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缸里的江湖

 成都绿地乐水 2015-10-19

鱼缸里的江湖

        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引子我是一个缺少闲情逸致的人,但乔迁之时却赶时髦买了一个免换水鱼缸,只因为学环保的我从前在实验室琢磨污水返清时攒下了好奇心,现在习惯性地想在这缸水里继续寄托我的专业爱好。这鱼缸的自净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循环水泵加两个滤盒——一个最简易的“污水处理厂”。刚开始缸里鱼不多,草也不多,这缸水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随着全家老小不断加大“投入”,鱼肥的同时“鱼”口陡增,水草也让全缸山河一片绿。这本来应该是鱼欢人乐的大好局面,没想到乐极生悲:一天清晨,我发现水浑了,鱼也死了两条。原来,断草和污泥把泵口堵了,水不循环就浊了,氧气就耗没了。费我好大工夫才疏通了泵,家人以为立即就会激浊扬清,不料鱼又死了两条。直到第三天,缸壁才隐隐约约重见天日。小小鱼缸,让我一个“专业人员”折腾几天还见不得人,家人自然冷嘲热讽。老妈说:家乡那条臭水沟一样的南明河,还承诺三年返清呢,你怎么一个小鱼缸都不能限时达标呢?老婆说:人家千里淮河水滔滔,可以一个零点行动就达标;咱家一个鱼缸没人高,怎么三天都搞不好?我哑口无言,倒不是因为理屈词穷,而是感叹这些轰轰烈烈的治污达标行动宣传效果实在太好了。1996年以来,国家搞的淮河和太湖“零点行动”、“一控双达标”、“33211工程”乃至各城市的河流变清工程,体现了经济发展以后的民意——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政府也许是为了表示治污的决心,往往都有一个广为宣传的三年或五年限时达标行动计划。这些行动在媒体的配合下,让大众感觉只要政府动了真格的,河水的还清应该指日可待。行动结束之日,电视还会展现一下碧波荡漾的画面,表明政府说到做到。所以许多人就留下了花点钱这河水说清就清的印象。而事实上,江湖作为人类的下水道,是环境无价、污染免费的开发传统的主要受害者。且不说排污的人远比治污的人多,就说排污时因为享用了无主的公共资源,有利可图自然踊跃,而花自己的钱净大家的家,这种事情没人监督着、威逼着谈何容易?即便解决了经济问题,污水净化相当于从分散的劣等资源(一般而言,污水中的污染物污染水浓度是够了,但从绝对数量上看浓度很低难以用于生产性回收)中提取污染物,从技术上本来就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单单直接的污染处理措施,从管道截污、管网改造、河道整治到污水处理厂建设,哪项花费的数字都让人触目惊心,哪项成果的见效都得天长日久。如果家人到那早已达标的淮河走走,到已经投了几十亿元的滇池看看,乃至上发达国家日本治理了30年的琵琶湖逛逛,就会发现实际情况是泼污水容易而覆水难收啊。现在去淮河,最容易碰上的还是难以濯足的水:劣V类,丧失水体使用功能,淮河两岸全面水质性缺水,哪儿有什么几年变清的可能(不过,从水质监测报表上不会再变劣了,因为迄今为止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V类已经是表达极限)。而日本治理琵琶湖,花了30年时间,总投入折合人民币1500个亿,到现在水质也只恢复到了Ⅲ类。事实说明:要想笑傲“江湖”,谈何容易?这定时达标怎么就这么深入民心了呢?细想起来,能让我的家人如此相信治污达标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般人有一个常识误区,以为污水处理厂排出来的就是清流。其实,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充分考虑了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江湖的天然自净能力的,即便按最严格的国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一级标准,污水处理后COD只要小于60mg/L就达标了,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却是COD大于40mg/L就是劣Ⅴ类水。也就是说,污水处理厂的“最优出水”比劣V类的水都脏,还等着靠天然河流的大水量来稀释净化呢。然而,这一点媒体不仅很少提及,反而常常刻意误导。我随便翻翻报纸,就看见下面这一例:接纳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全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通惠河畔的某商品房号称“清流相伴、水景无双”。