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lassical Top 100】第88期-西贝柳斯《芬兰颂》

 田树瑛 2015-10-19

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899年。当时,由于处于沙俄的重压之下,上演时曾冠以《即兴曲》这样的标题,以瞒过当局审查。


下面我们看到是由莫斯特指挥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的西贝柳斯《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Finlandia, Op. 26, No. 7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Sibelius: Finlandia - Valse triste - Tapiola - the Swan of Tuonela Finlandia, Op. 26, No. 7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Sibelius: Finlandia - Valse triste - Tapiola - the Swan of Tuonela

[0分00秒]乐曲由铜管乐器在低音区的怒吼开始,以行板的速度进行,奠定了全曲抗争、战斗的基调。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的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1分05秒]随后以木管奏出的乐句,似乎是提出的疑问,民族的出路在哪里?

[1分20秒]弦乐则作出庄严的应答,表现了芬兰民族抗击外侮,争取解放的决心。


[3分26秒]音乐进入快板速度,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这个由铜管演奏的短促的乐句,就像是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的“召唤的动机”。

[4分15秒]由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是在起来反抗的号唤下,形成的斗争的洪流。这是“反抗的动机”。

[4分30秒]由木管乐器吹奏出嘹亮的、流畅的乐句,充满信心与力量。这是“胜利的动机”。

[5分01秒]乐曲从召唤的动机开始重复,然后反抗的动机胜利的动机都先后重现。


[6分13秒]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先在木管乐器中吹奏,然后,弦乐跟着强调这个主题,变得更加深情。

(这段深情的旋律,后来被填上歌词,成为芬兰著名的合唱曲《芬兰颂歌》。)


[8分05秒]反抗的动机再次出现,与短促的召唤的动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8分51秒]颂歌的主题在铜管乐器上吹响,这已经是胜利的号角。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