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华十五美少年

 梭罗河 2015-10-19
 
 

印度尼西亚华文报纸《千岛日报》(HARIAN NUSANTARA)创刊于20001010日。其办报的宗旨是:争取和维护华人正当权益,促进各族和谐共处,共创国家社会的繁荣。报纸刊头上以千岛安祥,人民幸福八字涵盖此宗旨。

《千岛日报》销行印尼全国,以印尼东部 地区为主,并有寄至港、澳、中国大陆等地。服务对象是广大印尼华人读者。为目前印尼国内销行量较多、销行地区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华文报刊之一。

201021日,《千岛日报》与时俱进,开设网站,每日更新当日出版的重要信息,方便海内外华文读者点击阅读,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风华十五美少年

                                         · 东 瑞


 十五岁,女孩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十五岁,男孩在发育中,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十五岁,以中小学十二年学制来计,正好读到初中三年级。十五岁,可塑性很强。记得,当年也是十五岁,我们就告别南洋的父母,北上求学。我们的人生处在重大的转折中。然而,无论如何,风华十五美少年,都算好年轻。


 千岛日报今年正好也是“风华十五美少年”。一家报纸年龄可以“老”到百岁,历经沧桑,再焕发新颜;创办不过十五年的千岛日报,自然属于年轻之列。不过,十五年辛苦不寻常。2000年,严禁华文的苏哈托政权垮台(1998年5月)不过一年多,华文解禁,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千岛日报》和许多兄弟报纸一样,就是在那时候诞生的。三十五年的禁止摧残,后遗症不可谓不严重。东风无力百花残,满地狼藉,满目凄凉,千岛报人都是一群有志之士,不畏艰难,不怕虎山,毅然前往,撑起了千岛的一片天。在港澳这样工商业气息那么浓重的特区,报纸要面对网络化的威胁;在印尼,华报面对的则是读者老化、读者较少、华文读者仍未成长的困难。从事报业,就要满怀热情,满腹信心,坚持以恒,否则,放弃是很容易的,明天就可以停刊,办刊,则日以继夜,坚韧、坚持不懈。


 千岛日报就如此闯过来。在报馆工作的人都是推巨石上山的赫格利斯(希腊神话里的大力士)。那巨石就是华文文化,就是责任,就是扩大读者群。果然,我看到了几方面感人的景象,一是对小读者的栽培。每逢周二,千岛日报以全版篇幅发表他们的作文,不遗余力。有些报纸担心这样会降低报纸质量,千岛日报明白读者断层其实和禁止华文并无不同。坚持如此做,感人至深。这是超远的眼光,百年的大计。二是重视副刊的开拓及其质量的提高,提供多元化的精神食粮。重视文学性、综合性的副刊是华文报一百多年来的传统,千岛遵循前辈报人的经验,明白:尚新闻是一张报纸的硬件的话,文化副刊的文章无疑是报纸的软件了。牵涉的方面至少有几方面:其一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看;其二有了园地可以鼓励更多文友练笔投稿,对于华文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因为薪火相传,需要至少两代人担任有关角色,上一辈的传授、传承和下一代的接棒和继承。在东区,我们深深感觉到新闻从业员和文友那种紧密的、结为一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千岛日报对副刊的重视和对写作爱好者的珍惜。其三从版面的美化、精心设计争取到三赢的结果。这三赢就是读者喜欢、向作者致敬和提高报纸的声誉。


 千岛日报也是少数能正确处理外稿的报刊。有些报纸一律排除印尼以外地区的稿件,完全本地化。千岛不然,以本国华文写作者稿件为主,择优采纳外稿为次,真正做到了立足本土,兼顾内外,落实了互相交流、互补有无。如果锁报固守,开放少不免成了一句空话。更为人所赞赏的是,认稿不认人,稿的质量第一。这一点我体会很深,我推荐的一些稿件,作者多未曾谋面,读过,认为不错和喜欢才转介,其中没有任何利益的交换,千岛都持着一种兼容并蓄的宽厚态度,令人激赏。


 千岛日报的进步可谈处很多,本文仅以副刊为例。如今为风华十五美少年,再过十五年,那是而立之年,岁月催人成熟,成为壮硕魅力中年汉,那是一定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