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邱金生瘦金体的博客

 棋罢不知人换世 2015-10-19
                                             缘起



水煮:例如这个“无”字,上面晚期【行楷】明显优于下面早期【正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水煮:可以分析一下:
上图第1、2笔的撇与横的位置与方向变化比较自然,而下图则比较硬朗,属于钢性交接;
水煮:第1、3两横,上图把第1横的尾顿变作回笔钩,避免了与第3横的重复;
水煮“中间四竖,上图不仅在起笔有变化,他们的弯与直、之间的距离变化、与上下横的交接及相对位置也作了调整;

                                            观点


      而在下认为,事实上赵佶楷书当有细笔与肥笔两种风格之分,赵佶的骨架子成熟的很早,两种风格各有美感,淡妆浓抹皆相宜,犹如玉环飞燕各具姿态,任人喜好,而无高下之分。细笔刚劲,纤细工整,一丝不苟,运笔起止分明,方起圆收,动作交代的一清二楚,正是瘦金体的基础所在,可称之为瘦金正楷体,正可作为楷模,由此入手犹可窥得其门径。如千文,夏日,欲借,中秋等,多为赵佶抄录自己的诗文的精心之作。比较具有临摹取法的价值。而肥笔柔美,血肉丰满。运笔多带有随意性,多为赵佶信笔题画所为,不假思索,有自然天成之妙。如瑞鹤、祥龙、牡丹等贴。其中省俭了一些楷书的笔法,而与行书牵丝一笔带过,或干脆加入一些行书的结构,笔法变化也较为丰富,所以把这类风格称之为瘦金行楷体,比较具有观赏价值。这类行楷字体须有正楷的基础方能领悟其精髓,否则容易徒得其外表,而失去骨架和根基。如离枝落花,徒有艳丽而无所依托。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入门的话最好还是以勾线笔写楷书千字文为正路,墨迹,笔法明显,字数多,结构较平正,近于一般唐楷,难度不大,可以承上启下。根据广大瘦金爱好者的学习经历总结,所以有“夏日中秋初启蒙,半部千文会瘦金。。。”的说法。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探讨


水煮:例如这个“无”字,晚期作品明显优于早期作品。
西江:风格有精粗之分,各有姿态,难分高下,或许有大部分人还更喜欢下面那个精细点的)
水煮:可以分析一下:
上图第1、2笔的撇与横的位置与方向变化比较自然,而下图则比较硬朗,属于钢性交接;
(西江:上图是行楷,行笔较快速,故呼应较自然,下图属正楷,用笔从容不迫,起止交代分明,用笔精到完整,笔断意连也是楷书的特点,以行楷的标准来衡量正楷,恐怕赵佶同志也不赞通)
水煮:第1、3两横,上图把第1横的尾顿变作回笔钩,避免了与第3横的重复;
西江:也只属于书体不同的变化,不能作为优劣的标准,行楷有省笔的自由,瑞鹤中不但“无”字的短横顿笔可以改钩笔,就是首字、实字、不字等字的主笔长横都可以写成回笔钩,但是正楷中这些地方就很严谨,藏头护尾,一丝不苟,如果也省略成回钩笔,那就成了另一种字体而不是正楷了。所以他写顿笔是对的。而且必须这样写才符合正楷的法度要求。)
水煮“中间四竖,上图不仅在起笔有变化,他们的弯与直、之间的距离变化、与上下横的交接及相对位置也作了调整;
(西江:我倒觉得下图排列的整齐一点还更见功力,也容易初学者掌握。至于上图中的四竖有弯有直间距有宽有窄很多变化,愚以为那也不是赵佶刻意为之的,可以想象他画完画之后凝神与题画的词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根本无暇去注意这四个竖画要怎样变化,相反,正是由于平常他写的正楷字非常严谨有法度,功力深厚,才使得他兴之所至随便在画上题一首诗都能写的随意而不离法度,比如上图的无字上面的撇与短横,虽然运笔较快连接生动,但它的结构位置依然严谨不差,横画的起笔依然是对准在撇画的中段,而且上下两个字的这个结构位置如出一辙,变化的只是外形而已,不知大家注意到这一点没有。还有,我们可以把这个无字看成是“上下结构八种中的”-“上窄下宽上居中”结构。在田字格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上面短撇与短横组合的字头左右两边的空白是一样多,所以它是居中的,而且上下两个字的位置如出一辙,如果这个结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字就是个有问题的字,只要在这个结构不变的范围之内,至于粗点细点回笔不回笔,只是风格或字体的不同而已,或许换一支粗点的笔就能做到,而不能变的是他的结构比例。我敢说这两处外表变化而结构比例不变的规律在别的瘦金诗帖中也同样能证明,怪石,千文牡丹,穠芳里面都有“无”字或“舞’字,细心的朋友可以找出来看一下,或用田字格套一下看,不管这几个贴书写的年代相隔多远风格变化有多大,这个无字横画与撇画交接的位置,以及字头在整个字上部居中的位置是不会变如出一辙的,题李太白上阳台可能违反赵佶瘦金体的这个规律,但恰恰证明题李白上阳台是伪作。瘦金体难写的是结构,我之所以对瘦金体结构稍有理解,还是得益于田字格逐字分析法的逐字测量,就是逐字测量过了之后,我还未必能写的丝毫不差,何况不去仔细分析测量而仅凭感觉任笔为体呢!所以我愿意发大力气来论述结构到位的问题,自己也希望能通过十大经典结构逐字分析中梳理自己还没有真正掌握的字形。这个是基础。基础也牢固,发展就越大,可惜历史上学瘦金的大都只学他的笔画外形。后人学他的字,其实只要把它工整的正楷学到手了,运用纯熟了,纲举目张,也自然能在不经意或仓促中写出万变不离法度的字来,那是水到渠成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变化。对于善于学习的人如果他不只盯着看瘦金行楷柔美华丽的外表,而是能透过这层华丽的外表关注到支撑这层外表的结构骨架比例,那就是从行楷入手也能透过外表看本质,所收获的也就大了。只是初学者若没人指导是很难想到这一层的,多半只是模仿外壳而已,甚而至于不得要领而外形也写得难看,更难说运用之妙变化自如了。如果后学者不知到这个大的方向,而把目光定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我认为只能学到外表而写不到精髓,我觉得这是本与末,源与流,质与表的问题。这是我目前对书法的一些认识,不论对错,都不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特别是遇到水煮这样知书法三味的难得的同好,更是愿意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探讨,就是说的不对,我也相信他也不会介意而且会得到他的回应的
水煮:底部四点在出锋与否也不象早期作品那样直接而外显,相对含蓄。
西江:出锋外露起止无藏也是瘦金体书法长锋勾线笔的特色,写得粗笔含蓄一点也是跟书写工具毛多毛少有关系的,任其自然而已。其实书法早熟的赵佶在早期也有行楷,晚期也有正楷。行楷和正楷只是功用的不同而没有早晚之分,正楷一般用来抄写诗词,如夏日、风霜等,行楷一般用来题画,如锦鸡、瑞鹤等。早期也有行楷,如发在水墨的大观年间的十八学士题名就是,晚于此的正楷也有,夏日就明显晚于十八学士题名,
 
