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口臭产生的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

 金鑫康复堂 2015-10-20

 发表于 2015-10-13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口臭主要分为三种:真性口臭、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惧症。真性口臭又分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种。80%~90%的口臭与口腔相关,目前认为口腔内存在的细菌是导致口臭的根源。本期刘雪楠副研究员将为您详细阐述口臭产生的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刘雪楠,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副研究员、科副主任,国际口气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itosis Research,IAHR)亚洲地区董事会成员,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预防医学会口腔预防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统战部建言献策小组成员、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首发专项评审专家库专家。

        专业领域包括口腔临床试验研究、口腔卫生项目管理、口腔卫生政策研究等方面,作为副主编和参编者参与5本论著的编写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曾参与3个国家口腔卫生行业标准的制定。

        口气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中如鼻、鼻窦、咽,所散发出的臭气,其严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口臭作为一种疾病来进行报道。调查显示,中国口臭患病率为27.5%,而在西方国家,则为50%。全球约有10%~65%的人曾患有口臭。

        口臭主要分为三种:真性口臭、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惧症。真性口臭又分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种。80%~90%的口臭与口腔相关,目前认为口腔内存在的细菌是导致口臭的根源。本期刘雪楠副研究员将为您详细阐述口臭产生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

        产生机制

        口臭主要分为3种:真性口臭、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惧症(图)。真性口臭又分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和非口源性两种。

        80%~90%的口臭与口腔相关,目前认为口腔内存在的细菌是导致口臭的根源,有三方面证据可以说明。

        第一,体外试验表明口腔有机底物和细菌作用可以产生气味难闻的化合物。体内试验证明可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依赖于口内多肽和氨基酸提供底物。

        第二,当通过刷牙和清洁舌苔减少底物和细菌时,口臭大大减轻。

        第三,采用有效的抗菌漱口液及牙膏可明显降低口腔内致病菌和改善口臭症状。

        口源性口臭主要源于口腔中微生物代谢食物残渣、脱落的上皮细胞、血液、龈沟液、菌斑等有机底物中含硫的多肽类和氨基酸。

        目前研究认为,这些含硫的多肽类和氨基酸在革兰阴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可挥发性硫化物是引起口臭的主要成分,主要指硫化氢(H2S)、甲硫醇(CH3SH)、二甲基硫[(CH3)2S]。

        目前已发现的与口臭相关的有齿垢密螺旋体、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髓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氏菌、洛氏拟杆菌、肠杆菌、福赛斯坦菌、侵蚀艾肯菌、具核梭杆菌、Solobacteriummoorei(S.moorei)细菌等。但也有研究证明,口腔内难闻的气味并不是完全由于挥发性硫化物(VSC)产生的。坦格尔曼(Tangerman)等研究提出,非口源性口臭中的主要物质是二甲基硫[(CH3)2S],但机制尚不清楚。

        口腔内的影响因素

        舌苔和牙周病是两个公认的主要原因,其他可能原因还有唾液流量降低、深龋、口腔感染、种植体周围炎、冠周炎、黏膜溃疡、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细菌降解蛋白质的作用主要发生在舌背后部和牙周袋。

        舌背大面积的乳头状结构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定植,同时堆积有大量脱落细胞。舌苔与牙菌斑的组成相似,成为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储藏室,有利于口臭的产生。有研究发现,舌背相关菌群复杂,对照组和口臭组都各有优势菌种,口臭患者舌背菌群的多样性高于健康对照组。检查发现,大约60%的患者口腔异味来源于舌背后1/3舌苔部位,舌背后部至轮廓乳头区(Dorsal posteriortothe circumvallate papillae,DPGP)细菌载量最高。VSC与舌苔量成正比关系。

        在口臭患者的龈下菌斑中通常能检出牙周病的致病菌,体外试验表现出活跃的产硫能力。研究发现,口臭与牙周致病菌表现出相关关系,口气值与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等呈正相关,并可能与牙周疾病的活动性有关。总之,龈袋中的龈下菌斑是一个重要的异味来源,且牙龈炎症导致口臭的强度增加。

