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红楼与扇子

 wangyong670 2015-10-19

闲说红楼与扇子

李一之

 

民间有句俗谚:“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

短短几句大白话,就非常形象,而且生动的表现了扇子的形态、作用和时间性。你看:扇子可以造风,让空气流动起来,降温驱热;扇子有柄能够拿在手里,随手摇摆,生风驱暑。在夏季酷热难耐,自然是手不离扇,人人需要。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要借走你的手中之扇,肯定是不太情愿,可又不好直接讲出不借之词。只好说,借扇子嘛,当然可以啦,不过请稍等片刻,只要立冬一到,便可借走,云云。这当然是乡间井市中,平常百姓之间风趣调侃之语,表现了一种诙谐融洽的邻里关系。这么通俗活泼的谚语,不知道是何人发明的,著作权难以划属,姑且称之为大众的发明吧。

可是,再细思进去,似乎下层大众发明的不仅仅是一句民间生活谚语。而这谚语的主角——扇子,才是大众的真正发明。这个“大众”,显然不是当代的民众,而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吧。

的确在古代,扇子最初是称作“箑”。《淮南子·精神训》曰:“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已。”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曰:“箑,扇也”。

但“箑”,又是从“萐莆”引发而来的。《说文》中说:“萐,萐草,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白虎通·封禅》:“萐莆者,树名也,其叶大于门扇,不摇自扇,于饮食清凉,助供养也。”显然,扇子产生在尧的时代,并且是在尧出生之时。一种带宽叶的树枝,折而不断,倒悬在空中时,来回荡动,不摇自扇,因其动而生风,因其风而凉。人在下面感到凉爽而受启发。便取其枝叶,置于室内,用绳拉动,使之牵荡运动,则栩栩有风。后来,不用萐草,而采用带叶竹枝做之,才将草字头的“萐”改为竹字头的“箑”。扇子后来改绳为柄,可以用手握拿,不再吊在房梁上。但正式用扇,最初还是用来遮挡烈日阳光,类似今天伞的功能,并且是用在车舆之上。扇也由草叶,转变为竹制,再后就用禽鸟的羽毛制作称为雉扇,用在贵族、诸王外出的敞车之上。

闲说红楼与扇子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这里的扇又有点类似“旌”似乎是现在的横幅、旗子,招贤纳士,召示之用。后来,又变为贵族们外出的标示,对已则是遮阳取凉,对人却是标明何等身份。

“尧时有厨生箑莆,不摇自扇,以其似箑,故名以箑。……降及商、周,制作渐备,遂其本义而渐缩为方形,为园形,易绳用柄,各人可携可摇。箑之称扇,疑当自夏始;扇之如今形者,大抵自周武王始,周礼中车掌王后之五辂,重羽锡注。重羽谓翟雉之扇,比谓掌扇,亦名障扇,长柄,建于车上。汉亦名障扇,翳公卿大夫皆有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今长官仪仗中犹有之,为其遗制。”《古玩指南》

综观扇子,开始为竹,大约在尧的时代,后来增加了毛羽,大约在商代,称为“羽翣”,用雉尾、鹅毛、雕翎、鹊翅、鹤翎、鹰羽来制扇。其中竹扇是把竹劈成镂丝细篾,再经编织而成,中夹竹柄,可以手握摇动。而羽毛扇则是延一长柄,其柄有木柄,也有竹柄,将羽毛一根根先编缝而后缀连一起。后来在汉代出现了由绢、纱、绫、罗等质料蒙制的扇子。其扇柄扇骨用名贵竹子、象牙制成。如方竹、青竹、椶竹、湘妃竹、玉竹、紫檀木、香木等。称为“纨扇”、“团扇”。唐代出现了纸扇,宋代又出现了“折叠扇”,又名“撒扇”,意谓可以合折打开之状。又有称作“聚头扇”。宋·苏东坡曾言:“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但是折叠扇并未广泛通行,直到明代永乐年“朝鲜进撒扇,上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从此折扇始大兴。”《古玩指南》

