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说趣谈】徐咏春:北京话的“味儿”

 老沔城人 2015-10-19


【杂说趣谈】



北京话的“味儿”



                 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一部据说是京味的电视剧《正阳门下》,其收视率已排在全国第二。但是,剧中多数演员(特别是几位主角)说的北京话并不地道。有人以为会说普通话就能演京味电视剧,其实那还差得很远。普通话与北京话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只会说普通话,再加几个儿化音,离京味还远着那。比如《正阳门下》的春明妈与苏萌妈的几场对话,那是北京老姐们儿之间叙家常,应该京味十足,但是剧中人似乎只表现了苏萌妈与春明妈不同的教育背景,而老姐们儿对话的北京“味儿”却没有表现出来。对于不是北京人的演员,要想说出北京话的“味儿”,必须一句话一句话细细地“抠”,把北京人说话的味儿“抠”出来,把包含在话语中异常丰富的内涵“抠”出来,这样说出来才是真正的北京话。其实,即使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特别是年轻演员,也必须这样做,说出来的话才有北京味儿。   怎样才能把北京话异常丰富的内涵表达出来,把北京话的“味儿”表现出来?本文以一句北京话为例,说明北京话只能“这样说”:   “轻易不来,来了会子,多呆会儿,咱娘儿俩说会子话。”   这是一句极普通的北京话,其中的“潜台词”颇多,许多北京的人情世故也包含在这句话中了。能咂摸出这句话的北京味儿很不容易,能把这句话说出北京味儿就更难了。   这是一位女性长辈对很长时间没有来看她的晚辈说的话。晚辈来看她,来的时间不长就要回去,长辈在他(她)要走时说这几句话挽留,有时候还要一边说话一边张开双臂邀遮。   怎么说才能说出北京味儿呢?这需要一句一句(一个逗号算一句)地琢磨。   第一句:“轻易不来”。   意思是很长时间都没来了。“轻易”两个字,值得说一说。在这句北京话中,“轻易”不能按字典读“qīngyì”,很怪,要读成“qióngyong”,“轻(qióng)”读二声,“易(yong)”轻声。这里的“轻易”是很长时间的意思。如“轻易不吃”、“轻易不去”等等都是“很长时间”的意思。说的时候,“易”字不能说“实”,其字音不能全说(读)出来,但也不能不说。北京话里面有很多这种情况,说起来很有意思。以“东直门”为例,北京人说“东直门”的时候,不是说成“东、直、门”,每个字都说的很清楚,那样,北京味儿全无。“东直门”三个字不是每个字都是“落实”的。“东”和“门”要实实在在地说,“直”字则不能实实在在说出来,但又不是不说,不能说“东门”,那就更不成话了,而是在还没有发出“直”的确切读音,即还没有完整地发出“直”的字音,只占用极短的一点儿时间,就飞快地滑到后面“门”的字音上。其具体的读法用拼音法是没有办法表现的,恐也很难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味。北京话里这种情况还有一些,如“西直门”、“德胜门”、“齐化门”(朝阳门的元代称呼)等等,中间的“直”、“胜”、“化”等,北京人说的时候都是这样“含糊着说”。“大栅栏儿”的“栅”也是这种情况。  回过来说“轻易”的“易”字。这里的“易”字同“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齐化门”、“大栅栏儿”的“直”、“胜”、“化”、“栅”相同,说的时候含糊着滑过去。从时间说,读“易(yong)”字的时间很短,甚至短得分不清是不是“易(yong)”的轻声。  从语速来说,“轻易不来”比下一句“来了会子”要稍快一点儿。   上面把“轻易不来”“翻译”成普通话的“很长时间没来”是不够确切的,把北京味儿“翻译”没了,而且丢失了许多言外的意味。问题就出在那个“不”字上。   “不”字的音要稍重一些,因为这个“不”字带有一些情绪在里面,即稍有一点儿埋怨、责备的意思,但却是亲切的。言外的意思是:我很想你,可是你却很长时间没来。重点不是埋怨和责备,而是要表达对对方的想念。在“亲切地埋怨”,“亲切地责备”中,强调的是“我很想你”。   下一句:“来了会子”。   “了”轻声,“会”不读第四声,要读第三声,“子”轻声。   这句更妙,妙在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背离。如果照字面去理解,就从根本上弄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这句话是“来了一会儿”或“来了一段时间”的意思,但细细琢磨却不是字面的意思,很奇怪,实际意思竟然是:“好不容易才来了一次”。这与字面意思几乎毫不沾边,但却恰恰是这样的意思,这真是北京话的奇妙之处。如果不是长时间浸淫于北京话的语言环境中,是很难体味出来的。其中也有“亲切地责备”和“亲切地埋怨”, 还有欢迎的意味。意思是:我很想你,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你却只坐了一会儿,就要回去。   第三句:“多呆会儿”。   “会”字同样不读第四声,而要读第三声且儿化。   既然很想你,好不容易盼你来了,所以要请你多坐一会儿。其中包含不要急着回去的意思。这里也有“亲切地埋怨”,其言外的意思是:“很长时间都不来,好不容易盼你来了,还不多坐一会儿?”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候也说:“怎么也得吃了饭再走。”如果家里房间充裕,也常说:“呆两天(或呆几天)再走”。   多坐一会儿干嘛?“咱娘儿俩说会子话”。   “娘”字儿化,“会子话”的“会”也是第三声,“子”轻声。   这里的“咱娘儿俩”包含的信息颇多。第一,“咱”字拉近了两人的距离。第二,对话双方是两代人。第三,老一辈是年长的女性,晚一辈则可男可女,女性的可能性大些。第四,晚一辈不是老一辈的直系子女。因为这几句话有客气的意思,如果是自己的子女就不会这么客气了。但亲戚关系也不会太远,可能是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等,如《正阳门下》剧中春明妈与小杏的关系。也可能是要好朋友的子女。第五,说话对象(晚辈)一般来说,至少十几岁,也可能是二十几岁,甚至更大些。因为至少十几岁才能懂得一些家长里短的事儿,才能“说会子话”。但不论这位晚辈多大,必是两辈人,否则不能说“娘儿俩”。   这里“说会子话”的“会子”与上面“来了会子”的“会子”尽管字面一样,但意思却不一样。“来了会子”的“会子”时间意味不浓,甚至可说是没有时间意味。“说会子话”的“会子”却是就时间说的。“说会子话”不是说一会儿话,而是说话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当然也不会太长,不是要说一整天的话。   “说会子话”的“话”的内容一般是家长里短的事,如,晚辈父母的身体如何,他大姨家的小三儿上学了没有,他三姑家的二丫头是不是出阁(出嫁)了,谁谁谁的媳妇生了个小子还是丫头……等等等等。都是一些亲友间相互关切的家长里短的事。这些话透着那么亲切、热情,渗透着北京人那种浓浓的亲情。   那晚辈带着这浓浓的亲情回去了。回去后还要向家长“学舌”(汇报),把这浓浓的亲情带给家长。就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来往中,密切了亲友间的感情。那晚辈也在这种浓浓亲情的交往中,在这种老北京民间人情世故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