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孔子”从金沙江走向世界

 晨A 2015-10-20
 

“当代孔子”从金沙江走向世界

——记中国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的乡国情怀

 

 

   “东去江声流汩汩,南来山色莽苍苍。”长江从雪域高原奔腾而下,在宜宾与金沙江、岷江形成三江交汇。
 

 远眺宜宾县城

      曾几何时,在四川宜宾县普安乡周坝走出了一个被誉为“当代孔子”和“东方黑格尔”的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他被称之为“‘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亦如牛顿、爱因斯坦之为科学宇宙中之巨人,柏拉图、康德之为哲学宇宙中之巨人。”

 

 
 唐君毅先生

 
      200612月上旬,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唐君毅思想与当今世界”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内外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会聚一堂,共庆唐君毅先生的哲学著作首次在内陆出版,同时追忆先生并深入探讨他的学术思想。

      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唐君毅故园文化》主编骆为荣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先生的道德文化、学术、人格都堪称学界楷模,是宜宾人民的骄傲。他所构建的哲学体系包罗万象,对当今中国社会之热点、难点、焦点,诸如国学与儒教、科技与人学、新农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和谐世界与大同世界等,均有独到而精辟的论述,足可供世人思索与借鉴。《唐君毅著作选》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肩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使命。

(一)

      享有“文化意识宇宙中之巨人”盛名的唐君毅,他的著作选已出版了6本。他认为要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吸取西方精神的实践理路。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唐君毅10册著作选的后四本,将在2007年的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上亮相。“它标志着又一位港台新儒家‘回归’祖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方克立这样评价这一出版界盛事。

 唐君毅先生与夫人的合照
 

      近年来,内陆引进了许多港台新儒家人物的著作,包括牟宗三、余英时、徐复观等。方克立称,这种群体现象,也是“历史的必然”。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李景源表示,唐君毅先生以中国文化的重建为己任,学不分古今中西,对一切思想给予同情的理解,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尽了自己的心力。唐君毅的外甥王康用四川话朗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特地为本次活动所写的文章《向唐君毅致敬》。

      会上,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唐君毅著作选》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唐君毅思想正式回归祖国,为中国文化之复兴贡献力量,意义巨大。

(二)

      由于唐君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今人学力不逮,多不能概其大意,作为家乡后学,只能就先生思想的一部进行观摩,下面就先生乡国情怀给一粗陋之认识。

      唐君毅柏溪之老家,距金沙江只有数十丈,出门便可遥望江水,对岸是绵亘的青山。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唐君毅是典型的属于“仁且知”(智)者。

      “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小事都可以撼动他的全生命。好比一无涯的大海中,一小石落下也可以撼动全海的波涛。一个伟大的人格,任何巨大的刺激,他都可使它平静。好比在一无涯的大海里,纵然是火山的爆裂,也可随著来往的波涛而平静!”

 

       这是唐君毅先生在他早年的诗文集《柏溪随笔》中的话。作为悠悠金江水孕育出的大心灵———唐君毅,对故乡柏溪的思念从他离开故乡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他在《柏溪随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今天,面对怎一个大字了得的大心灵,一方面,我深心里涌出如此一些文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大心灵的德性与性情都是耐人寻味的宝藏。我们自当以开矿者的精神和智慧去开发宝藏,创生自己丰盛的生命意义。

      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超越”的人文精神,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天人相与”观,有助于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于唐君毅而言就集中表现为对乡国地域的歌颂、怀念以及对从事建设乡国的活动的莫大热情。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热爱与思念,在唐君毅意识里,国家是家的放大的,而乡国情怀的泛化又表现为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三)

      唐君毅自少年离乡辗转重庆、北京、南京求学,然后又先后执教于成都、重庆、南京、无锡,以致最后到了香港和台湾,故乡的山水好像越来越远,故土的人物似乎渐行渐远;期间,除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因家事短暂返归家乡宜宾外,他再也没有踏上生他养他的柏溪镇普安乡的土地。

但唐君毅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1952年,唐君毅怀着对故园、对家乡的人文风土人情的眷念,写下了《怀乡记》一文:“处此大难之世,人只要心平一下,皆有无尽难以为怀之感,自心底涌出。人只有不断的忙,忙,可以压住一切的怀念。我到香港来,亦写了不少文章。有时奋发激昂,有时亦能文理密察。其实一切著作与事业算什么,这都是为人而非为己,亦都是人心之表皮的工作。我想人所真要求的,还是从那里来,再回到那里去。为了我自己,我常想只要现在我真能到死友的坟上,先父的坟上,祖宗的坟上,与神位前,进进香,重得见我家门前南来山色,重闻我家门前之东去江声,亦就可以满足了。”

      这是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这是一个具有浓浓乡国情怀的一代大儒对故乡思念。

      其实,早年的唐君毅为了抒发自己对故土的感情,用诗化的语言写下了著名的《柏溪随笔》,字里行间向世人勾勒出他所向往的哲学境界是“如轻云透月”,也向世人折射出他对家乡无限的思念。

