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红楼与琉璃

 wangyong670 2015-10-19

 闲说红楼与琉璃

                                                  李一之

一个有趣的现象,翻开《红楼梦》,故事里有那么多精美恢弘的建筑,描写的极为详细。但是,这些建筑中却见不到中国历来十分常见的琉璃装饰。与琉璃有关的内容,仅仅还是书中章回目录中出现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其他地方就再未现身,不禁令人惊诧。

相反,玻璃在中国时间不算很长,远没有琉璃历史久远,却在书中时时泛现,处处存在。从史迹上看,明清两代是我国,尤其是北京建筑琉璃制品,琉璃装饰制品最繁盛,应用最多的时期。为何作为明清为背景的《红楼梦》小说,竟然没有反映,几乎一丁点痕迹也没有。这似乎与曹雪芹的广博知识和创作风格不相符合。

琉璃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创造,远在西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古称“陆离”、“璆琳”、“琉璃”。据出土文物看,洛阳庞家沟西周墓,曾出土过白色琉璃珠。宝鸡西周墓出土过千余粒琉璃圆珠。河南陕县出土过战国时期的蓝色琉璃珠。除了球珠之外,琉璃的器皿也开始出现,长沙战国墓曾出土过,绿色琉璃杯、影青琉璃壁、琉璃碗、琉璃剑饰等物。

闲说红楼与琉璃

                               九龙壁上的海水江崖行云龙琉璃装饰  

琉璃到了汉代有了极大发展。汉代承袭战国后期趋势,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筑用料急剧增加;加上从战国秦汉以来重视厚葬,“事死如事生”。大兴土木,烧制砖瓦,其制陶技术,从过去生活用具盆、碗、罐类,迅速扩延到瓦、砖类。因此,画像砖、汉代浮雕瓦当、扳瓦、筒瓦,制作十分讲究,工艺精良。尤为突出的是作为房檐端部的瓦当,其装饰、浮雕更为出色。与此同时,把琉璃工艺应用于建筑器物上,便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由于工艺技术上的问题,琉璃真正广泛应用在建筑装饰上,还是在宋代。据史载:“宋人使金,见琉璃瓦覆屋,深为惊叹。”当时北方金国的都城是北京,金国时叫中都,南宋使臣到金首都,看见房屋顶上覆盖琉璃瓦,远胜于一般灰陶瓦,极为惊讶。到了元代,中都改成大都,进一步确定首都城市地位,为适应皇宫建筑需要,更加依靠琉璃瓦等高档建材。当时仅在北京至少就有官署民办的琉璃窑厂四个,专门为皇家烧制琉璃制品。

元、明、清时代,北京皇家宫殿、祖庙、大型寺庙的扩建修缮,极为重视琉璃建筑制品的生产。元代在北京和平门外郊外海王村,专门设立皇家琉璃窑厂,日夜为皇宫生产琉璃品。在北京还有多处烧制琉璃的窑厂,后来逐渐萎缩,仅留下一些名称的痕迹。如琉璃庙、琉璃河、琉璃乡、琉璃渠等。

举世闻名的北京文化街琉璃厂,在遼代时是京东城外一小村,当时叫“海王村”。元代修宫殿建京城,在海王村建立琉璃窑。孙殿起《琉璃厂小志》曰:“琉璃厂,在遼时,地处京城东郊,野旷人稀……即辽之海王村也。旧有延寿寺,……东至五斗斋,西至方壶斋,故老相传‘东有五斗,西有方壶’。 ……在元代官方开始在此建立窑厂、制造琉璃瓦器……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设窑四座,琉璃厂窑为其中之一。分厂在三家店,派工到西山採取制琉璃瓦之原料,由水路运至海王村之琉璃窑,以备烧制。……至明代,琉璃窑规模更为扩充,向由宫内太监掌管窑厂。清代仍如明旧,有时兼派工部郎中分掌各职。”到乾隆中期以后琉璃窑厂很快消减。当时北京皇宫王公所需琉璃渐少,便将窑厂西移三家店房山一带。琉璃厂这块地方慢慢变成每年正月燃放灯彩、炮仗的一个地区。搭棚悬灯,每天则百戏杂陈,锣鼓震天,游人云集,各种小摊食品,小儿玩具,古玩字画,旧书、旧物,均有交易,鳞次栉比。于是以琉璃厂为中心形成了平时民间杂货买卖,出售书籍古董,春节时举办盛大官民节日活动的厂甸,时至今日,有增无减。

