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要关掉的不是你的朋友圈

 季雪的图书馆 2015-10-21

文/卢璐



最近有关“告别,放下,停用”朋友圈的文章很流行,没几天我已经读到好几篇,点赞数一片。



讽刺的是,这些文章,我又都偏偏是在朋友圈或着订阅号上读到的。

用不用朋友圈,这是私事。写一篇心得也无可厚非。可是还授权给各个订阅号去推,让大家在朋友圈里面转,自己还去看看点击率,点赞数什么的,这算是什么?是天下都傻,就我聪明的节奏吗?

我想我的朋友圈应该和大家的都一样。无论几点打开,永远挂着大大的太阳。因为大家都在晒,晒美食,晒娃,晒酒店,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更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转载文章,天文地理,鸡汤奶酪,惊人内幕……

对不起,微商代购一天发几遍的,已经基本被我都屏蔽了。
我就每天在我的时间碎片里面,看着我千奇百怪的朋友圈。
说起碎片阅读。今天的我,应该是碎片阅读的典型代表。写字的全职妈妈,生活细琐,上一场和一下场中间,总是有好多时间碎片。

其实说实话,不仅仅是阅读,我基本上做什么都是碎片式。包括写字。如果有一天,你读我的文章,读到某个地方,上下文有非常大的断顿,那就是写在两个不同的时间。

我自以为是个挺爱阅读的人。年轻的时候,天文地理,文艺哲学,大部头的书总还是读过几车的。可是我都已经记不太清楚上次读完一本纸质的书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每天朋友圈里都有很多的文章,有很多,我根本就不会点开,也有些点开后,扫了前三段,就关掉了。但是每天,我也都可以翻到一两篇我可以读的完,而且让我受到启发产生共鸣的文章。

我是在朋友圈的文章里面,学会了给妞儿们编花式小辫儿;包菠菜蝴蝶饺子;知道了上海外滩上那些高楼的来历;西蒙波娃一生的曲折爱情经历……

我知道,

夜深人静,熏香沐浴,灯下读史,是一场享受至极的饕餮盛宴。

捏着手机,等着红灯,一目三行,是一顿补充热量的简单快餐。

可是实话实说,有吃的总没比没有的强,有的读总比坐着发呆更丰富。

有时候在简书或者豆瓣上看看文艺青年们列出的书单,原来读书也变成一种晒,看谁的书单更小众,更小资,更高冷,更有范儿。

很多很多年前,大学时代,有一次我去心理学老师的家还书。

我去的时候,老师不在,她丈夫接待了我。老师的丈夫给我讲了一句让我终身受益的话。

大意是,年轻的时候,多读书是非常好的。可是读书是有层次的。要能读的进去,要能读的出来。什么时候你读着手上的某本书,你自己可以对着自己说,这是什么混乱观点,我不同意,才算是成熟。

这个观点,对于应试教育,刚上大学,如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我来说,真的是惊世骇俗。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质疑任何印成铅字的东西,白纸黑字,铁板钉钉,真理无疑。



人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一路走过来,你会忘记很多东西。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刻骨铭心,记得分外清楚。



当然对于那些生命刚开始,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有大把时间的年轻人,我还是非常鼓励去啃书的。因为只有多读才有累积,有了累积,才能形成系统,建立自己的体系。

一路读过来之后,你就会明白,重要的不是读了多少本书,重要的也不是你读了哪些本书,重要的是读了这本书之后,让你想到什么,明白什么,感悟了什么。没有心得的读,不仅仅是浪费时间,更是亵渎作者的努力,还不如玩玩电子游戏,至少你还有愉悦感。

早上我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有朋友去旧金山参加女性马拉松赛跑实况;有朋友辞职建公司做出了成绩;有刚出生眼睛还没有睁开的萌化了的狗狗;也有拉萨的天空飘着的雪白的云彩。

正看着,收到提示文章第一次被“人民日报”转载,于是我也晒了一条得意洋洋的朋友圈。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朋友晒出来的东西感动过。真心的点个赞或者留个言。也许是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我默默无语的看看他的朋友圈,虽然我又默默的飘开,仿佛也还没有离得那么远。