      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从十四五岁以后,因为父亲的教训即有志于学问。记得在十五岁生日那一天,曾经含着眼泪作了几首要立定志向的什么诗。以后虽然时觉精神懈怠,但大体上总是向着一方向去。在我本来造学问的意思并不只重在知识,生活的充实,人格的完成,一向是我为学究竟的目标。假若将来你有机会看我十四年来的日记,常可知道,只是因为我自己素与社会一般人不大合得来,而十年来都是一人在外漂荡,虽然到处都有朋友,也时有人称赞我,但精神上终感着一种悲凉,遂造成一种孤介的性格,如柏溪随笔便是在这种情调下写的。(柏溪随笔是不好,但到底代表我三年前的生活之一部,所以把它寄上一览。)悲凉的情绪到底是不健全的情绪,孤介的性格到底不及和平温润的性格。所以近数年来遂逐渐加以改变,对于一般社会上的人,鄙弃的意思渐少,而悲悯的意思加以引导的意思渐多。尤其是去年回川后,得家庭生活的慰藉,觉得生活更和适不少,快愉不少。一般人只求享乐是不对的,但是精神上的快愉对于心灵的开展有极大的关系,为求心灵的开展而增加精神上的快愉,我想也不算不对吧。所以我想假如我的家庭生活能更美满一些,我的心灵必将有更大的开展,也许柏溪随笔一类的东西当不会再写,而从更积极的方向去生活了。”

 

      虽然他自己说《柏溪随笔》写得不好,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是他对哲学思考对己的一个否定。实际上,思想家大多都是在自我否定中使自己的思想更加完善,唐君毅也是如此。

 

相关链接:

    唐君毅于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普安乡。其先世籍广东五华,为客家,七世祖始由粤移川,以糖工起家置田产。到了他祖父一代才开始读书,成为所谓耕读之家。他的父亲为前清秀才,后曾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佛,并著有《孟子大义》一书。他的母亲也有相当的学养,留世有纯朴情真的《思复堂遗诗》,在这样一个充满了传统礼教气氛之家庭的涵育下,唐君毅从小就培养了对古人深深的尊敬和“厚道的心情”。下川南(岷江流域)敦厚朴实的民风和“东去江声流汩汩,南来山色莽苍苍”的金沙江景大凉山色,更陶冶了他宽厚笃实的性格(参其《怀乡记》)。唐君毅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成都和重庆两地度过的。十七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不久即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受业于方东美、汤用彤诸先生,并曾听熊十力先生讲“新唯识论”,而得忝列门墙。

      1932年,唐君毅由中央大学毕业后,先返成都教中学,不久即回到母校任助教,抗战爆发后,人川转任华西大学讲师,不久再返母校任讲师,至1944年升为教授,并兼哲学系主任,一直到1949年,这期间,他还曾短期兼任过华西大学、金陵大学教授和无锡江南大学教务长。1949年春,应广州华侨大学之聘南下,但因时局动荡,没有多久便离穗赴港。

      唐君毅到香港后,与钱穆、张丕介等共同创办新亚书院,受聘为新亚书院教授。除担任书院主要课程外,还兼任教务长一职。1950年,倡设并亲自主持了新亚学术文化讲座,邀请著名学者主讲,历时五年,共一百三十九次,使新亚名声鹤起,为海外学人所推重。在新亚他被门生称为“亚圣”。

      1957年后,唐君毅曾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日本、南朝鲜及欧洲各国参加学术会议或作专门学术演讲。

      1958年元旦,由他负责起草,并与张君励、牟宗三、徐复观等联合署名,发表了被称为海外当代新儒家思想纲领的《中国文化宣言》。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书院成为其成员之一,唐君毅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任系务委员会主席,并被选为中文大学第一任文学院院长。后因中文大学与新亚书院的办学方针及教育理想大异其趣,新亚研究所遂脱离中大而独立,唐君毅受聘为所长。

      1974年,唐氏由中文大学退休,专任新亚研究所所长一职。

      1975年,应台湾大学之请,任台大哲学系客座教授一年。

      1976年,因肺癌大手术后,体更衰耗,于19782月病逝于九龙浸会医院,隔月,葬于台湾省台北市观音山朝阳墓园。

      唐君毅一生驰骋于东西哲学领域中,为建立一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世界而惮精竭思,埋头笔耕,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著作,在现当代中国哲学界几无人能与之比肩。他的众多著作,因涉猎范围广,所关联的内容又极为博杂,故不易划分,众说也不尽同。唐氏本人把他的著作概括为四类:第一类为“泛论人生文化道德理性之关系之著”,如《人生之体验》、《道德自我之建立》、《心物与人生》、《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等。第二类为“评论中西文化、重建人文精神人文学术,以疏通当前时代之社会政治问题之一般性论文”的合集,如《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也包括《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这本书。第三类为“专论中国哲学史中之哲学问题,如心、理、性命、天道、人道之著”,即《中国哲学原论》(分为《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第四类为“表示个人对哲学信念之理解及对中西哲学之评论之著”,如《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这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唐君毅的著作有:《唐君毅著作选》710册、《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人生三书》、《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

      注:本文参考了彭华、何仁富、骆为荣等人的相关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