据史料载,琉璃是以中国的最早最好,而中国的琉璃又以北京为最。但是北京的琉璃技工、技术,又是元代从山西传进来的。从配料调釉乃至烧制完全是由山西工匠一手掌握,密不外传。北京琉璃厂窑第一任窑主,即是山西榆次人赵邦庆。元末明初他到北京兴办琉璃窑厂,直到清末的赵雪舫,世代由赵家控制,前后近五百年,故名“琉璃窑赵”。明清两代北京皇宫大殿、皇家园林、皇家陵墓,工程浩大,琉璃用量巨大。因此所需琉璃制品都是由雷氏家族负责建筑工程,出设计,制模型,而由赵氏家族窑厂去具体制胚、上釉、烧制。两边分工,各司其职,各承其责,因此所制琉璃品皆为上品。

赵家世代相传,不断创新,使传统工艺,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形成自己独特的琉璃品牌,可以讲“琉璃赵”是中国工艺史上少见的。

闲说红楼与琉璃

                                      正脊               

琉璃赵的工艺品主要是古代建筑装饰,分为两类。一类是瓦,有:筒瓦、阴阳瓦、平瓦、小青瓦、扳瓦、檐瓦、瓦当、脊瓦等。为适应至高无上皇家建筑的等级配制,特别是大屋顶屋脊的雄伟美观,其琉璃阴阳(又称“仰合瓦”)瓦, 琉璃圆筒瓦、琉璃脊花是极为讲究。由于建筑形式不同,形制差别,其房屋的屋顶有许多样式。如庑殿式屋顶、歇山式屋顶、勾连搭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清水式屋顶、卷栅式屋顶、悬山式屋顶。这里面最讲究、最高级的是皇家紫禁城宫中的太和殿。而房屋建筑最高处为屋脊,是从下而上建筑的至高点,诸如一个人头上的帽子顶端。也是至下而上建筑结构的终结处,整个建筑外观的集中点,同时也是防雨防风建筑的关键处,历来被人们称为“脊”。中国古建屋顶内部是依靠木制形式构成。其中梁(又称为柁)是承重和延展的最重要的中心部位。因此历来盖房时将上大梁作为工程中最大的事来对待,要祭酒点香,披红寄符,祭过鲁班祖先,。众工匠才毕恭毕敬合力抬起大梁,提升到柱头处,按放在事先计算好的位置,最后燃放鞭炮,以示庆祝。于是“脊梁”一语,便成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语汇,表达出一种承担大任,敢当风险压力的骨气和形象。

传统建筑中的屋脊形式很多,有实用型、美观型、功能型、等级型。采用琉璃瓦的古建筑,有严格的明文规定,民用建筑中几乎没有,只允许皇家宫殿、寺庙才有,或者皇权准许的王公们才可以部分采用琉璃构件。主要屋脊形式有:“大屋脊、元宝脊、鞍子脊、清水脊,没有瓦的泥顶,则采取泥鳅脊、漫坡脊(俗称一漫两坡),有的甚至没有脊,是平顶式屋顶。“大屋脊”中最经典的就是故宫前朝中的三大殿。庑殿式屋脊便是所有屋脊中层次规模最高的“大屋脊”。全部是琉璃瓦覆盖,而所有琉璃均有浮雕纹样装饰。屋顶上最高处呈现一条横脊(又叫“屋脊”),在下面延伸出斜向四角的坡式房脊(又叫“垂脊”),合起来,俗称“五脊”。

