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老人险上线3天近3万人投保 道德能靠金钱摆平?

 智能人做超人 2015-10-21

扶老人险上线3天近3万人投保 道德能靠金钱摆平?


  • 2015年10月20日
  • 来源:北京本地宝综合整理报道

【导语】:花三块钱,买一个“扶老人险”,今后做好人好事就不必再担心“碰瓷”了。这几天,保险公司的创新产品“扶老人险”在全国引发热议。虽然这其中充斥着浓浓的商业气息,但不少社会学专家却眼前一亮,认为通过商业化的规范流程操作,或许是“道德治理”的另一种途径。

  上周五,支付宝上线了一款名为“扶老人险”的险种,保期一年。根据购买页面所展示的信息,该保险由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是保障因老人等摔伤撞伤等意外,被保险人提供帮助后反而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诉诸法律所产生的法律诉讼费用。投保后,如果不幸发生“好心扶起受伤老人反而被讹”的意外状况,最高可获2万元法律诉讼费用赔偿。

  >>上线三天近3万人投保

  支付宝官微当日转发就超过4000条。据支付宝方面透露,扶老人险上线仅三天,就有2.6万人参与投保,其中,1569位上海用户购买了保险,“80后”“90后”是绝对主力。

  从南京彭宇案开始,关于“老人扶不起”的话题就在全国范围内讨论,扶起来的被讹诈,没扶导致老人死亡的案例频见报端。

  大部分民众在诉诸法律的过程中,难免担心会遇到困难,或者产生高额诉讼费。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方面表示,和华安财险合作设计和推出这一险种,就是考虑到这个险种的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希望能够弘扬社会中的正能量,守护大家心中的善意。

  >>“道德治理”能否多元化尝试

  从事金融行业的上海白领孙雨昨天购买了这份保险,他告诉记者,曾经在地铁站扶过跌倒老人,“当时心里第一个念头就是会不会碰瓷?有个保险托底,心理安定些。”他认为,尽管是通过有营销色彩的商业化运作来“反推”社会公德的实现,但从效果来看,这或许可以提高人们大胆扶老人的几率。

  事实上,这样的商业化运作提出了一个大命题——“道德治理”可否进行多元化制度尝试?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沈士光认为,在此之前,类似的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靠媒体曝光、社会呼吁,但在解决策略上,却难有进展,如果能通过社会力量来参与解决,通过规范化的流程操作,会比政府管理来得更有效果。

  >>扶起人,也要扶起人心

  不过,对于“扶老人险”,反对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反对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声音认为,保险公司设立3元的“扶老人险”,加重了单一的价值判断,毕竟“扶老人被碰瓷”只是极个别现象,片面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无益于塑造社会道德无益。第二种声音认为,这只是个营销噱头,如果只能用钱来解决社会公德问题,太过悲哀,而且即使“扶了人”,也“扶不住人心”。

  对此,沈士光认为,用商业机制解决道德问题,固然是一个新的思路,但必须注意“度”,它应该作为社会保障机制,成为解决社会道德问题过程中的一环,而社会舆论、政府机构也应承担起“扶人心”的责任,双管齐下解决问题。

  >>法制晚报:扶老人险本就与社会诚信无关

  “扶老人险”是一种典型的借助社会现象推出的商业保险,虽有热炒色彩,但也算是应时而出。短短几天,有2.6万余人投保,也看得出它有着很大的社会需求。

  这个需求建立在社会诚信不足的基础之上。扶老人被讹之事屡屡发生,又难得到应有的法律支持,让大家缺乏做好事的安全保障。

  据《人民日报》统计,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件中,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其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诬陷扶人者84例。在这84起被扶者“恩将仇报”的案例中,仅有1例受到了扣留的处罚,因违法人员已满70周岁,依法决定不予执行,同时对其子给予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一边是149起争议案件中半数以上被查明为被扶者诬赖好人,另一边是“扶老人险”短短几天卖出2.6万份。人们用行动为“面对摔倒老人扶不扶”这个难题给出了答案——如果因为可能被讹就选择不扶,那就不会买保险了。“扶老人险”只属于商业范畴,它本就不该被视作社会诚信的“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