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岩梅小屋 2015-10-21

中国四大盆地指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三个内陆盆地和第一阶梯的一个内陆盆地。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以及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四大盆地

  • 地理位置

    中国地势第一、二阶梯

 
  • 包括

    四川东部的四川盆地

折叠编辑本段塔里木盆地

折叠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地形

地形

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 大体呈菱形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米 ,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地势由南向北缓斜并由西向东稍倾。边界受东西向和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成为不规则的菱形,并在东部以70千米宽的通道与河西走廊相接。居亚洲大陆中心,气候干燥,雨量特少,如若羌1957年全年降水量3.9毫米,民丰安迪尔1966年降水量5.0毫米,蒸发量却很大,若羌达2952毫米,故以风力作用为主,风速常在5米/秒以上,石蘑菇和风城地貌发育。

折叠自然景色

自然景色分成4个环状:塔里木盆地①盆地边缘砾石带枣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

②盆地边缘绿洲带,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分散,沙泥沉积,形成扇状平原,现有疏勒、莎车、阿克苏、和田和库车等大小绿洲100多个。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河道迁移,绿洲也会迁移。塔里木盆地③盆地中部沙漠带,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2.4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占85%,沙丘高大 ,多50米以上,成沙较老的可达250米,呈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型沙山、长条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形态。

④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范围曾有多次变动,多风蚀雅丹地形。塔里木河基本汇集了盆地的全部大河,全长2000千米,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胡杨林和灰杨林分布面积广,对防御风沙、调节气候、供应木材有重要作用。

折叠形成原因

流星体以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由于受其它天体的摄动或与其它天体碰撞,而改变其运行轨道,当其轨道变到与地球轨道相交时,就可能坠落到地球上来。

当流星体以约11—7.2公里/ 秒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时,它前端空气受到强烈压缩,经与空气摩擦而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在离地面约135 — 90公里的高度,大气阻力使流星体开始减速,由于激波和大气摩擦作用引起它的表面发热发光,开始气化 腐蚀,表面的熔化物质向流星体后部喷射,又使新的裸露面气化、熔蚀,使陨石发生烧蚀作用。流星体陨落到55公里以下,由于那里大气密度大得足以使它前端的空气受到强烈的压缩而产生激波,因而,有时发出隆隆的响声。当流星体降到12.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速度减到100— 300米/秒的终点速度,其表面温度大大降低,不再发光,先前熔化的表展迅速凝固成黑色的熔壳,最后流星体撞击地面,成为陨石。

陨石陨落的整个过程大约延续几十秒至一分多钟。如果流星体质量相当大,其初始速度又大大超过音速,那么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直到强大的不均匀的冲击压力,使它在30—12公里的上空分裂成许多碎块,散落在大面积的面上,成为陨石雨。如果流星体很大,最后仍保持很高的速度,在它撞击地面前的瞬间,由于流星体前端的空气受到突然的非常强烈的压缩而急剧升温,使流星体本身及其周围的物质骤然气化而猛烈爆炸,结果陨石粉碎。

折叠编辑本段陨石坑

撞击处形成一个圆形的陨石撞击爆炸坑,简称陨石坑。坑的直径比陨石大得多。陨石和地球物质的碎片和熔化滴粒散布在坑周围的广大区域。巨大的陨石(直径在数十公里及以上)在着陆前的猛烈爆炸所形成的碎块,是不规则形状,因此,当其坠落地表之际,不一定在地表上形成标准的圆形撞击坑。

后果

巨陨石坠地的后果:一是在地表上要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也即产生断陷、拗陷盆地。二是于撞击坑周围要形成环形山、类环形山,以及同心的环形或弧形褶皱山。三是这类山脉中必然有明显的、规模宏大的断裂痕迹、粉碎性块状岩石(陨石)痕迹。同时这类山脉中的地表上必然还有与撞击坑表面遗留的类似的地表物质——土壤。而且距撞击坑越近,其类似的土壤则越多,距撞击坑越远,类似的土壤则越少。当然,这种类似的土壤是以撞击坑为同心圆(正撞)或同心弧(斜撞)方式分布。四是撞击坑下面必然还有巨陨石或者是小行星的残余物体,其下方则是撞击前原来的地表上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五是周围山脉的地表中也同样地拥有撞击尘土覆盖下的古植物层和古地表层。六是当巨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能量将地壳砸裂之际,撞击坑或周围必然会有火山爆发或者是火成岩山脉的诞生。

