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凡人sypls 2015-10-19
摘要

有关微课的评价目前还未形成定论,该文从微课的内涵入手,综述了目前不同的评价框架,尝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借助Nielsen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模型来制定微课评价体系,从教学有用性和微课可用性两个维度出发,指定了八项二级指标,分别为选题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高满意度。

关键词:用户体验;微课;微课评价;指标体系


前言


目前,虽然还尚未明确到底什么是“微课”还是“微课程”,但是,覆盖学术界、行业、企业在内的微课系统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大量的微课活动、微课产品以及和微课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层出不穷。虽然看似作品、平台、研究已经逐步到位,似乎正在系统化,但是,如何遴选出好的微课无疑成为时下最急迫的事情,不同的比赛虽已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各有侧重,而且伴随大赛的结束,评价标准也将被取代。至于“微课评价是教学评价?微课评价是技术评价?微课评价是用户评价?的谜团”还未有人去解开,可见,如何能使其具有长效性和普适性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1]。


微课评价的特征及相关评价指标分析

1、微课评价之“3W+H”


从传播的视野“什么是微课评价?为什么要进行微课评价?谁来实施微课评价?如何进行微课评价?”这是在微课评价之前必须要明了的问题。微课的功能有很多,诸如作为生成性资源、作为慕课中的资源、支撑翻转课堂。对于微课的评价首先要厘清其功用,从前言中不难看出进行微课评价的必要性。可是谁来实施微课评价?组织者、政府还是用户?如何进行微课评价这是该研究集中讨论的问题。


2、不同视角下的微课评价


(1)宏观理论视野下的微课评价


宏观理论视野下的微课评价离不开对微课内涵的分析及其特征的挖掘,我们以为微课评价属于评课的范畴,一般评课的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但是微课的“课”又略有不同,是微视频,所以,在此基础上,微课评价还应包含技术评价。当然,微课评价还需要从微课“短、小、精、悍”这些特点进行考量。


黎加厚老师对微课的特征进行挖掘,他认为需要从四点来评价微课:聚焦、简明、技术、创新。聚焦是指“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简明则是从时间控制上对微课的限制;技术主要强调在微课的制作中要恰当选用技术;创新涉及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等。


下面两个微课评价指标维度表虽然看似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进行评价,但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紧抓教学,从微课的本质入手对其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尹合栋对微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指标权重等内容进行研究得出八个维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互动设计”、“辅助资源”、“微课技术”、“课件艺术”、“课件实用”及“教学效果”等。


(2)从比赛的角度来看微课评价


各级各类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中国教师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所举办的微课比赛为早期的微课大赛形式。


面对广大参与者如此高涨的热情,如何在众多的微课作品中客观公正地遴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微课作品呢?分析近年来各大微课比赛评审标准,可以看出,微课概念的不明确导致微课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晰。我们认为,用户作为微课作品的直接受益者,分析用户的感受,以此来指定微课的评价标准,将会使微课的应用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的评审标准融合了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微课比赛的评审标准,在评审人员构成上和评审流程上有一些差异。例如,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由专家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审,专家评委需要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务管理工作,例如正教授、博士生导师,优先推荐教学名师,年龄60岁以下;学生评委要求成绩在年级中排前1/4。其中,专家评委主要负责现场教学演示的内容、讲授、演示和互动方面的内容,学生评委负责教学效果的内容。而全国高校教学比赛仅有专家,没有学生。尽管首届微课反响不错,但是,在评价方面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诸如视频长度以及创新性难以把控。


第二届微课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评审规则主要涵盖作品规范(材料完整、技术规范)、教学安排(选题价值、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教师规范)以及网络评价四个方面。在该评价系列中,不仅体现了微课的教学特征,还体现了其网络特征。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陈竞萌老师从“微课评价主体是谁”这个问题入手,对微课的评价机制提出建议。他认为每个职业都应该找好受众,像把护士还给病人,把歌手还给观众一样,也应该把老师还给学生。一个老师课上的好不好,不一定是专家说好就好,受众是学生,学生说好才是好,才能愿意听下去,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可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评价微课不啻为一个明智之举。


