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医八难之第三难

 zhangshengli86 2015-10-19

 

中医是自古至今代代相承的医学,古代医学叫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岐伯和黄帝对话而成,为什么叫岐黄之术,而不叫黄岐之术呢?为何黄帝贵为天子,还要向岐伯学习呢?因为尊师重道。韩愈《师说》上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你没有老师传承的话,很多关键的道理疑惑搞不通,就会阻滞前进的步伐。

中医是很重个人悟性的,同时也重视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了师传,等于直接注入老师大半辈子行医的功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师传能够让学生质变,所以俗语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生自悟,就像小鸡出壳,从里面往外嗑一样,这叫啐。老师旁敲侧击,就像母鸡在恰当时机,在外面啄开蛋壳一样,这叫啄。这样一啐一啄,一个新生命就破壳而出。一个弟子修学的时机成熟后,师父就会在适当时候给予他悟的突破。

你自己在里面不努力,蛋壳就不会从内动;没有老师在外面点拨,这表层的束缚就很难彻底突破,所以关键时候,师传可以让学生迅速质变。古代把这种悟道式的师传,称之为“啐啄之机”。

但学中医的人,没有哪个不想拜一个好老师的,也没有哪个不感到拜师难的。因为好的老师,不仅是有名气,而且重要的是能真明达。所以中医拜师不是拜名师,而是拜明师。所以拜明师有三点。

第一点是寻到。古代做学问的人,不管是儒家还是佛道,到一定瓶颈后,都要到全国各地走走,为什么?拜访明师,扩充见识,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儒家叫壮游天下,佛道称为云游觅道或参访。像古代很多名流,如司马迁、孙思邈、唐三藏、李白、杜甫、丘处机、李时珍等都壮游天下过。

他们都寻觅过很多良师益友,得到很多传承,最后才汇总一处,如蜂酿蜜一样,结出自己的正果。现在很多人也四处访师,走了很多地方,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说,明师太难找了,怎么就找不到了?这就不是师父的问题了,是自己的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会学习的人,到哪里都能找到师父。不会学习的话,全国走个遍,也觉得无师可寻。所以说不是明师隐藏了,而是自己的“法眼”未开。

老师常教我们要向生活,要向自然,要向同行学习。首先自己要善于学,就不愁觅不到明师,会做学生,不怕不能遇见明师。是那个才器,就能受那个法。很多绝技,不单徒弟在找师傅,更多师傅在找徒弟。你如果具足谦虚恭敬,那么你的师缘就很容易成熟。这就是朱老所说的,传统的拜师,最讲究弟子的人品修养。没有哪个明师不喜欢人品修养好的弟子。就像一个法器,它完好无缺,就能够承法。但如果漏洞百出,你拿去盛多少漏多少,又有谁愿意往里面装东西呢?所以作为寻师的第一条件,便是个人道德品质修养要上去,陋习要修正过来。这样你才能遇见明师,盛装正法。

第二点拜到。这一年来,老师拒绝了不少学生,老师的医门不是常开的吗?为什么会拒绝呢?拒绝只是表面的考验,拒绝不了真心想学医的人。如果真按做弟子的要求做,把基本的道德文章背诵熟悉,老师没有不高兴的。所以拜师是通常表面的拒绝和考验,是在看弟子道心够不够坚固。不然的话,你即使遇见了明师,也失之交臂。当时向辉刚来任之堂,发现前面老师拒绝了好几个学生,他们都回去了。但向辉心中说,即便余老师不要我,我也在任之堂门口站上一两个月,拿出点程门立雪的精神,既然我出来拜师学医,我就要学到底!老师一个月后才叫出他名字。在很多人回去的时候,他依然留在任之堂,学习了足足一年。从炒药、采药到抓药、配药,到抄方、跟师临证、做医案,没有哪个环节他不是全力以赴的。

学医八难之第三难——明师难拜

我们看为何叶天士他能够师从十七师,孙思邈能够访到天下明师,因为他们有虚心下人、恭敬于道之心。孙思邈深有体会地说,但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就是说在医道上有特长的,他不远千里也要去请教别人。当时千里靠的可不是坐火车飞机,而是徒步参访啊!对于学验俱丰、名气又大的孙思邈尚且能够有时时求师拜师之心,我们就可以得知,为何孙思邈能够集医学之大成而为药王了。正是这种孜孜不倦、追求医理的精神,才让他能够不断拜到明师,得到传承。

第三点学到。拜到师父,不等于能学到,进师门不等于登堂入室。这个世上总是拜师父的多,而得师父心传的少。古代很多绝技,之所以传不下来,不是明师不肯教,谁不想薪火永传呢,而在于弟子能否真正学到。

就连做豆腐的绝技,也不容易传下去。有个善做豆腐的老爷子,他做的豆腐十里八乡没有不称好的,凡吃过他豆腐的,再吃第二家,立即能辨得出高下。他的生意每天供不应求,人家问他,为何年纪大了,不把做豆腐的秘诀传给别人呢?老爷子说,我也想传给我孩子、我徒弟啊。那为什么他们学不到呢?

老爷子说,我的技术是公开的,我光明坦荡地做豆腐,你们没有一个人来偷,这秘诀不能给,只能靠偷,不能教,要靠你们来夺。

同样古书上记载了一个历史故事,就是齐桓公在读古人书时,看到工匠在做车轮,工匠问齐桓公说,不知君王所读何书?齐桓公骄傲地说,圣人之言。工匠叹了口气说,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齐桓公大怒说,寡人读书,匠人怎能随便议论,你必须说个所以然。

工匠泰然自若,从容答道,臣虽从事做车轮工作,但这做车轮的功夫却没法口传给我的孩子。因为轮子慢了就不坚固,快了就容易滞涩,必须恰到好处,手艺操作须得心应手。现在我七十多岁了,儿子还继承不了,我也想早点退休。圣人所得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说君王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

可见连一个木工小绝活都不能靠口授言传,必须要躬自实践,甚至要能够夺师偷师所学,才能够领会其中玄奥。否则的话,就算父子之间,也有传不下去的障碍啊!所以老师平时的言传身教,只是指月的手指而已,至于能否领悟到月光,要看我们有没有积极地朝那方向看。所以说,没有师传,连方向都没有,有了师传,却不能够躬行实践,也到达不了。故曰:

学医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练亦徒然。

灵山拈花一笑间,一啐一啄法现前。

欲求甚深岐黄术,千古师传永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