折叠编辑本段撞击坑之论证

1、盆地的形状

首先,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约520公里,东西最长处约1400公里 ,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可见,整个盆地形似椭圆形的橄榄球,具备撞击坑的第一特征 —— 圆形或椭圆形。

其次,塔里木盆地与周围环境在地质上的能量平衡有这样的特点,塔里木盆地是地质上的巨大断裂与拗陷,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种大面积的竖直向下的巨大能量应该来自三种可能:

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吸引力(必须远远大于周围的重力)。可是,地表重力场几乎是均衡分布的,地幔中的熔融高温物质却是向外呈扩张性作用,一旦地壳予以的束缚力不足,则随时以火山形式爆发。因此,产生大面积拗陷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竖直向下作用机理则是不可能的。

二是来自坂块间的挤压作用导致的局部地表塌陷,或者是褶皱塌陷所致的局部地表塌陷。由于这类局部地表塌陷一般都以线性的塌陷为基本特征,因此根本不可能形成塔里木这类巨大的呈椭圆形的地表塌陷。

三是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地表的塌陷。人类对于陨石的坠落不仅早已有所认识,而且拥有相当的物证—— 陨石及陨石坑。关于巨陨石对地球的撞击,一些科学家或者天文雪家和爱好者对其有大量的研究及推测。然而,对于小行星的入侵事件,仍然是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与研究阶段,而且还不能把这类小行星的体积估计得或者是想象得太大(直径上百公里)。然而,自从地球诞生以来,既然众多的陨石曾经频繁不断地坠落于地球,那么,巨陨石、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也自然是可能的。只是每当这种可能事件发生之际,整个地球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恐龙时代和恐龙的最终灭绝历史。直到今天,地球上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塔里木盆地这类巨大的拗陷坑。所以,人类应该没有理由来否定巨陨石或小行星曾经对地球有过的“入侵、破坏、改造”之历史可能性。

由于塔里木盆地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质拗陷,是刚性的地质拗陷盆地,其周围却正好是高原环抱。根据“能量巨变、形状巨变”之规律,所以,产生塔里木盆地的能量之源只能是来自巨陨石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并撞击所致。

折叠编辑本段整体撞击

1、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大约为一千公里,进入地球空间的轨迹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由于在坠入地表之前,碎裂为几大块之后,分别坠入几个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撞击盆地(坑),及其盆地周边起伏跌宕并向外褶皱延续的山脉。

从全球同期形成的十大盆地,均类似于塔里木盆地是撞击成坑的六大共同要因分析,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盆地都是同时性地由于这颗小行星的侵入、爆炸、坠落、撞击所致(另见笔者专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一书之详细论证)。这些盆地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湖南准盆地、江西准盆地、贝加尔湖、红海、里海。

2、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降落于地表上后,进而沉积为岩漠(石漠)、砾漠(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从亚洲大沙漠、非洲大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在大陆漂移前的一体化分布中,更能体现该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部分,广泛降落于地表上的宏观踪迹。

3、巨大的撞击力量与地表和地幔的巨大反冲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国西部高原的形成,并伴随整体板块在较短时期的剧烈抬升和在较长时期的缓慢抬升。

4、从天突然而至的十大盆地及亚非一体化沙漠的巨大的撞击力量,使得大陆分裂并漂移,进而导致大洋开启。同时在漂移的板块前沿,因地表皱隆起而形成带形山脉,并伴随大规模火山爆发。

5、撞击掀起的粉尘和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的遮天闭日效应,最终导致全球性冰川,也即核冬天的降临。

6、巨大的撞击力量形成的全球性剧烈地震,小行星在大气层中的大量熔蚀物质以及强烈撞击掀起的粉尘、大面积火山爆发所致的粉尘,这种粉尘共同在地表上广大范围内的降落与覆盖,最终导致了恐龙及同期动植物的大灭绝。