我相信,每个人也都有被朋友晒出来的东西刺痛过的。记得去年夏天,卢中瀚不停出差,我一个人带着两个放暑假的孩子,困在上海团团转。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晚上,一口气屏蔽了十几个特勤快的暑期旅行家。要知道,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做公众号,微信联系人只有几十个。

朋友圈用照片和文字把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实物化了,不但让我们看得到,还自备显微镜功能,把小蚂蚁放大成了大白象。

事实上,晒娃,晒包,晒车,晒房子,晒老公,可不是因为有了朋友圈才开始的。

一群女人一起吃饭,总有一个带了新买的名牌包,另一个带了名牌表,第三个翘着手指头上钻戒,最边上那个,捂着肚子羞答答地说,“大姨妈过了两周了呢。”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只要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攀比。这是人性,无法回避。

虽说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究竟是参与其中还是坐上观摩,选择权是自己在把握。

所以别人晒和你看,你看完之后,再生气,其实中间,没有必然关系。

同理反之,你晒和别人看,看完别人是否点赞回复,也是没有必然关系。

微信在中文版里面选择“朋友圈”这个词有点误导性。大家觉得既然是朋友圈,那加进来都应该是多多少少的朋友。

记得原来有手机之前,每个人都有一个厚厚旧旧的通讯簿。翻开找人的时候,你会说他我朋友,她我好朋友的朋友,那个是修空调的。没有人举着自己的通讯簿说,这里面全是我朋友。

其实微信法语版里面的“朋友圈”翻译成“moments”,一刻的意思。发朋友圈翻译成“partager un moment”,分享这刻时光。

我觉着这个更贴切一点,分享这一刻的时光,谁想看谁来看,来去自由。

现在有了更先进的功能,可以选择和谁分享我的时光,也可以选择不允许谁看到我的时光。

用群发消息来确认,自己被谁删掉之后,再去删掉那个删掉了自己的人,怎么看怎么小气,怎么看怎么不自信。

朋友圈是自己的地盘,我们自己说一不二。想删掉谁就删掉谁,想屏蔽谁就屏蔽谁,何必在乎究竟谁删掉了我,谁屏蔽了我,谁把我加了黑名单?


现在很多人羡慕从前。

文艺的感叹大抵这样:“从前时光总是很慢,一个问候要等很多天,一段爱情要爱很多年。”



现在很多人羡慕远方,

也可以很文艺的说:“远方的天总是蓝的,远方的人总是友善,远方的日子总是美好,那里才是我的家园。”



看的时候,请不要笑,卢璐也曾经是文艺青年。

怀念从前,只是一种情怀。在喷气飞机的时代,坐一次牛车,算是体验生活,有谁能真的坐一辈子牛车?

憧憬远方,只是一种空想。就算你真的有一天可以走到所谓的远方,远方也就变成了眼前的苟且。

其实苟且才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说这话高晓松本人,也在他自己眼前的苟且中,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当下的苟且,去追寻梦想的远方。

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当下的苟且,变成梦想的远方。

朋友圈可以关掉,微信可以卸载,手机可以停机,只要你还是那个你,只要你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就总能找到不如意。

就算你关掉了朋友圈,唠叨的老妈,讨厌的领导,炫耀的闺蜜,晒娃的同事,没良心的同学……都还是活生生的活在那里。

其实要关掉不是你的朋友圈,而是你无力掌握自己生活的不满。

其实你的朋友圈不是需要被关掉,而是需要有效管理。

说到底,朋友圈不过是一个被开发出来的应用工具?

就像是把菜刀,是庖丁解牛,还是砍掉了手指头,关刀什么事?

要问,还是要问那个握着刀的自己。


*作者:卢璐,简书原创作者,坦然生活,默然体验,欣然恋念,偶然发言,个人公众号:卢璐说(ID:lulu-_blog)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回复“39”,可查看另一篇精彩文章《你到底有多惨 : 90年前后出生的人,都混成什么样子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