外围护结构。


4 无内区--房间进深小于8m。

分区间的混合损失

1 混合损失和混合得益

外区的部分供热量成为内区的冷负荷

内区的部分供冷量成为外区的热负荷


2 混合损失的主要原因

外区温度高于内区

外区空调设备过大

内区空调换气过大

自动控制不好



变风量空调系统分类

单风道型


1 单风道变风量末端

箱体--单、双层/保温/消声

流量传感器--皮托管/超声波/热线/风车

风量调节阀--单板/多叶

2 单风道系统

单冷单风道系统--变风量/单供冷

再热单风道系统--变风量/供冷/供热(<100w/m)

冷热单风道系统--变风量/供冷/供热(>200w/m)


组合式单风道系统


风机盘管+单风道系统-变风量/供冷/独立供热(>200w/m)

散热器+单风道系统-变风量/供冷/独立供热(电热〈100w/m,热水100-200w/m)


风机动力型

串联型变风量末端


箱体-双层/保温/消声

流量传感器-皮托管

风量调节阀-单板/多叶

风机-次风量130%/连续运转

加热器-热水/电热


并联型变风量末端


箱体-双层/保温/消声

流量传感器-皮托管

风量调节阀-单板/多叶

风机-次风量60%/加热时运转

加热器-热水/电热


风机动力型系统


压力相关与压力无关

末端风量受开度和静压双重影响

根据室温控制开度,风量受静压波动——压力相关

根据室温偏差计算设定风量;检测风量并根据风量偏差控制开度;静压变化可以得到修正——压力无关



如何选择变风量系统

外区加热量分析

1 每米外窗热负荷

宽1m;高4.3m;传热系数2.5w/m2/℃

Q=K*F*(tn-tw)=2.5*1*4.3*0.7*[22-(-4)]=196w/m

2 末端加热量

条件:外区宽1m;进深5 m;净高3.0 m;热风送风温差△T<8℃ (<30℃);

换气次数8次/h;

每米外区加热量Q =1.01*ρ* G *(ts-tn)

单风道=1.01*1.2* 0.3*1*5*3*8/3600*(30-22)= 97 w/m

并联=1.01*1.2* 0.9*1*5*3*8/3600*(30-22)= 290 w/m

串联=1.01*1.2* 1.3*1*5*3*8/3600*(30-22)= 420 w/m

系统选择因素


系统要求

系统选择

缺点

低温送风/加热量>200w/m

/换气次数不变

串联式风机动力型/气流组织好/新风效率高

串联末端耗电大

常温送风/加热量>200w/m

/换气次数可变

并联式风机动力型/风机盘管+单风道系统/冷热单风道系统

并联末端耗电较大/冷热单风道系统要分朝向/风机盘管+单风道系统有冷水管

常温送风/加热量100-200w/m/换气次数可变

热水散热器+单风道系统

有热水管

常温送风/加热量<100w/m

/换气次数可变

热水再热单风道系统/电再热单风道系统

有热水管/电热有节能、安全问题


如何进行末端选型

一次风最大风量

根据房间最大显热负荷采用显热温差法计算


一次风最小风量

1最小风量不是按最小显热负荷确定

风速传感器限制,新风分配需求,气流组织需求,加热风量需求

最小风量 Gm=Vm*A为最大风量的30-40%)

2 最小风速

可测动压:

皮托管最小可测动压△Pm=7.6Pa(0-375Pa气电转换器/8位模数转换器)

△Pm=1.0Pa (0-375Pa气电转换器/10位模数转换器)


风机风量


末端余量!!!

末端风量不可随意放大,会减小风量调节范围

末端风量由2000-600M3/h放大到2400-720M3/h

调节范围由2000-600M3/h减小到2000-720M3/h

空调箱出风温度可比设计温度低0.5-1.0℃


高速与低速末端



低速末端装置

高速末端装置

常用型式

单风道单冷型、单冷再热型和冷热型

单风道单冷型、再热型和冷热型、风机动力串/并联型

风速传感器类型

超声波、热线热膜、风车等各种非压力型

皮托管

一次风最大风速 (m/s)

8-10

13-15

一次风最小风速 (m/s)

1

3-5

最小静压降 (Pa)

30-50

50

最小全压降 (Pa)


125~150

适用

中、小型系统,空调箱机外部静压小于375Pa的低压系统

大、中型系统,空调箱机外静压大于375 Pa的中压系统

新风系统设计

1 处理方式:分散/集中

2 分配方式: 不定新风量/系统定新风量/末端定新风量




系统有哪些自动控制

末端控制


系统送风量控制

定静压法:变频调节风机转速使风管检测静压满足设定值。


变定静压法


总风量法


变静压法


新风量控制


控制实例


序号

控制内容及要求

DI

DO

AI

AO

备注

1

风机启停与变速控制






1.1

检测送风管静压P



1


变定静压控制

1.2

根据设定静压与实测静压偏差比例调节变频器




1


1.3

送风机启停控制及状态、报警、手动、自动信号

3

1




2

送风温度控制






2.1

检测送、回风温度



2



2.2

根据送风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偏差,比例调节冷水阀




1


2.3

冬季预热时,比例调节热水阀以控制回风温度




1


3

除预冷预热外,空调器启停与新、排风定风量装置联锁





点数归定风量装置控制器

4

空气过滤器淤塞报警

1





5

系统变风量末端装置与控制系统联网





点数归变风量末端装置控制器

6

检测回风相对湿度H



1




合计

4

1

4

3

∑=12点

本课件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未作任何改动和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