从大多数恐龙聚集一处的掩埋状况分析,实际上已经充分证明了是小行星入侵的必然结果。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个体强壮,群体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如果所遭遇的灭绝性的灾难是一个缓慢过程的话,那么,聚集态同时性掩埋一处的可能性则很小。从而绝对不是当今已经发掘并证明了的聚集一处掩埋的实际状况,因为恐龙善奔跑;如果灭绝性的灾难,是极其迅速的,并且是在非常广大的范围内突然发生(特别是从天而降),必然使得动物们不但逃不胜逃、躲不胜躲,而且还会因大面积灾难的突然降临,必将立即造成动物们心理上的极其紧张和恐惧,进而使得同类动物们反而聚集一体。当小行星突然入侵并伴随惊天动地和火焰滚滚(无论是发生于昼间还是夜间)之际,因此必然引起动物群的极度恐慌,甚至导致绝望的复杂心理,从而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加之,小行星的坠落是突然的,撞击后全球性的灾难性扩散后果却是连锁的、延续的。随之而来,导致恐龙的灭绝和聚集性掩埋,以及同期的生物大灭绝,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7、由于大量熔蚀物质和粉尘对原来地表上厚实的生物圈的大面积覆盖作用,最终导致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成和蕴藏。

8、富含盐碱物质的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其中一部分飘落于海洋之中,进而使海洋变咸。因为,全球海洋的总面积是3.6亿平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13.38亿立方公里。海洋的平均含盐度为3.5%,主要为氯化钠,具弱碱性 。因此,海洋中所含盐份的总重量大约是468.3亿吨(是柴达木盆地600亿吨已探明食盐总储量的78%),远远小于小行星的熔蚀物质及碎片主体(中国西部四大盆地及世界十大沙漠、戈壁、黄土高原)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因而,正好与散落于海洋之中的,来自小行星的熔蚀物质所包含的盐份基本吻合。

9、直径大约一千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入侵,在导致地球天翻地覆的同时,必然对地球的运行轨迹和运行姿态产生影响。同时,小行星本身是拥有磁场的。因此,撞击与外来磁场的突然加入,进而导致了恐龙灭绝时代地球磁场的巨大变动(或许是导致了所谓的地球磁极的反向效应)。

同时,巨大的撞击必然伴随巨大的爆炸和爆炸性掩埋后果。另外,巨大的撞击在导致地表天翻地覆、板块四分五裂之际,必然对地质地貌形成强大的应力集中,以及板块的长久漂移和地质地貌的连续性变化。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的,以恐龙灭绝和塔里木等巨大盆地及周围环形山的同时产生为代表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1、大陆漂移,2、一体化沙漠,3、十大盆地,4、中国的西部高原,5、含盐的海洋,6、恐龙的灭绝,7、煤炭、8、石油、天然气,9、大面积火山,10、全球性冰川。)均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是同一个原因所致的不同结果。也即是一颗直径约千公里的小行星入侵地球,并爆炸性碎裂后分散撞击地表的宏观结果。中生代末期的地球上的十大巨变,也即白垩纪事件,就是这颗小行星入侵后的宏观物证。

总而言之,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如桃李砸西瓜、或者是豌豆击鸡蛋。撞击者是自身碎裂并深陷淹没;被撞击者则是皮开肉溅、体无完肤,篷头堪面、遍体磷伤、千孔百疮、血泪滚滚。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强大并巍然的地球,其肌体的健康终又慢慢地愈合与康复,并建立起新的平衡体系、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地球诞生已46亿年,海侵海退、陆升陆降、沧海桑田、红尘滚滚,大洲大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沙漠戈壁、潮起潮落。尽管全球地质地貌既复杂又零乱、既运动又静止,但其实又很简单、很有序。只因,一石激起千重浪,天翻地覆凯尔慷;几家欢乐几家愁,生命又开新篇章。这就是地球的发展片段,这就是地球的成长简历。

塔里木陆块的漂移,只是全球大陆漂移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塔里木有此漫漫数亿年,遥遥数万千米的漂移、漫游世界的地质历史,所以其经历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条件是异常丰富多彩的。