有趣的是折叠扇,使用灵活,携带方便,本应极受欢迎,可是在中国都长期被冷落,少有问津。折扇从宋代由外国引进到明代始才被接受。到清代时才普遍使用。

南宋时,皇室南迁杭州,大量工匠、艺人也随之迁移。杭州、嘉兴等地很快成为皇家艺术的制作和消费中心。其中制扇、画扇,也在杭州兴旺起来。杭州清河坊的“扇子巷”,若长的街巷,云集近百家制扇作坊。吴自牧《梦梁录》:“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影花扇……梅竹扇画儿,张人画山水扇”。就是折叠扇还未受到器重,也少有制作。恐怕因为折扇,缺少身份感,也没有明显的地位官职的象征,缺少气派;方便虽是方便了些,但少了一种贵族士大夫的“炫耀”和风光,因此,在上层社会中远不如团扇、竹扇、鹅毛扇流行。

事实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以来,扇子的型制是代表身份等级的。如五明扇是士大夫才可使用,并且只有外出乘车辇时,才许可用,其他人不得擅用,至于长柄羽毛大扇只有皇帝、皇后、嫔妃外出的仪仗才能使用,寻常百姓和一般官绅绝对不能用大柄羽翣,否则是触犯国法戒律。

闲说红楼与扇子

这种规制,在《红楼梦》一书中给予了极为生动鲜活的文学描述。在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讲述了正月十五元霄节的当晚。宁荣二府隆重迎接元妃省亲的盛况:“忽听外面马跑之声不一,有十来个太监,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都会意,知道是来了。各按方位站之。贾赦领合族子弟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面西站立;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隐隐鼓乐之声。一对对凤翣龙旌,雉羽宫扇,又是锁金黄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执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鹅黄绣凤鑾舆,缓缓行来。”

元春,人还未露面,其气势、派头迎面扑来。在其仪仗队伍来临的形式上,业已让人感到皇家的威风高贵。其扇就是“一对对凤翣龙旌,雉羽宫扇”,“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这还仅仅是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中的一个“贵妃”,回娘家省亲的场面,远不是皇后、皇太后本人的省亲的仪仗,就已经如此浩大排场。而迎接元妃的人,从早上五鼓之时,便站在街上肃立,整整一天等待,一直等到“各处点起灯来”的晚上十点左右才到来。一家大小才含泪会面,很快,“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鑾。”从进门到离开,总共只有不到四个小时的会面,便又要挥泪分别。深锁皇宫厚院的元春贵妃,一生中仅有这么一次极为可怜的探亲机会,所以她才深有痛楚地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那种外表荣华富贵,威风显赫的场面的里面,看到极力掩饰的是一颗破碎凄惨的心灵。

这种用羽毛编织,又按在长长木柄上的大扇,称为“羽翣”、“雉羽宫扇”,只是作为皇帝、王妃外出时用以障日蔽尘。而不是真的为了搧风生凉。所以过去又称为“障扇”。但后来用伞来障日、遮晒、防尘,其障扇就没有了实际用途,仅剩下仪仗上的意义了。元春是晚上才回娘家的,不仅根本没有一丝阳光,还是大冷天的正月里,可是仪仗中的“一对对凤翣龙旌,雉羽宫扇”“曲柄七凤金黄伞”,照样堂皇排列,依制而行。这里的翣、扇、伞都并非有具体的用途,实在是礼制和精神上的必需。

曹雪芹用他那天才之笔,把事物外在形态与人物内心活动进行鲜明对照;把场面上的热烈繁华与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的关系巧妙交织映衬;把皇室的孝道建筑在牺牲别人骨肉亲情的真实本质,用生活细节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而扇子在这里,无疑起到气氛的烘托和情节渲染的双重作用。

除了这种完全代表地位和权贵象征的雉扇、羽翣之外,《红楼梦》中出现更多的是团扇。这种扇子在贵族青年男女中较多使用。如元春打发人给宝玉、宝钗的礼物有:“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给其他妹妹的就只“有扇子和数珠。”

