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点赞心理”毁掉我们的生活

 沐沐的理想空间 2015-10-21

不要让“点赞心理”毁了我们的生活

/沐沐


2007年,前Google程序员布雷特·泰勒建立了一个名叫Friendfeed的网站,其中有一项创新功能:用户可以按下一个按钮,方便快捷地对某项内容表达赞美之情。

时至今日,点赞已经成为社交网络应用的标配功能。在微博上,在微信朋友圈中,为推送内容随手点赞已经成为刷微信刷微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点赞的好处是,方便快捷的表达了自己对所赞内容的兴趣和对所赞人的关注。但是也仅限于此,只是表达了一种积极的回馈。

有人PO照片,为美丽点赞;有人晒结婚证,为祝福点赞;有人讲了笑话,为快乐点赞;有人发了人生感悟,为认同点赞……赞的功能实在是太强大,它几乎可以表达任何积极的含义。甚至,看到有人遭遇了糗事,有人下雨没带伞,有人被领导骂了,有人跟女朋友吵架了,点赞党也会随手点一个赞,表示关注。

这种回馈和关注,所表达的信息如此之少,少到抽象到一个“点赞数”。

点赞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特点是,互动的开始也意味着结束。点赞是一种不需要对方直接反馈的互动行为,不像评论一样需要对方回复,不用担心自己表达的观点会引起误解,更不用动脑子组织语言,只是稍微动一下手指头。

于是,在社交网络上点赞变成了一种习惯。

“点赞心理”经过数年的积累,已经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点赞心理”正在侵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至“点赞”而疏于评论。对于家人朋友的事情,只是用简单的“挺好的”“不错哟”“真棒”“真漂亮”……甚至是,“呵呵”。

开始有这么一类人出现,无论跟他们说什么,得到的反馈永远是“赞”,没有观点,只是用两三个字来“点赞”。“点赞心理”在现实中反应出来,更意味着这一次交流互动的结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朋友、家人之间,我们并不需要“点赞心理”。试想:

  • 你兴致勃勃的讲今天在会议上的神气表现,对方的回应只是不错呦。”然后就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话了。若他提的话题你也只是用“呵呵”回应,很快两个人就会陷入冷场状态。

  • 几个女孩喝下午茶,一姑娘给大家说起来刚回来的一次旅行,满怀期待的等着大家的回馈,几个人都是“点赞心理”,回应一句“呵呵”类似的话。聊天不再像以前那样欢声笑语。

  • 一起逛街,试一个背包,是一件衣服,问同伴的看法,若同伴都只是一句“还好。”这样的“赞”,用在熟人之间就意味着交流互动的结束。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还会想跟她一起出去逛街吗?

点赞对于陌生人,是一种积极的反馈,但是把“点赞心理”用到好朋友之间,甚至是现实生活中,反而是一种消极的反馈,意味着对这一次互动的粗暴结束。

不要让“点赞心理”毁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要点赞,不要只是一个赞。给你在乎的人更多的反馈吧,只用“赞”表达的“点赞之交” 会让陌生人继续陌生,让熟悉的人趋于陌生。

如果要点赞,请用心来“赞”。用更多的语言和行动表达你的在乎,表达你的关心,而不是一句“呵呵”或者“不错”。

请给我赞,更要给我爱。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