为什么房产商敢这么信口开“清”河呢?我在经历了几次参观后,发现这种对百姓的谎言只能算小巫,还有更多的地方公然拿这种面对皇帝的新装的“成人口径”面对上级。我去参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时,就看见了一幕经典的“大巫”戏:标着二沉池出水(即污水处理厂的最终出水)的鱼缸里金鱼摇头摆尾生机勃勃,让参观者啧啧称奇,也让参观者信心大增——这完全丧失使用价值的污水原来只要经过这么一个10小时的处理流程,就可以去浊还清。参观室两边陈列的照片说明无数的领导都经历过这一幕,可他们并不知道,这水进入鱼缸前还进了一套中水处理流程:加药、絮凝、沉淀,这么一来,一吨水的处理费翻了一番还不止,这样处理污水中国没有哪个城市承受得了。报纸所载竟然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北京某城区新建一处所谓“生态厕所”,冲厕所的污水经过一套据说成本不高、维护不难的净化系统处理后竟然能用来养金鱼!也许是百姓将金鱼与清水的联系作为公理了,所以每每鱼缸有幸当舞台,金鱼无辜助大巫。鱼缸里自有“江湖”啊!其实,为什么不让人知道这清出于难呢?我给家人讲这个道理倒是很简单:许多人都熟悉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在三令五申要严格保护的清澈的水源地(像北京的以Ⅱ类水为主体的密云水库)流出的水,还要经过沉淀、砂滤、消毒等诸多程序才能当“生水”,这水还要晒一晒才能养金鱼,而冲厕所的污水在处理系统转一转就能养金鱼,要么是这鱼出了问题,要么是这养鱼的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有问题。我相信不管谁,即便在一切理想化的实验室条件下,都做不出符合技术经济要求的这种处理系统。治污有意,污水无情,花费高昂代价建设的若干污水处理厂,短时间内仍然打不过人民排污战争。稍微注意一下媒体,就能发现达标行动以外我们周围的“江湖依然险恶”:像鱼缸一样维护、沿途号称完全截污净化的北京护城河常常水华泛滥,别说金鱼,连鲫鱼也常常陈尸河上;成都的府南河在三年变清行动后又荣膺了“腐烂河”的雅号;“零点行动”后,尽管周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入了高潮,太湖水体并没有预期“变清”,反而就在按计划实现“变清”目标的2000年,太湖蓝藻水华进入了高潮……目前,全国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40%,这其中能真正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不到20%。何况即便达到一级排放标准,这治理后的污水仍然是比劣Ⅴ类的河水还脏的污水。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的末端处理既伤财又无力,这比减少排放、循环利用的治污办法要差得很远(当然了,这对产业链配置和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靠污水处理厂来还清排放,应该只是迫不得已没办法时的办法。淮河、滇池、太湖的污水“顽固不化”,不肯“从清”处理,本来这是一个让大家从技术和经济学的角度了解环保的好机会,是将群众环保从情绪性导向为理智型的机会,是让群众从旁观者和作孽者转变为监督者、参与者的机会,不知媒体为什么没能抓住这些机会反倒为大家“污水好治理”的意识推波助澜?这倒不是说需要言过其实地让大家为污水紧张,而是让大家问渠哪得清如许,从而知道天蓝水碧,来之不易。对群众说实话,这样才能有全民科学文明的环保意识,才能培养全民监督的污染治理环境以及因为科学而宽容的民意环境,免得有时逼得领导把自己的政绩胃口吊起来。应该说,尽管种种措施都可以缓解污染,但都不如一种全民清醒的意识更有效。因为只有那样才会在方方面面的工作和生活中替水想一想,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决策在知情的百姓前才会按民心所向,才会从长计议。要不,又会为了发展某个产业为了1万人的饭碗弄脏100万人的家园,又会为了达标在江湖里捣起了“浆糊”。有我这番大道理,全家都明白鱼缸自带的“污水处理厂”不是万能的,而鱼缸返清如果不人人有责则是万万不能的。全家通力配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再加大“鱼口”密度,不乱投乱喂,鱼缸五天以后终于又清清“楚楚动人”了。想想为了弄清自家这小小鱼缸里的“江湖”就如此折腾我这个搞环保的“老江湖”,而我们国家那么多绵延千里的江,那么多波及八方的湖,什么时候才能让大家都弄清其中的“江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