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绪论内容

 liliuzeng 2015-10-21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314首。“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 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