        唾液在口臭形成中的作用比较复杂,唾液pH值和唾液流率可能影响细菌的腐败作用。有研究认为唾液可作为研究口臭的可靠模型,因离体唾液孵育产味的速率与全口气味的强度成正比,且其气体组成与口臭患者口气中的成分相似,含有大量VSC。在口臭形成中,唾液一方面提供氧,抑制口臭形成,另一方面含有易于氧化的底物,耗尽氧气利于口臭形成。咀嚼一方面可以增加唾液流量,另一方面咀嚼过程中有机械性清除作用,起到清洁口腔,减少口臭的作用。

全身影响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道在解剖结构上距离口腔较近,是呼吸气体的通道,因此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呼出的带有臭味的气体经过口腔时,产生口臭的可能性增高。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坏死性肺炎以及肺积脓也常以口臭作为一项重要症状。反复扁桃体感染可能引起慢性滤泡性扁桃体炎,而深的扁桃体陷窝可能积存食物、唾液以及坏死组织,腐败发酵后可能导致呼吸时有臭气。食管憩室(也称Zenker’s憩室)是位于咽后部和食管交界处呈外翻状的解剖薄弱处,当积存食物及唾液并且腐败发酵时易经口腔排出臭气,但大多是间歇性的。此外,有病例报告儿童鼻腔吸入异物,如小片状橡皮、薄膜片在鼻腔内腐烂发出恶臭,而临床上误诊为口臭,提示诊断时要排除异物吸入所致的口臭。

        消化系统疾病

        有研究表明,口臭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较大的相关性,可能是导致口臭产生的一个病因。研究表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受试者较之无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受试者,在口臭气体密度和挥发性硫化物(VSC)浓度上差异有显著性,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硫化氢和二甲基硫的浓度高,但也发现口气的强度在不同组间没有差别。还有研究显示,体外培养的胃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VSC气体,而且这些微生物群落与口臭气体密切相关。分析认为原因可能包括:胃幽门螺杆菌有尿素酶活性,分解尿素产氨释放入呼吸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消化道溃疡时,食物潴留后经细菌腐败分解产生有臭味的气体。胃幽门螺杆菌与口臭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产生机制、环境条件和程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代谢类疾病

        糖尿病与牙周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糖尿患者患牙周疾病的危险性增加。患牙周疾病后,牙龈处于炎症状态,脓肿出血,溃烂流脓,易产生口臭。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生酮体,酮体通常会使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是糖尿病的首要信号之一。

        肝肾功能异常也会导致口臭。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里尿素氮和氨增多,部分从口腔中排出,呼吸中有霉臭味、老鼠味或臭蛋味。尿毒症伴发肾衰竭患者常释放出氨水味臭气,而透析患者也会产生鱼腥味。

        内分泌和激素水平

        研究发现,与排卵期相比,妇女月经前和月经期的VSC水平增高,有经前综合征的妇女,VSC的检出量会更高一些。国内一项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在35~44岁间的男女平均VSC值显著不同,女性高于男性。男女间口臭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男女类固醇性激素和口腔情况的差异所造成的。但也有报告称,未发现男女间VSC值有差异。

        吸烟

        有研究检测了吸烟者口腔中VSC含量以及吸烟对VSC含量的影响,发现吸烟者口腔中VSC含量明显高于非吸烟者,非吸烟者吸烟后口腔中VSC含量较吸烟前明显提高,说明吸烟可提高口腔VSC含量,导致口臭。故吸烟易导致口臭,但二者的确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白血病患者牙龈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研究发现,由于牙龈中大量幼稚血细胞浸润聚集,可造成末梢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降低,使龈缘处组织坏死、溃疡和假膜形成,导致口臭。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性紫癜,研究其发病机制常为牙龈出血及其邻近组织坏死以及合并感染而使得口腔发出恶臭,但仅作为伴发症状提及,治疗方法多集中在保持清洁、控制感染上,两者间相关关系尚无研究。

        精神压力也是口臭的易感因素。有研究报告指出,不仅在假性口臭患者中,真性口臭患者也对口臭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提示口臭的发生可能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目前,关于心理因素引起口臭的症状及诊断方法已有研究报道,但对其治疗方法仍缺乏系统研究。

        心理压力和精神因素寄生虫病

        最近有国外学者报告发现,寄生虫感染可能是导致儿童口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对162名5~16岁,主诉患有口臭的儿童进行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结果显示,寄生虫感染儿童接受治疗后口臭症状好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