折叠编辑本段原来不是干燥的

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塔里木盆地中并无沙漠,而是河湖众多,植物繁盛,气候湿润的绿洲。在地质时期,形成沙漠化过程的地质背景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使得青藏地块大幅度隆起,由此大范围地改变了青藏高原本身的气候特点和塔里木盆地的大气环流格局。一方面阻挡了印度洋湿润气流的北上,另一方面迫使干冷的空气在西伯利亚大陆上聚集加强,并与太平洋上暖湿气流进行水热交换,从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大气环流系统的逐步演变过程中,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渐趋干燥,河湖干涸,植被变稀,风沙渐多。大约在1万年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已基本上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沙漠原因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沙漠化的进退过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参与到影响现代沙漠化的演变过程中来,并在沙漠化的发展和逆转中起加速、加剧作用。

在变干的气候条件下,加上人为因素的作用,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沙漠的发生与发展呈上升趋势。一些绿洲缩小,即绿洲向沙漠化方向退化,如塔里木河的干支流中下游地区,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40平方千米减小到1995年的73.33平方千米,沙漠化面积1996年比1959年增加了1.23平方千米,长达180千米的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气温变化不明显,而降水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河源流域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沙尘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塔里木河下游流域降水也有增加的趋势,这对于植被生长是有利的,有利于减缓这些地区沙漠化的进程。然而,事实情况却是沙漠化面积不断在扩大,这表明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有关。

沙漠化问题是塔里木盆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长期制约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不断增多,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诱发了沙化的潜在因素,使沙化耕地大量出现。

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重心向西部转移,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的规模和频度都将比20世纪有所扩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大大加强。如果不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和科学的防治方法,沙漠化面积将会继续扩展,程度将会加重,塔里木盆地的前途也将不容乐观。

民族融合

8~11世纪,因大批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回鹘的西迁,进而与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使新疆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术界,人们一般将这一民族融合的过程称之为回鹘化和伊斯兰化。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原住居民的回鹘化和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问题,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仍觉有未尽之意。故本人认为,对此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伊斯兰化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总之,经过6、7个世纪的融合发展,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在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诸方面都逐渐统一,塔里木盆地周围居民的回鹘化才最终完成,于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近代维吾尔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

折叠编辑本段准噶尔盆地简介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万准葛尔盆地平方公里。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下部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部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皱基底。

地形

中国第二大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西部诸山间。呈不等边三角形。东西长112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90米),东高西低。盆地西部有高达2000米的山岭,多缺口,西北风吹入盆地,冬季气候寒冷,雨雪丰富。盆地中部为广阔草原和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部分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缘为蜂窝状沙丘。

折叠编辑本段地质地貌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上沉积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中央地层平缓,具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称天山北缘前陆盆地),盆地西北部为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盆地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盆地演化可划分为前陆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水文河流

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补给,水量变化稳定,农业用水保证率高。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玛纳斯、乌伦古等内陆河多流注盆地,潴为湖泊(如玛纳斯湖、乌伦古湖等)。

农业

盆地边缘为山麓绿洲,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温暖期约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产棉花、小麦。盆地中部为广阔草原和沙漠(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部分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盖,主要为南北走向的垄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缘为蜂窝状沙丘。准葛尔盆地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盆地南缘冲积扇平原广阔,是新垦农业区。

折叠编辑本段资源

牧场广阔,牛羊成群。准噶尔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和各种金属矿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玛依是中国较大的油田,位于盆地西部。北部的阿尔泰山区盛产黄金准噶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盆地。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折叠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等山脉。盆地底部海拔在2700—3000米左柴达木盆地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盆地内部蕴藏盐、硼、钾、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食盐达600多亿吨。甚至连格尔木机场起降飞机的跑道,都建在这。盆地铅、锌、铬、锰等金属及煤炭、石油、石棉等资源丰富。东部和东南部河湖冲积平原,宜农地面积大,农业高产,畜牧业发达。有聚宝盆之称。

折叠盐湖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区内盐湖的形成与演化不仅反映了区内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且也记录了全球气柴达木盆地2候和环境的变化特征。对柴达木盆地盐湖的研究对探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作者30年来有关柴达木盆地盐湖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分三章,分别介绍了盐湖沉积物的年代学研究、柴达木盆地湖泊演化与成盐期、近400万年以来柴达木盆地的古气候波动与成盐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在巫山、大巴山等山脉的包围之中,地形封闭。盆地底部海拔400—800米,盆地西北部为成都平原。盆地内的岩石、土壤呈紫色,有“紫色盆地”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