琉璃,还是另一类,即立体雕塑琉璃。在脊背上除了覆盖琉璃筒瓦之外,在筒瓦上还有各种琉璃立兽(俗称仙人立兽)。其中大屋脊横脊上立兽的数量,按皇规最多的是六个兽。即:正吻(又称螭虎)一对,双角兽(又称背兽)一对,与垂脊相汇处又有双角兽(俗称垂兽)一对。因此这种五个屋脊,六个兽装饰的庑殿建筑,通常又叫做“五脊六兽”,是古代所有建筑中最高档的。只有皇帝办公楼,以及陵墓地面大殿才有。在屋顶斜向的垂脊上,也有许多琉璃立雕造型件,主要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狎鱼、獬、猴等。按等级区分垂脊上的动物 琉璃数量为三、五、七、九不等单数,最高的是九只兽。只有皇帝可以超过“九”数,达到十个。全国、全世界仅仅故宫太和殿这个唯一的建筑上有十只兽,意取“十样俱全”,这也是乾隆帝干的事。意寓他的人生追求十全,也得到十全,是天下唯一一个“十全十美”的天子。九是极数,九天、九重,是以往一般皇帝的地位和层次的象征,而他却要更上一层,求得前无古人之完美。不过从琉璃建筑装饰上来看,乾隆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为“五脊六兽,十样俱全”的巨型古代建筑中,太和殿确实是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级,气势最宏大的一座皇家经典建筑瑰宝。同时,皇宫前朝三大殿中其他的“中和殿”、“保和殿”,垂脊上的仙人兽不是十个而只有九个。

闲说红楼与琉璃

                                      琉璃兽              

明清时期明文规定,除皇帝之外,其余官员垂兽不得超过七个,否则便是暗蓄谋反之心,要灭门九族。依照封建王朝等级,皇帝以下有王子、亲王、郡王,这是“皇亲”。“国戚”有“公、候、伯、子、男”等爵位。其他才是各级品官,一品至七品不等。依其等级爵位,官品大小高低,其住宅面积、房屋台基高低,房间数量,宅院规格,房屋样式,装饰标准,从数量到质量,从型制到图案、色彩,朝廷都有极为详细、具体、严格、琐碎的法典规制。

就拿琉璃瓦的颜色来讲,主要是由烧制的釉料来决定的。秦汉以前琉璃大部分为兰色、青色。唐以后,与“唐三彩”同步发展的陶琉璃,在色彩上出现了黄、绿、兰三色。当时 还是有其他中间过度色,只是黄、绿、兰这三种色是基本的,普遍的。这一点从出土的唐三彩陶器上看得尤为明显。可是唐代时期建筑上的琉璃,反而并不多见。明清明代,特别是满清王朝,在等级法规上格外严密,在细节上份外注意。正如那个时代的艺术观、艺术风格,均是在严格过细等级观念和制度下产生的琐碎繁杂的形式。

在秦汉以前,以黑红为主色调,黄色并不重要。那时规定帝王之色为黑色。服饰、旗旌、用具皆以黑为上,间有红或其他色。汉代以后黄色渐渐代替黑色,成为帝王象征之色。一方面是黄金的昂贵、重要,越来越突显,而黄金的本色也被人们推崇。二则一统天下后,九州之地莫不归一,天下的土壤赤、黄、黑、白、青,以黄土为多,当时王朝的中心多在黄土地带的北方。《荀子·劝学》:“目好之五色也。”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再则炎黄子孙,皮肤系黄色。而且此时,从颜料上,也能够调出黄色颜料。于是,黄色便取代其他颜色而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色。这种对色彩的认识和规定,到了明清时代最为强烈,到了清代,甚至只允许皇帝使用黄色。无论器皿、服饰、冠饰、建筑、车辇、旌旗,无一不是如此。其他贵族官员只允许用其他颜色,平民百姓更不得触及黄色。

建筑琉璃器物也遭遇同样命运,唯有皇帝才可以采用黄色琉璃瓦。亲王、郡王等在宅府建筑中,只有一个正房和一个内门才允许使用琉璃瓦,并且只准用绿色琉璃。其他房屋只可以用平常的瓦筒或板瓦。贝勒以下,不许用琉璃瓦,只可以使用一般陶瓦、板瓦。有爵位的公、侯、伯、子、男,仅有公的府宅可以与贝勒相同。除皇家寺庙(如天坛、地坛、文庙、宗庙等)允许用黄琉璃,其他寺庙只许可使用绿琉璃。兰色琉璃瓦是用在祭天的皇家建筑上。明代时天坛祈年殿的瓦分为。上兰、中黄、下绿三色。瓦顶,分别代表天、君、民。到清代乾隆王朝将三色改为统一兰色琉璃瓦,表示君民皆敬天,在这里兰色是象征上天、苍天。

