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品谈|张雷:做建筑师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房子

 LE的私家图书馆 2015-10-19

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中心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协办、杭州亦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非专业·云夕深澳里建筑品谈”于2015年10月15日成功举办。

云夕深澳里书局由建筑师张雷主持设计。品谈嘉宾有巴厘岛Green School创始人John Hardy,活动家、“碧山计划”发起人欧宁,诗人、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创始人寒玉,松赞酒店集团创办人白玛多吉,沙溪复兴工程项目主管黄印武,喜林苑总经理牟玉江,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云夕乡土艺术设计酒店创始合伙人雷晓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也出席了本次品谈对话。

此次品谈活动不同于UED此前主办的任何建筑品谈活动,以往的建筑品谈多邀请职业建筑师或建筑评论家从建筑学角度进行对话,而此次邀请的嘉宾则多为在农村长时间工作生活过、有实际项目的建造经历、有农村项目的运营经验的活动家和实践者。不可否认,“专业”的建筑师为中国城市之前30年的大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基于现代城市工业化、资本运行逻辑导致的专业化标准答案,对于中国乡村复杂的现实往往失效。最积极的回应是忘记建筑师的专业身份,回归乡土文明生活本身的逻辑,寻求一种人文、生态与可持续的当代乡土生存状态,以“非专业”的姿态应对复杂、冲突、多元的“在地性”。

项目简介

云夕深澳里书局是建筑师张雷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中心于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深澳古村等地开展的“莪山实践”乡土建造活动的首个建成作品,所在地杭州桐庐江南镇深澳古村始于申屠家族的血缘脉络,有着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古村毗邻桐庐县城,距杭州仅半小时车程,村中独一无二的地下引泉及排水暗渠(俗称“澳”,深澳因以为名)和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

项目以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结合周边民居改造更新,在彰显建筑外表面历史肌理感的基础上,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和精美木构雕饰,造就了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和当代性。

云夕深澳里书局包含了对村民开放的社区图书馆、人文与民俗展示空间、地域文创产品商店等复合业态,是旅游度假、商务休憩和村民交流的理想场所,是富有故乡记忆体验型和社区人文归宿感的修心驿站。

建筑师自述


景松堂是深澳里保存完好的40多幢明清楼堂中最普通的一幢,房子原来被隔成6户独立的人家。租赁过来之后,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贯通的楼堂,如果硬要即刻拆除所有的隔断的话,会面临很大的阻力。我们一面与住户充分沟通,一面循序渐进,将一些隔板陆续拆掉,但保留所有梁架,并在地面上原来的分界处画上一道红线作为标记,以体现对其祖屋和记忆的尊重。

入口处原为鹅卵石堆砌的猪圈,我将其拆除、改造为二层的门厅。本来的入口很小,是在侧墙上的一个小门,现在变成从房子中穿过来。


在这幢房子的改造中,我始终抑制自己的设计冲动,现在的景松堂看起来依旧古朴陈旧,似无变化,但这正是我所想要的,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硬拗出来的“设计感”在此喧叫。作为建筑师,我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让老房子变得好用,让传统的感觉得以保留。同时在入口处采取最少的当代要素,让老的足够老,而入口新建的房子足够新,在新旧的对话中,体现“设计感”。



在这里,为村里提供一个公共的、开放的空间是我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正常运营之余,村民来读书、小朋友们放学后来做作业,都是不收费的。10月份开放以后,看着这里熙攘往来、开心读书、喝咖啡的村民,是我做建筑师这么多年以来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很高兴这里成为了村里这样一个有活力的中心。作为建筑师,我的梦想即是做出来的建筑能既为专业人士认可,也为老百姓所喜爱。

品谈摘录


John Hardy:我非常喜欢这里,这里就像梦境一样美好。无独有偶,意大利也有类似的保存完好的村庄。那是在保守的共产主义政府掌权时期,政府没有进行特意的规划,只是简单粗暴地不允许建造任何新的建筑。惊喜的是,多年以后大家再到这里时,却得以看到一个原封不动的村庄。所以有时候没有刻意的规划改造,反而是最好的保存手段。当乡村建设成为一个趋势时,会产生很大的能量和动力,造成剧烈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最为关键,需要由政府建立屏障和准入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如果能成功并可持续发展,将会被广泛的模仿和复制。

