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

 望月观星 2015-10-19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

  摘 要: 现代汉语名词是最基本的词类范畴,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要素。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名词的性质和分类作进一步探索。
中国http://www./7/view-4860713.htm
  关键词: 现代汉语名词 性质 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词类范畴,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要素。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构成句子的最根本的词是名词和动词;除特殊情况外,光有名词,没有动词不能成句,光有动词,没有名词,也不能成句。”[1]应该说名词和动词都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主要致力于动词的研究,忽视了对名词的探讨。名词一些重要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对汉语语法特点和规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名词的内部成员极不均匀,个体差异较大,有些词与其他相关词类存在功能交叉。在句法结构中,它们在呈现名词词类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名词还呈现出相当强的个性。如何确定名词的性质、范围,如何对名词进行次分类,需要全面深入地进行研究。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名词的性质和分类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名词的性质和范围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953)第一个发现了经典范畴化理论的缺陷。他举了“游戏”一词为例:下棋、玩纸牌、打球、奥运会等都被叫做“game”。它指称的活动有些具有竞争性,有些要论输赢,有些有娱乐的因素,有些靠技巧和运气,但这些特征中没有一条是所有的“game”都共有的。“game”的所有成员在某些特征方面会重叠,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不重合,它们就像一个家庭成员在一幅照片里看起来都有些相似的地方,维特根斯坦把这种特性称之为家族相似性,这类范畴是无法用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进行范畴化的。
  后来,Berlin&Kay(1969)对语言颜色词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家Rosch等对于自然范畴结构的研究和语言学家Labov对英语“杯子”所指范畴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这些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结论:(1)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加以范畴化的。这些属性并非是经典理论中的那种二分的理论结构,经常是连续的标度,边界往往是模糊的,其边缘成员常常混入对方的类别。(2)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exemplar)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原型事物的参照点。(3)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和较差的样本之分。较好的样本,即原型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差的样本,即非原型成员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范畴共有一些属性,这就是原型的范畴化理论。
  国内的一些语言研究者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如袁毓林先生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观照汉语的词类问题。他认为词类是基于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语法范畴,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往往并不共有一条为其他词类的成员所无的分布特征,所以无法研究者主观上的好恶,而是由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词和非词(比词小的,比词大的)界限,词类的界限,各种句子成分的界限,划分起来都难于处处‘一刀切’。这是客观事实,无法排除,也不必掩盖。但是这不等于说一切都是浑然一体,前后左右全然分不清,正如高纬度地方不像赤道地方昼和夜的交替在顷刻之间,而是黎明和黄昏都比较长,但是不能就此说那里没有昼和夜的分别。积累多少个‘大同小异’就会形成一个‘大不一样’”。又说语言现象“是社会现象,跟物理现象不一样,不那么干净整齐”、“有些现象是连续体,从高到低,从东到西,连绵不断,很难划出清楚的段落来。要划就只能带三分武断”。同时,以原型范畴来看待词类问题,并不是要取消句法特征在词类区分中的作用,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原型的概念,使我们对词类将词按语法功能分成非此即彼的分类。因此,将词类范畴处理为原型范畴并不是取决于范畴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实用。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名词是原型范畴,有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之分。原型名词的所指是离散的、具体的、占有两维或三维空间的实体,原型名词具有以下句法特征:(1)能够接受物量短语的修饰;(2)不受“不”的修饰;(3)可以自由地作主语和宾语。非原型名词是以原型名词为参照点,按照分布位置的家族相似性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性,名词这个语法范畴就是围绕原型名词这个中心,逐渐向外扩展,从而形成边界模糊的名词类。原型名词具有最多的名词性,非原型名词不同程度地具有名词性,表现在形式上,原型名词具有上述所列的全部句法特征,非原型名词具有上述所列的部分句法特征。从原型名词到非原型名词是一个连续统,因此无法严格区分名词与相关词类的界限,对非原型名词也不简单地说它是名词或者不是名词,而是以原型名词为参照点,观照非原型名词,这样也许比硬性区分更有实际意义。
  二、名词的分类
  (一)对名词分类的检讨