黑色琉璃瓦盖屋顶的,在北京只有东城禄米仓的智化寺,系明代太监王振所盖,也是得到了当时明皇英宗首肯才敢用的。由此可见,黄瓦用于皇帝宫殿,兰瓦用于皇庙,绿瓦用于王、郡主,其他官贵无权使用。

分析了明清两朝的等级官制,以及统治思想的基本涵义后,便可以理解,为何若大的一个贾氏家族宁国公、荣国公,前后占了两条大街的公爵府第的建筑群中,却没有一块琉璃砖瓦。就是修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也仍然不见一点琉璃的影子。从《红楼梦》中看宁国公、荣国公是当时“八公”中的二公。在八公之上,还有“皇亲、驸马、王公、诸王、郡主”等。在八公之下,有侯、伯、子、男、将军等。依规制“公”无权使用琉璃瓦,更不用讲黄、兰、绿等色啦。书中所提到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不过是文学比拟而非针对建筑本身。因此在文中只能见到“正门五间,上面筒瓦泥鳅脊……一色水磨群墙……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砌成纹理。”“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敕造”,便是皇帝同意亲自批准的公府,是符合等级定制的。细心的人还可以看出,贾府的府第建筑兼有北方与江南两种风格掺杂的味道。这一点如同《红楼梦》的词汇、用语中也时常京话和吴语交替使用,贾府的地址,也常在北京、南京两城中时空转变一样。显然,既是文学上的手法,也是政治上的某种自我防范。

作为“罪民”,两次被抄家流放的罪臣家属,曹雪芹当然知道清王朝的朝制戒规,所以当他决心创作书写《红楼梦》时,首先要避开的,就是与清代当朝有关的一切痕迹,不能授人以柄。他有意把小说故事往前朝推演,推到连具体什么朝,什么代都不清楚的背景下,再去讲故事。他当然这么去做了,也让人们感到书中不象是清王朝的事,更不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么现实临近三代的事。他绝对不会去写清乾隆下旨严格禁令的琉璃物什,远避可能招来灾祸的东西。可是又恰恰当他这么处心积虑防范时,反而露出了他小说的时代。恰巧暴露了清代的朝廷律治的某种形态,客观反映了清代前三朝的实际皇室制度。每每想到这里,我心中不禁替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捏了一把汗。

中国的琉璃、料器与西方的玻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物质材料。基本上是以二氧化硅为主料,渗入其他不同金属元素。中国琉璃渗入金属物是铅、钡,形成中国特色的“玻璃”(又称“琉璃、陆离、璆琳”等),料器(琉璃之变种又称“流苏”)。因此料器不透明,琉璃半透明。这两种玻璃皆不耐高温,容易脆碎。随着科技进步,从材料上这两种东西都没有继续改进,发展缓慢。伴随西方琉璃的进入,而逐渐退出社会生活。而从古埃及、古罗马传入的玻璃,则是在其中加入金属钾、钠、钙等物质,因而耐高温、透明,且不易碎,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据史料载西方玻璃从元代便传入我国,但是在元明两代并没有继续引进和发展。在明代反而限制了这种玻璃的入境,直到清代玻璃才大量涌进。而且清朝在山东博山等沿海地区,建立了专门的玻璃加工作坊,生产制造玻璃。当然作为工业用的平板玻璃,与作为艺术品生产用的玻璃,在材料上区别不大,但在工艺制造以及内含的艺术成份上,则差异很大。

无论怎样必须肯定,琉璃在历史上的功绩。当人们在北京紫禁城故宫前,仰望那白云朵朵的蓝天下,金碧辉煌黄,金般琉璃瓦的硕大皇宫与红色的皇墙,洁白的汉白玉石基座,彼此交相辉映,无不为那宏伟的古代建筑而惊叹。也不得不对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国琉璃而折服。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与曹雪芹钟情的虎皮石,白灰墙,黑泥鳅脊的江南竹林庭院,,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眷顾回味。

 

 

2009.1.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