欧宁:有些中国的建筑师虽拿到了很多的奖,完成了很多大项目,却往往没有什么成就感。这与建筑师自身的一种焦虑感有关,没有在自己的实践里面生发出一种植根于自己的文化的建筑学思考。所以这几年很多建筑师开始转向乡土,这也是中国建筑学寻找自我方向的一个努力。

白玛多吉:张雷在这里所做的事可以参照却不可复制,怀有规模化生产的动机是无法做成张雷所做的事的。在我与设计师打交道的经历中,最怕他们疯狂的发挥,有些所谓的“设计感”就是走秀。

黄印武:乡建不仅是简单的换一个地方盖房子,建筑与生活的关系在此更为凸显。建筑的核心是让人更好的生活。“设计感”是建筑师的一个基本职业素养,但远远不是全部。

寒玉:张雷是设计界的王家卫。这个极专业、极权威的建筑师跑到乡下来,开始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在这个项目中,他放下了我执,找到一个平等的心以及人与自然交流的智慧,从民间与传统中重新发现。

牟玉江:建筑师在这里提供了一个乡建的多样性,是内容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同时商业化也并无对错,只是一个不同的模式。

钱小华:张雷开创了乡村的一种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这就是建筑师在乡村的使命、担当和他的人文情怀。张雷真正是大山里的建筑师,是长在丛林里的一棵树。


品谈嘉宾简介

John Hardy,巴厘岛Greenschool 创始人。建于巴厘岛森林稻田间的教育乡村社区Greenschool完全由竹子建成,这种当地最常见的建造材料被运用至建筑结构、装饰材料、地板桌椅及各种器具,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与当代设计在此有机融合。2010年被香港设计中心授予“亚洲设计奖”。

欧 宁,“碧山计划”发起人,跨领域文化工作者。2015年5月,由欧宁创办的“理农馆”朴素开馆,由碧山村汪氏祠堂启元堂改建,如今是一个含展览、学习中心、主题图书馆、茶室、咖啡厅、杂货铺和研究者驻地七项功能的宣传当代农本主义同时兼有商业功能的新空间。

寒玉,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创始人,诗人。2004年离开上海来到徽州,开始乡居生活。十多年来和郑小光一起,改造利用数幢古民居和乡村废弃建筑,打造猪栏酒吧乡村客栈的品牌特色。如今猪栏酒吧乡村客栈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被英国BBC、美国探索频道、美国《纽约时报》、法国《费加罗》报等国际媒体相继报道,并被Trip Advisor(官方中文名 猫途鹰)评为2014年度最高奖"卓越奖”。

白玛多吉,松赞酒店集团创办人,原中央电视台导演。1999年,白玛亲自动手设计,并和当地最好的木工一起,将自己的祖屋改建成了第一家松赞精品酒店 - 松赞绿谷。迄今为止在香格里拉、奔子栏、塔城、梅里、茨中等地分布着六家松赞精品酒店。

黄印武,沙溪复兴工程负责人。2003年起受聘于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景观与空间规划研究所,担任瑞士沙溪复兴工程项目主管至今,在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实施完成了沙溪复兴工程的一、二、三期工程。先后获得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杰出工程实施证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和平面设计。

牟玉江,喜林苑总经理,喜林苑(Linden Centre)精品文化会所由Brian Linden创办于2004年,时至今日,林登及其团队已对云南大理喜洲镇三所古院落进行妥善修复,将其作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与学习平台,通过体验式旅游让中外客人感受原汁原味的在地文化。

钱小华,“中国最美书店”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先锋云夕图书馆,坐落在浙江省桐庐县莪(音“鹅”)山畲(音“奢”)族乡戴家山村,是南京先锋书店的第十一家分店,由当地夯土民居改建而成。作为先锋书店的第一个公益项目,先锋云夕图书馆的图书销售利润均捐赠给当地畲族贫困学生,用于教育和基础文化建设。同时,它兼备咖啡、文创区域,是集文化、创意、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书局。

雷晓华,畲族,杭州亦舍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云夕乡土艺术设计酒店创始合伙人。云夕始于桐庐莪山畲族乡戴家山,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乡土艺术设计酒店品牌。云夕戴家山藏身山林间,是隔绝尘世的隐居原墅;云夕深澳里择址古村落,是公共开放性的修心驿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