 
 
                                             对比
  有很大一部分同志一开始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直接跳过正楷写行楷,经过多年的重复错误,形成了积习难改,下笔软弱圆滑只见皮肉,没有风骨。就像当年陈独秀对沈尹默所说的“其俗在骨”。有时候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看似像个大师,细考究其字其实还没入门,没有一个字是符合法度的,连千字文的层次也没达到。如果自己玩玩倒还可以,假如自己走了弯路,却不但不知道弥补,反而自诩“跳出了千字文的束缚”,甚至叫初学者也跟着这样练,那是很不可取很不厚道的。千字文是瘦金体的雏形和基础,其他晚期的风格都是以此为骨架长出来的。打个不确切的比喻,就像18岁的“林志玲”,已经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了,到她28岁的时候可能更加魅力四射,但是那也只是变得或许比18岁时更丰满更成熟一点,她不可能跳出“十八岁的林志玲”那个骨架的束缚,而重新变成一个别具一格的林志玲,如果那样的话,那就不是那个本来的“林志玲”小姐了。字体其实就如人体,道理是一样的,瘦金体也是这样【当然如果本身不成体的一般人写的字就没有可比性】 ,晚期的瘦金体只是在早期的基础上渐渐长出来的,绝不可能是跳出了早期的束缚而能够存在的。否则就不是瘦金体了。下面举一个早期和晚期字例,通过图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真相是怎样的: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上图左边是早期千字文中的“琴”字,,右边选自《听琴图题字》,是典型的行楷书题画字,如果不打格子分析仅看外表,第一印象会觉得差别巨大,仿佛就像“跳出了千字文的束缚”一样。当我们打上格子一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两个字的基本笔画位置几乎“丝毫没变”,只不过是一个瘦点,工整一点;一个肉多点,然后行笔时应为比较熟练,更加速度快,牵丝更多一点。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跳出“千字文的束缚”,否则他就会不好看,或者重心不稳,或者比列失调,总之那就不能称之为瘦金体了。就是宋徽宗本人,他也是从千字文这个较简单的笔法开始一步步慢慢丰富的,他不可能跳出或超越法度而经常换别的写法,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可能登上瘦金体的顶峰。宋徽宗晚期也经常要写正楷书用来练笔,不断巩固基础。我们看到他抄写自己的诗词的时候就一律使用正楷体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抄录的,传世的“夏日诗帖,欲借风霜,怪石诗帖,棣棠花诗帖,笋石诗帖”等等无不如此。“闰中秋月”则可能是兴之所至随笔写的,所以带有行楷笔意。当然,他此时的正楷又不同于千字文,而是更加圆熟和劲健,但是求其法度,也不可能跳出千字文的束缚,只不过外形留有不同而已。我们如果拿当今那些只会写行楷的所谓的“瘦金体”大作取出一个单子,加上格子一对比,只要是与千字文的字对照看,就知道,那些看起来“很高级”的字其实根本没有入门,哪怕是名气很大的大师,也不过是只纸老虎。我们不是毁僧谤道,也不是不尊敬大师的劳动,只是站在传播瘦金体的角度,乃至于站在复兴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如果真正要把它发扬光大,那么就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去传播正确的思想,就像建一栋高楼大厦,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不能够急功近利只顾表面,那样是会误事的。如果用错误的思想去指导我们如同一张白纸一样纯洁的初学者,那等同于误人子弟,引人走上歧途,浪费人们的时间,财力精力,形同谋财害命。不要小看一加一等于二,其实任何事情都跳不出一加一等于二这个束缚,其实这不是束缚,是真理,除非你不喜欢真理。
   