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用户体验及用户体验有效性


微课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产品,只要其能带给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体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9241-210,2008)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3];James Garrett[4]认为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和使用方式,积极用户经验指创造产品的组织和用户都能实现的目标。有用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基于事物的属性而存在的,也就是有用性是事物意义的基础。事物有用,才有存在的意义。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有用性是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特性,是一个产品能否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的特性。用户体验研究专家Nielsen[5]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的解析,得出计算机系统中的有用性包括实用性以及可用性。Nielsen 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模型如 1 所示。


Silius 和Tervakari 在Nielsen 的基础上对有用性中的另一个分支——实用性进行了详细划分, 得出了更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有用性体系模型,如图 2 所示。


尽管微课不同于计算机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但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微课评价同样可以从实用性和可用性的角度去考虑。微课产品也涉及教学可用性、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用户满意等几个属性。


2、个案分析


【案例介绍】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吸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给社会、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了极大伤害。因此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非常重要。此微课重点阐述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也可以使社会人群了解支气管哮喘,从自身做起(如戒烟、保护环境等),预防上述疾病。


评价1:选手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临床医学经验,教学风范良好,微课制作完整、规范;选题价值重大;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安排合理。通过引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导出教学内容;从实践出发,结合临床医学经验,结合医学理论,以模拟方式清晰、形象、生动、有趣地分析了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及症状,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不典型”病症体征,对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病症做了详细解析,对其他病症引发的气喘与支气管哮喘的不同做出了明确区分,并提醒学生在实践中要充分注意病症的可能性。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对该病症确诊,有效避免临床误诊,能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充分思考及认知,充分体现出一位资深医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科学、求是的医学态度。作为一位著名院士,钟南山院士示范教学,参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谓绝无仅有,对于中青年教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鼓舞效果。


评价2: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使得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仪态大方,视频画面清晰,布局合理,整体效果很好。


评价3: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是老师讲的很清楚,经验非常丰富,十分佩服。医生和老师如果都如他一样就好了。


评价4:我的孩子一直有这个毛病,医生每次看一分钟不到就诊断为支气管炎,吃很多药都不见效,后来是自己查资料才知道是得了过敏性哮喘。钟院士用大量图片及声音模仿,分析得很透彻,同时也教学生医德,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从上面的评价可以看出,对于钟南山该微课的评价主要体现了“实用性”和“有用性”。


3、建构模型及指标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评价微课,就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学习的内容是否和现实的需求相一致,然后就是探索如何进行微课的学习,并且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着良好的体验。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有用性的微课评价,应该从满足学习者需求,微课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微课可用性几个方面来评价。


图2所示有用性体系模型,分为实用性和可用性两部分。其中,附加效益是根据微课使用者以及微课的使用环境不同而变化的,所以在本文的指标项中,没有将附加效益加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时,根据用户体验的理论,产品对用户有用是良好用户体验的前提,而微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学习者的教育,本文将教育可用性改为教育有效性,以保证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主题。


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有用性的微课评价分为两个维度,一部分是教育有效性,一部分是可用性,如表2所示。教育有效性主要关注微课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活动设计等方面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情况,具体可分为微课符合学习者需求、微课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微课对学习目标实现的支持、微课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支持,微课对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互动的支持。可用性主要关注的是微课是否便于学习者的使用,其具体划分主要参考Nielsen基于用户体验系统有用性的分类,分为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高满意度五个方面的内容。


4、问卷调研——专家访谈——形成评价体系


将初步构建的指标维度,转化为观测点,并转化为题项,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用户进行调研,并对来自国内外的13位具有微课制作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通过第一轮专家意见的整理与问卷分析的结果,对模型的具体指标项进行调整和增删,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我们邀请国内15位微课专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论证。总的来说,此指标体系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我们认真考虑专家意见之后,删除了不合适的指标,并对有关指标进行了修改。


小结


微课是一种教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产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不仅关注微课的教学有效性,也关注微课作为一种资源的可用性对用户带来的学习使用体验,为微课评价带来一种新思路。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知识点、不同学生群体来确定,这样才会让指标体系更加有科学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