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即兴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0分00秒]乐曲由铜管乐器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行板的速度进行,奠定了全曲抗争、战斗的基调。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的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1分05秒]随后以木管奏出的乐句,似乎是提出的疑问,民族的出路在哪里? [1分20秒]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 [3分26秒]音乐进入快板速度,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这个由铜管演奏的短促的乐句,就像是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的“召唤的动机”。 [4分15秒]由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是在起来反抗的号唤下,形成的斗争的洪流。这是“反抗的动机”。 [4分30秒]由木管乐器吹奏出嘹亮的、流畅的乐句,充满信心与力量。这是“胜利的动机”。 [5分01秒]乐曲从召唤的动机开始重复,然后反抗的动机、胜利的动机都先后重现。 [6分13秒]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先在木管乐器中吹奏,然后,弦乐跟着强调这个主题,变得更加深情。 (这段深情的旋律,后来被填上歌词,成为芬兰著名的合唱曲《芬兰颂歌》。) [8分05秒]反抗的动机再次出现,与短促的召唤的动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8分51秒]颂歌的主题在铜管乐器上吹响,这已经是胜利的号角。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