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中故宫国宝大迁移的三条路线

 数字人生6688 2015-10-21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5年9月28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题:《抗战时期故宫国宝大迁移》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占山海关,北平形势愈加危急。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博物院的珍品迁移,并派军队保护。1933年2月6日至5月22日,故宫1.3万多箱书画、青铜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古籍善本图书分5批起运,南迁至上海。

这批文物在上海保存期间,还挑选了80箱精华,前往英国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轰动一时。1936年,故宫博物院在南京朝天宫兴建南京分院保存库,将文物转迁南京。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继而上海“八一三”战火又起,国宝再次处于危急之中。自1937年8月起,存放南京的文物、档案紧急向后方转移。

此次迁移,辗转行程一万余里,分南、中、北三路完成。南路:1937年8月,主要包括参加伦敦艺术展的80箱文物精品,从南京运往湖南,保存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后转迁贵阳。1939年因贵阳频遭日军轰炸,文物被迁往安顺华严洞。1944年日军从广西逼近贵州,南路文物于年底运抵四川巴县飞仙岩存放。

中路:1937年11月,西迁的第二批文物、档案9369箱,从南京溯长江而上。先用轮船运至汉口,后转运宜昌,于1938年5月运到重庆向家坡。因重庆雾多,加之空袭频繁,中路文物于1939年9月运至四川乐山安谷乡的三氏祠、宋氏祠、古佛寺存放。

北路:1937年12月,第三批存于南京的文物、档案,由南京经津浦、陇海路运至陕西宝鸡。文物珍宝途经郑州火车站时遭遇日机轰炸,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将文物专列开进车站一个临时废旧货场,才得以幸免。次年因潼关面临日军威胁,将文物运至汉中的文庙和褒城的祠堂。不久日军轰炸汉中,文物先转移到成都大慈寺,1939年最终疏散于峨眉县大佛寺、武庙。

这些国宝历经辗转迁移,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开始组织东归,于1947年12月全部运回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