  名词并不是一个均质的类,内部成员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词在语法功能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有些词相同点则相对较少。因此,名词还可以进行次分类。分类的目的是把具有较多语法共同点的词归在一起,以便概括地描述它们特殊的语法属性,更好地描写和解释语法现象,揭示语法规律。在这个问题上,以往的语法研究者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分类标准来看,一种是以意义为标准,如马建忠(1898)、黎锦熙(1924)、吕叔湘(1942)、王力(1943)等先生。这种分类背离了语法学的方向,有些学者如吕叔湘先生等后来也放弃了这种以意义为标准的分类。一种是以语法功能为标准。代表人物是赵元任先生(1968)和朱德熙先生(1982)。如朱德熙先生根据名词和量词的关系,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和专有名词五类。[2]这显然是受了西方形态语言的影响。在西方形态语言中,名词的数分类对语法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数的形态变化,汉语无法按形态进行次分类,好在汉语有丰富的量词,可以根据量词和名词的关系对名词进行次分类。问题是分出的类是否与西方语言按形态分出来的类相同或比较接近,从分类的结果来看,显然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西方形态语言除专有名词外,均可纳入可数与不可数名下。汉语还要分出集合名词和抽象名词与之并列。可见,汉语中所谓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与西方形态语言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有着很大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直接对应于概念结构。汉民族在语言上不重视事物的单数、复数等概念,非常重视事物的外形空间特征,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汉语有丰富的量词。量词既是名词空间性的形式标志,又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计量的不同方式。有些名词有自己适用的量词,这是强空间性的表现,强空间性名词本身就是空间,常常表现为三维的、离散的实体,这种实体可以从个体的角度进行计量;有些名词没有自己适用的量词,反映出这些名词的空间性较弱,尽管其所指事物也占据一定的空间,这种空间往往不是三维的、离散的实体,人们从整体上难以把握。因此,这些词就没有相应的个体量词,人们要想把握这些事物,必须进行分割,借助于分割物或分割量使之成为离散的、三维的实体空间,表现为这些名词可以从载体的角度或度量衡单位进行计量;有些名词没有适用的物量词而有适用的动量词、时间量词或种类量词,说明这类名词空间性极弱,它们指称的事物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本身不占据空间,其极弱的空间性是人们语言范畴化的结果,这些词只能从时间、出现频率或类别的角度进行计量;有些名词不能受量词修饰,这类名词不具有空间性,它们也不可计量。跨语言研究的结果证明,数范畴和量词范畴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语言系统之中。因此,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量词并不是单纯用于给事物计量,同时也是一种语法手段,是名词的空间性语法意义的外在形式标志,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对名词次分类。   (二)现代汉语名词的分类
  根据名词的量特征,首先可将名词分为可量名词和非量名词。可量名词所指事物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可以进行计量。如“树、羊、肉、沙子、衣物、军火、观点、思潮、车祸、内战”等。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可以前加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棵树、两只羊、三斤肉、一车沙子、一些衣物、一批军火、一种观点,两种思潮、一场车祸、三年内战”等。非量名词就是其词义结构中蕴涵数量义素或不需要计量的名词,如“大自然、苍天、大海、个人、春色、商业、眼界、李白、曹雪芹、上海、美国”等,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不可前加数量短语修饰,非量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无量名词,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上文的“李白、曹雪芹、上海、美国”等专有名词。词义中包含“唯一”的义素,一般情况下不再受数量短语修饰。无量名词是不可量化的名词,如上文“大自然、苍天、大海、春色、商业、眼界”等,这些词一般也不能接受数量短语修饰。可量名词分为事件名词和事物名词,事件名词指称一个蕴涵过程的事件,如上文的“车祸、内战”这些词可以前加动量短语或有时间义的短语的修饰,如“一场车祸、三年内战”等。事物名词是指称人或事物的名词,可分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抽象名词在语义上通常指抽象的事物,如:“观点、思潮”等,这类名词只受种类量词或不定量词修饰,如“一种观点、有些思潮”等。具体名词可分为群量名词和单量名词,群量名词用于计量群体的人或事物,如“军火、车辆、夫妻”等,一般情况下,这类词只接受集合量词的修饰,如“一对夫妻、有些车辆”等。单量名词是可以从个体、度量或容器的角度进行计量的词,可分为个体名词和物质名词。个体名词是可以从个体的角度进行计量的词,它们有自己专用的个体量词,并且可以与几乎所有的量词类型搭配,如“一棵树、两只羊”等物质名词不能从个体的角度计量,只能从度量或容器的角度进行计量的词,如“水、面粉”等。这些词一般只能选择度量衡单位的量词、由名词充当的临时量词和不定量词,如“一瓶水、两公斤水、一袋面粉、十公斤面粉”等。上述分类的层次和类别如所示。
  词的次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根据名词能否计量和计量的方式对名词进行次分类,只是名词分类的一个角度。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角度,而不选取别的角度,是因为丰富的量词是现代汉语语法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而量词的主要作用是显现名词所指的计量方式,能否前加量词和前加什么样的量词体现了名词的不同小类,不同的小类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并且大部分名词都可以前加量词,用这样的标准划分名词小类不仅有利于描写和解释每一小类的语法特点,而且对名词也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是科学的。当然,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也可以选取另外的角度进行分类,只要分出的类有利于描写和解释小类语法的特点,有利于句法分析,就是好的分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A].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句型和动词[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2]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