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红楼与戒指

 wangyong670 2015-10-19

 闲说红楼与戒指

                           李一之

一说起戒指,人们必然想到男女恋情婚姻,以及那种缠绵甜美,神圣而纯洁的故事。

象《红楼梦》这样少男少女成群,青年男女扎堆的宁国府、荣国府第中,一定少不了这种传递情感,标志男女关系的信物。奇怪的是《红楼梦》的确出现过戒指,却并非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物,而仅仅是女孩子的饰物、玩物。

史湘云来到姑祖母家,见到宝钗、黛玉、宝玉等人,首先想到这几位公子、小姐身旁的丫环们,说:“我给他带了好东西来了。”什么好东西?贾宝玉见她拿出手绢,还挽系成一个疙瘩。便说。什么好东西?“你倒不如把前日送来的那绛纹石的戒指儿带两个 给他。”结果湘云打开,众人一看,果然是“上次送来的那绛纹戒指,一包四个。”

闲说红楼与戒指
                             金镶嵌宝石戒指  

   这四个分别是送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即宝玉的大丫环、贾母的大丫环。 王夫人的大丫环,王熙凤的大丫环,每人一个。而“上次送来的”戒指,分别是给姑娘们,是谁,没有写出来。估计能够称上“姑娘们”的,只有未婚的这几个小姐,可能是迎春、探春、惜春、黛玉、宝钗等。

贾母八十寿辰,家中摆寿宴,大开戏场,从七月二十八起,宴请“皇亲、驸马、王公、诸王、郡主、王妃、公主、国君、太君、夫人等。二十九日,便宴 请阁府、督镇及诰命。三十日宴请诸官长及诰命,并远近亲友和堂客。八月初一是贾赦家宴,初二是贾政家宴,初三是贾珍贾琏家宴,初四是贾府合族长幼大小共凑家宴;初五是家仆大管家赖大,林之孝等人共凑一宴。九天内,天天盛宴酒肉,迎来客往。男女分庆,极尽欢乐。仅头一天,南安太妃,北静王妃前来贺寿,要见见孙辈小姐们,这时贾母让宝钗、宝琴、黛玉、探春、湘云出来请安问好。二位太妃十分高兴,马上有人打点备用礼物送给她们五人,礼物是:“金玉戒指各五个,腕香珠五串。”为此南安太妃还略显歉意的说:“你姊妹们别笑话,留着赏丫头们罢。”这是一个尊贵的老人送给晚辈姑娘的小礼物,小玩物,没有什么男女之间更多的意义。甚至如果不喜欢时,可以赏给丫头们去玩的东西,不存在调唆女孩子们有其他非分之想的意思在里面,仅仅是女孩子的普通玩意儿而已。闲说红楼与戒指

        翠马鞍戒指       

戒指在当时,似乎就是这么一种女孩子间的小玩物、小饰品。不代表任何现代意义上的男女情物。但似乎也不尽然。在第二十一回中,贾琏因女儿出天花。搬到外书房住,暂时进行隔离。而贾琏是个只要离开王熙凤,“便要寻事生非”,偷偷与情人“多姑娘”厮混了十二天。自己拿回来的铺盖中,竟然留下那女人的头发,被平儿抖出来藏起。这时王熙凤便问贾琏拿出的铺盖,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平儿故意说慌遮饰“不少就行了,还能有多出来的份。”王熙凤是精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可她毕竟深谙此事,也极了解自己丈夫的为人。所以,王熙凤又笑道:“这十几天,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好的丢下什么戒指儿,汗巾儿,也未可定?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儿,求他遮盖。”平儿把握了贾琏的把柄,那是比戒指、裤腰带更确凿的证据,又是面对一个比雌虎还恶毒的老婆,难怪贾琏吓得“脸都黄了”。这时的戒指才透出一点点男女之情的味道。

如此以来,不禁让人发问,戒指何时在中国出现的,为什么在书中有不同的含意呢?戒指在社会生活中起过什么作用,它曾经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这些疑问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过去。

有人讲,“戒指”早在三千年前便已经出现了。依据是,宋朝人高承写的《事务纪原》。那书里讲过《春秋繁录》曰:“纣刑鬼侯之女,取其指环。”因此说明戒指在纣王就有了。《春秋繁录》,据讲是西汉时的著作。因为汉朝时,还有《五经要义》,那里讲得更具体细致:“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今有指环,此之遗事也,本三代之制。”在此讲的是指环,分为金、银两种指环。明确说明后妃群妾被君王临幸过的,便要戴上银环,以示区别,未戴者,便是没有被宠幸过的。当宠幸后怀了孕的便用金环替下银环,银环是戴在右手,金环则戴在左手。进而认为当代(指西汉时期)皇帝,所实行的金银环佩戴的作法,是在三代就有的古制。而汉代讲的三代,便是指尧、舜、禹,从而把指环的时间从商纣王向前又推了几百年。