这种宫扇就是团扇,又称为“宫团扇”、“纨扇”、“纱扇”、“罗扇”等。其形有园状、腰园状、六角状、葫芦状等。扇面蒙糊的料质有绢、罗、绫、纸、纱,均有一个手柄。斑捷好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圞似明月。”团扇轻巧秀丽,扇面上常用绘画、刺绣、烫金装饰,很受闺房女子青睐。在团扇柄处常常悬挂一些饰物,又称为扇坠,扇坠大多是玉玦、玉佩等物。如薛宝钗扑蝶一章中讲道宝钗看见“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薛蟠从苏州给妹妹宝钗带回一箱子礼物,其中就有苏州有名土特产:“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苏州在历史上正是擅长制作团扇,其中“纸团扇”更为出名。纸团扇的前身是“诏扇”,原来是用纸裱成扇面,再髹黑漆,继尔在黑漆纸扇上面用金纸贴花。后来,改为白纸裱糊。清末把团扇配上字画,又有人利用扇面做广告,称为“牌子扇”,在上海、苏杭一带风行。

当然,更受人们欢迎的还是折叠扇。宋代传入了朝鲜、日本的折叠扇。在明代兴起,清代则广为普及。明代以后,在杭州、苏州、四川相继形成地域特点的扇子制造。蜀扇的竹制龙凤扇,杭扇的绢扇、纸扇、纨扇,苏州的团扇、排丝扇,都相当出名,常为贡物。而折叠扇虽晚于其他扇子,却更是制作精巧,款色复多,有绢、罗、绫、纸料扇面,也有棕竹、象牙、檀木、玳瑁、琺琅、牛骨为扇骨,工艺上有画、漆、刻、镂等装饰,因为可以折叠,收藏携带又方便,打开又灵活小巧,颇受人们,尤其是青年女子的喜爱。

宝钗去找林黛玉,路上发现花丛中有一对白玉色的花蝴蝶,好奇玩耍之心立起,便“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引得宝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多么生动的一幅扑蝶美图。而宝钗能够从袖子里拿出来的扇子,自然不是又园又大的团扇,更不会是又厚又宽的羽毛扇,势必是可以开合的撒扇,即折叠扇了。同样,在宝玉赴冯紫英家中堂会,见到明星演员,号称琪官的蒋玉函时,惊喜激动,马上:“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玦扇坠解下来,递给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这个扇子,显然还是柄折叠扇子。

可是,不少关于宝钗扑蝶的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品在描绘这个场景时,宝钗手中拿的都是“团扇”,而不是“折叠扇”,显然是没有与书中描述契合。或许团扇更有艺术的表现力,而折叠扇相对形象落差一点,又不易表达女子柔身轻步的姿态,遂多改为手持团扇,追扑蝴蝶之象。这倒也算是再创意的手法,只是不知曹雪芹是否同意。因为古时用扇不仅要分清季节,并且还要分职业、身份,十分讲究,不得混乱胡用。“以前御扇亦分时季,亦分职份。大抵初夏用折扇,中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矣。僧道专用折扇,盛暑僧用蒲扇,道用羽扇。商人止用折扇、蒲扇。”《古玩指南》。在《浙江通志》里也写道:“吴楚文士多执鹤羽为扇。”

扇子是生风取凉,夏季可用之物。扇子又可以成为类似“权杖”的仗仪之物,代表地位等级。扇子还可以成为装饰物佩带其身。不仅如此,曹雪芹还让扇子成为有血有肉的文学“素材”,在故事中发挥绝妙的作用。

如宝钗因为持扇扑捉蝴蝶,无意间听到小红、墜儿的隐私,心中大为恼怒愤恨,又怕让二人知道自己偷听之举,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又一面故意进亭子里寻找一番。还抬出林黛玉作为档箭牌,转移别人怀疑视线。