   
    

                     总结:



1,正楷为体,行楷为用,取法当取正楷笔笔到位。欣赏可看行楷变化丰富。2,正楷水到,行楷渠成。3,正楷瘦硬,一丝不苟,不易遮丑,楷法无欺,练真功夫;行楷肥劲,省略细节,容易自误,得其皮相。4,会正楷也许未必马上会行楷,还需会转换,而真正会行楷的,必定都能写一手过硬的正楷,比如宋徽宗本人。而正楷尚不过关却能行楷而不油滑轻浮者,未之有也。
 
 
 
 
                                        个人建议
 
 
    练瘦金体有没有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可以参考?我的建议是,三年正楷,三年行楷,三年融合,十年大成。方法是一定要入格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有格再无格,这也是科学的方法。看似麻烦,其实是最有效的。入格写也要多练,而且也要笔笔写到位,每次都是正确的重复,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其他没有捷径。跛足而不迷路,胜过健步如飞而误入歧途的人。
 
 
 
 
 
                 答读者问
 
 
 
      请问一个没有太多书法底子的人,如果要练习瘦金体,是可以一开始就上手练,还是先临摹魏碑什么的?
 
 
      答:可以先练宋徽宗楷书千字文。宋徽宗楷书千字文是宋徽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入门教材。本来有经验的老前辈们也说过,练瘦金体应该先有点唐楷【不是魏碑】的基础,但是根据笔者和众多瘦金体爱好者交流发现,要喜欢飘逸洒脱的瘦金体的爱好者们先练他们不喜欢的相对比较刻板唐楷,是一种折磨和打击。而练晚期的瘦金体如秾芳诗贴等的确难度很大,就像你还不会游泳不熟悉水性一下子把你推倒深海一样,很少不失败的。而他的行楷如瑞鹤,祥龙,神霄等更是运笔如飞,行笔与一般行草书无异,美则美矣,但对初学者来说急功近利先让学行楷或行草都是不切实际的误导,犹如站立还不稳就叫人学跑,必摔跟斗浪费时间,最后走了弯路还不得不倒回来老老实实打基础练正楷,找准确的结构位置,找入门的基本笔法。
        宋徽宗《小字楷书千字文》字大径寸,字字写于朱丝格内,与唐楷中的的楷书名碑碑刻如《九成宫》《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等在形式上并无两样,一千余字写来,首尾呼应,法度严谨,毫无败笔可循。其用笔之精,结体之妙。足可以唐楷媲美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篇楷书千字文更具备瘦金体入门不二选择的几大条件:一,这篇作品是宋徽宗存世最早的作品,人称瘦金鼻祖,上承唐楷遗意,下开尚意书风,书风比较平正,比较程式化,这正是我们初学者所要追求的目标。学习他既能不离楷书的法度,又足以领略瘦金之美,直入宋徽宗堂奥。二,很幸运的是这篇作品竟然是真迹流传至今,看真迹彩色高清字帖临摹可以将古人笔法细若秋毫之处看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不会被石头风化的碑刻误导,比学习任何一个唐代的碑刻都要好不知多少倍。三,更幸运的是这篇楷书千字文真迹的篇幅有足够长,字数多达一千字,胜过三篇兰亭序的篇幅,而且字字不重复,里面各种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构样式的写法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这一千个字啃下来,足以学到笔法结字毫无堵塞,写任何内容都能运用自如,如同电脑字库在人脑里面的组合一样变化莫测而始终不离法度。不但初学者应该先啃这一千个字真迹墨本,就是走过多年弯路写的多年瘦金体在周围有点名气的人,我觉得还是不能小看这个楷书千字文,当你觉得自己的字轻飘,或结构不精准,或创作水平不稳定不扎实时好时坏找不带原因是,我建议还是放下身段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宋徽宗早期楷书千字文。此作书于崇宁三年( 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时年22岁,虽是宋徽宗青年时代的作品,但因其书法水平之高超,艺术个性之鲜明,因而千百年来倾倒无数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此贴之人,至今络绎不绝。
其中不乏有从中悟得笔法,窥得门迳,开始信心满满地渐入佳境的瘦金新秀。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关于瘦金体正楷与行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