后来,明朝都卬在《三余赘笔》中,更加发挥说:“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之愿以潺湲声 ,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除了左手还是右手,妊娠还是生子有所不同之外。明代《三余赘笔》与疑似汉代的《五经要义》几无差别,话语文字可以讲完全一样。区分较大的是汉代称为“指环”,明代改称戒指。但是汉书的文字中讲到指环,认为尧、舜、禹时便已存在,也仅仅是推测,并无实据。有人说所谓“示戒于指”就是“戒指”,这种说法,那也是一种误解。示戒于指的本来意义应当是威严的警示、警告。说明其后妃群妾已被君王作为性财产而占有了,其环无论是金环、银环,不过是一种标记,对外告诉别人,她现在的身份,也时时警示被临幸的后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可妄自乱为。而纣刑鬼侯之女,取其指环,正是对违反君主警告,又与别的男人私会的惩戒。显然,所有这些没有任何男欢女爱,什么信物,定情之意,表达的是奴隶主君王对嫔妃的性占有的进展记录。

有人讲,先有戒指,后有指环,指环是当性占有从宫廷转向民间时,才改头换面,由戒指变成了指环。显然,此种论断颇为勉强。在这里指环的指,并非手指的指,而更多的是指腹为婚的指。“指鹿为马”的指。是针对环而有所指的。并不是讲套在手指上的环,而是指向、提醒之意。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殷商时,从没有出土过指环类的实物,只有佩戴在身上的环、玦、壁、珰、璜等物,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礼记·王藻》。三代之时不可能有戒指,连指环也没有。应当讲有的仅仅是玉环,金、银环。而环从来是指特定的器物即玉环,是戴在手腕上,手臂上,或佩戴在身上的。平面、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也就是今天讲的镯、手镯,不会是戴在手指上的东西。再则就是汉代《春秋繁录》《五经要义》也没有讲是在手指上进退环。而是讲的左手、右手上进退环。后人非要把古人讲的手改成手指,以此适合自己“指环”说法。是不甚恰当的。如若再将指环又转向戒指说,更是越来越远。

应当说在殷商以前,便有指环、戒指,是根本不存在,毫无根据的。

但是在汉代出现了指环,却是比较可信。之所以可信,是由于金银的大量开发。纯金银制作技术在汉代有了长足发展。战国以前虽有金银器物,但大多数简单,而西汉已经有专门的金官,制造御用金银器。《汉书》载:“蜀汉主金银器,岁各五百万。”同时在西汉出现了新的金银工艺,即花丝制品,已经掌握用黄金拉成丝,去制作首饰品如手镯、耳坠。在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金制首饰200多件。其中金手镯千件,是由8——16根金丝扭合而成。另外还有黄金戴胜多件。到了两晋、南北朝,金银制的饰品愈加成熟丰富。金簪、金钗、金环、金印、金牌、金圈、金项、金针、金珠等女性化的金饰,在当时追求奢华“斗富”赌盛的风气下,突飞猛进地得到大发展。有人讲此时出现了“金戒指”类的实物,在晋以后的确出现了戒指,可是当时并没有人称为戒指,仍是叫金指环、金银指环,玉环、手镯。被称作戒指是后来的事,尤其是近代才流行起来的。

到了明代仍称为指环,《聊斋志异·水莽草》:“生求花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真正出现戒指一词,还是在《红楼梦》中:湘云送给袭人等四人的“绛纹石戒指”,南安太妃送化宝钗等五人的“金玉戒指各五个”。显然戒指一词非中土自有,古代中国就没有戒指之物,也不叫戒指,而称“指环”,有趣的是戒指在当时,并不是当成男女订情订婚的信物,而是玩物、饰物,主要还是少年女子们中的饰物、玩物。其次才是王熙凤讲的什么女人丢下的东西。就是女人与男人的私 情,也并非馈赠的情信物,仅仅是忘了丢下的东西,不小心留下的女人痕迹,例如头发。很明显,在书中那一段精彩的描写中,还是无法看出戒指作为情感信物的倾向,只能说明那是女性特征的饰物。

到了清代,男女之间订情,还是以金玉来显示,以玉制环佩来表达。贾琏爱慕尤二姐,为表示自己恋情,“一面暗将自己带的一个汉玉九龙佩解了下来,栓在手绢上,趁丫环回头时,仍撂了过去。”还有柳湘莲与尤三姐的婚姻定礼,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把“鸳鸯剑”。