从中可以看到宝钗的机敏;更可以看出宝钗仇视青年男女追求人生自由的正统观念;还能够看出她权变、阴险、嫁祸于人的面孔。所以作者才连续用了三个“故意”,来突出薛宝钗这个伪善的美丽女子的丑恶灵魂。与晴雯相比,同样是知道别人的隐私,睛雯却从不怀恨在心,从不嫁祸于人,也不以此讹诈。便可以理解为何贾宝玉在欣赏宝钗聪明、有才、美貌的同时,又厌恶她的思想和性格。从本质上二人始终格格不入,因此才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绝绝之句。

又如贾宝玉与林黛玉,因为听道士提起的婚姻之事,引发了一系列二人情感的新阶段。即二人心中已初萌互恋之情,但又彼此猜忌。在封建礼教严苛的家庭中,他们共同追求意趣相投的自由理想,是否能够如愿以偿,俩个人更是心中无底,这样一来反而更加增添了怀疑和探测的古怪心里。而且这其中还横插着一个更为有机会的宝钗,所以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窥探、测试、敲山震虎,借物喻意便时常发生。宝钗见黛玉、宝玉日益亲密,渐露男女之意,心中本不舒服,又赶上宝玉颇有奚落之意,将她比做杨贵妃,不经意间又触及了薛宝钗心中的某些隐私,招惹得宝钗“登时红了脸,待要发作,又不好怎么样,回思了一回,脸上越下不来,便冷笑了两声。”这时正赶上她的丫环靓儿找自己的扇子,向宝钗寻要。这时宝钗“指着她厉声说道:‘你要仔细,你见我和谁玩过!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随后用“负荆请罪”的戏名,重重地回击了宝玉、黛玉,才算找回了些心理平衡。在此时,扇子成了矛盾暴露和发泄的导火索,因此曹雪芹把这章的题目立为“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扇子又成了描写人物冲突、心里活动的活物。

更有甚者,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本来纯真无邪又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贾宝玉,开始进入了青春期,性格情绪和心里要求,开始与现实生活产生摩擦,嫌隙也不请自来,已经萌发了异性的感觉,又未脱离贵族青年的恣意肆为。一不遂心便骂人,摔东西,过后又权当无事,伤人而不自知。正当因他挑逗母亲的丫环而致使金钏被逐,后来投井自杀一事,弄得全家闹闹哄哄之时,又怒迁与丫环,脚踢袭人胸口,致使口吐鲜血,众人也不搭理他时,正巧晴雯不小心摔断了扇子骨子,这骨扇掉地便断,似乎并非竹扇,而是象牙骨子的扇子。宝玉便骂她“蠢才蠢才!”而晴雯是个刚烈正直女子,虽身为奴婢丫环,从小成了孤儿,被买进贾府,却嫉恶如仇,坚守自己的人格,不甘凌辱。她面对贾宝玉那种凌弱横行,又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贵族行为,勇敢相唇回击,从而招致一场轩然大波。同时把极力委曲求全,暗中与宝玉偷情,又不分是非的袭人也讥讽三份。就是面临被驱逐的境地,也绝不向强势低半头。后来,到底还是贾宝玉向她赔礼道歉,并以晴雯痛撕扇子作为和解。晴雯挑战式的说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晴雯果然把扇子一撕两半,接着又嗤嗤几声再撕成几半,还把麝月的扇子也拿过来痛快淋漓地撕开,还要把箱子里所有扇子拿出来撕,直到晴雯出了气,才开心的笑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贾宝玉也高兴的笑着说:“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才算结束了一场危机。由此而提示出来的贾宝玉,特别是晴雯的性格,通过一系列情节变化,在实质上折射出来了曹雪芹民主思想和人性观点。故事情节极为生活化、戏剧化,也极其经典。在这里用高贵象牙扇骨制作的纸制折扇,充当了什么性格的艺术形象,扮演怎样的文学角色,围绕扇子而掀起的风波,究竟向人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描绘出什么情感思想的波纹曲线,只要用心去体会,多少是可以有所感悟的。

在《红楼梦》中还有一段与扇子密切相关的故事,如果前面的扇子故事,仅仅在一个家庭中发生的话,那么这个情节,完全直接与腐朽封建社会联系在一起。把官官相护,司法政府公开枉法,草菅人命的残酷与官僚贵戚腐败生活,内在的紧密勾连于一体的社会现状,暴露无遗,体无完肤。而这一切揭露却仅仅是以扇子为中心而展现的。

贾赦喜欢收藏扇子,当得知扇骨材料名贵,又是古代名人题字绘画的真迹时,便让儿子贾琏无论如何,不择手段也要弄来,可是石呆子偏偏不买,于是金陵应天府贾雨村便以‘莫须有’的罪名,设法讹诈,把石呆子打入牢中,污蔑人家拖欠官银,把家产作价,从而夺取这二十把扇子。作为奉承礼物送给贾赦。而石呆子本来就“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又惨遭如此有计划、有权势的陷害,没有饿死、冻死,却生生被迫害致死。

“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几把旧扇子,回家来,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叫石头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全是湘妃、椶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那雨村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法子,讹他拖欠官银,说:’所有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做了官价,送了来。”

看来这个石头呆子的“扇子命运”,既说出了贾府作为封建统治者贾赦的贪婪,刻画了封建司法贾雨村的残酷阴险。从另一角度也暗寓了曹雪芹自己后来的境遇。因为《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而贾宝玉早被人们讥讽为痴人、傻子、呆子,是冥顽不化的石头。后来的贾宝玉也的确穷和得连饭都吃不上,但也是个“饿死冻死”也绝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和情感,誓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人。石头呆子那么穷,仍固执收藏二十扇子,不肯换钱度日,只恐怕那些旧扇子与其自己的身世关系很大;也恐怕与自己过去的情感,有更加无法割舍分离的深层因素,所以才“舍命不舍扇”。因此从平儿口中讲述的有关旧扇子血淋淋的石头呆子的遭遇,不正是暗伏影射着贾宝玉(曹雪芹)未来的悲惨命运的图景吗。

不过,这些早已成为过去。扇子毕竟是种生活用品,搧风取凉,人人需要,无论贵贱贫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而使扇子增添了艺术内容和形式。有钱人对财富的夸耀和身份的讲究,而使扇子走向高贵珍奇,其文艺戏剧又令扇子成为舞台道具。如此等等。社会生活让扇子的制作,经久不衰。到如今杭州纸扇、苏州檀香扇、四川龚扇、成都纨扇、重庆竹扇、广东葵扇、浙江草扇。特别是杭州王星斋扇片在1901年在前门杨梅竹斜街落户北京,对北京制扇业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就是在当今电风扇普及,空调日盛的时代,人们仍钟情扇子,那是因为它方便、个性化、有艺术性。扇子走过实用性的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又披上贵族士大夫文人的色彩,现又渐渐回到民众的生活实际中来,冬天退去,夏天复来,“扇子有风,拿在手中。”陪伴人们。

更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成千上万的观众,许许多多外国元首贵宾,竟然手摇中国特有的红木折扇,兴致勃勃、兴高采烈又很有风度的坐在观众台上,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幅现代扇子王国的新形象。那是用红木制成的扇骨,用仿真丝绢蒙成的扇面,两面绢丝内,还夹裹着一层拉力极强的名贵宣纸,扇骨子是仿清代“乾隆御扇”,只配13根扇骨,扇面上精心绘画了北京八达岭长城山水,上面还印有“中国印”,北京2008奥运五环等标志。这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工艺扇子,在世界性大型活动中的首次公开展示,其气派,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当然也远远超出了《红楼梦》那个未落衰败的时代。今天人们在庭院里手持一柄葵扇,坐在紫藤緾绕的花架下,一杯龙井清茶,手捧一本《红楼梦》阅读,从现实与历史的“风月宝鉴”中能看到什么,那一定是别有一番情调和滋味的。

 

 200811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