所以,戒指一词用在指环上,并非源自中国,便是外来文化的因素。事实上,“戒指”在欧洲,最初也称为“指环”,并且在开始时,也不是专用于男女婚姻上面。相传十四世纪在法属布根地的公主,非常美丽,艳压群芳,名叫玛丽。风闻她的美貌,许多求婚者从各地慕名而来。地位、财产、都没有一个人让她动心。未婚者兴致勃勃而来,灰溜溜扫兴而归。这时奥地利马斯密列公爵,也深深爱上这个智慧靓丽的美女,可他又不打算被公主拒绝,内心十分焦急郁闷。公爵的老师摩路丁教授看出了他的心事,便给也出谋划策。让全国最好的金匠精心制作了一枚精美雅致的戒指,上面镶嵌了一棵硕大的钻石,非常高雅珍贵。派人送去,公主一见,非常高兴,芳心窦开,公爵的真诚和良苦用心换来了公主的允诺。答应嫁给他,一时间传为佳话。从此求婚订婚、结婚赠送戒指,就成为欧洲的婚俗。这种风俗由欧洲传教士,商人在世界的活动,而传到各国。中国元代疆土宽广,路上。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西方来华探险、寻宝、贸易、传教的人,也络绎不绝。随着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大量出口欧洲、阿拉伯,也带回了这些地区的宗教文化、雕刻、玻璃、抽纱、地毯等。其中欧洲钟表、首饰、戒指也陆续进入国内。但是习俗文化,总是晚于商品货物,才被接受。元明时期,早已传入中国的金银戒指,以及戒指的人文含义,并未马上被文化深厚的中国民众接受采用,就是在清代前期,虽然已采用戒指一词,其实际用途仍不是西方意义上的。

只是到了清代晚期,民国时,西方势力大肆侵入,西方文化大量涌进,我国留学西方的人士,才逐渐接受西方的一些观念。在男女婚恋一事上,模仿欧洲,开始重视戒指的订情、订婚、婚嫁作用。至于西方欧洲究竟何时将指环改称戒指的,又为何要改称戒指的,说法虽多,却莫一而衷,难以肯定。

唯一让人不解的是指环一词,为何要改成戒指?手指上套戴金玉之环后,身份也好,装饰也好,都足以说明了,为何要将环字去掉,改为“戒”?无论中外文化中的“戒”,都是源于宗教的名词,戒律、戒规、五戒、八戒、均是禁止杜绝之意。如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孔子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君子七日戒,在七天内禁止饮食。《易·萃》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是指小心防备。几乎全部的“戒”,都与恋爱婚姻无关,可又偏偏要用戒来替代美好的指环,令人昏昏。有人分析戒指一语,刚来中国时系由传教士带进来,西方宗教皆用梵语,译成汉语时,依其禁制之意,硬翻译过来的。是否真实有据,倒也说不清楚。类似西方外来文化和名词在中国的流行。其中有不少词汇,也是模模糊糊,以讹传讹,习而惯之。便没有人再去询纠了。例如珐琅在中国的称呼,瓷器在海外之称呼等,名似有关,实则有误。

起码,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戒指,还是一种处在变迁过程中的饰物玩意,这是确定无疑的。戒指是用来赏赐、赠送给未婚小姐、丫环的东西。在当时戒指,并非男女互送的情恋信物,更不是现代婚礼上庄严的夫妻互戴互赠戒指的行为。如果是后来这一种含意,《红楼梦》绝对不可能一点不知道,也不可能不给予反映的。

而且在当时,戒指并没有多少神圣珍贵的意义。从南安太妃给宝钗等人戒指的口气看,似乎说明东西档次太低,你们不喜欢就赏给丫环们吧。史湘云,父母双亡,寄居叔叔家,名为小姐,实为高级仆役。整日要帮家中干活,很累很辛苦,每天要干针线到半夜,所以表面上婆子、丫环一大堆,那不过是外出时的样子。实际上,她与袭人、鸳鸯、平儿等等大丫环命运相差无几。所以她才时时感同身受,把自己与这些丫环联想起来,专门为她们准备了“绛纹石戒指”,视她们为同类知己。史湘云在这一大群青年女孩中,虽然同是小姐身份,也同是父母双亡,却与林黛玉有着不同的性格。她性格爽快,快人快语,她没有林黛玉的忧伤哀怨,自我悲悯伤感,她努力去适应降临头上的不幸。她并非缺心眼,不懂生活,而是珍惜每一分钟宝贵的欢乐,尊重每一个对她善良的人。连丫环奶母都感到她的天真、纯洁和平易。在这么多小姐中时时把丫环放在心上,特意为她们也准备礼物,并且亲自带来送去,恐怕也只有十二金钗中的湘云。因此,作者在许多地方对史湘云的描写,更多地倾注了欣赏、敬重和喜爱。把她烤鹿肉,穿男孩衣服,送丫环戒指,酒后横卧青石上的纯真等无束的形态,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人们看到一个几乎完美,靓丽青春的少女。

《红楼梦》中的戒指,有金戒指,玉戒指。绛纹石戒指。说明到了明清时期,金、玉首饰,制作的工艺水平已经很高。金首饰也不单纯是纯金打制。还出现了K金、合金戒指,嵌玉、嵌珠宝的金银戒指,尤其是花丝嵌红宝石、珍珠、绿松石的戒指,在清宫中大量出现。绛纹石戒指是一种石质较软的戒指,档次较低,类似带斑红石纹的叶蜡石,好像更接近昌化鸡血石材料。戒指的玉石,一般是在制作大型摆件,或名贵手镯、佩件后,利用其剩余材料才去制作小型戒指、串珠。不过史湘云并未讲究这些,她只是尽量寻求快乐,开心自己。面对不幸的命运,努力去争取自己难以得到的幸福。“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瑩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 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到底还是“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2009.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