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医案讲习录10——腹泻(寒湿停滞)

 并不hy 2015-10-22

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事。人居于天地之中,则无时无刻不受脾胃饮食以及肝胆情绪的影响。所以,肝胆脾胃这个中焦位置,与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二十八、腹泻(寒湿停滞)

基本情况:徐某,男,25岁,江苏常熟人

主诉:腹痛泻泄反复发作7年余

病史:患者自小体质差,容易感冒发烧,经常使用抗生素。在16岁的时候经中医治疗,身体变得壮实。自小到大爱吃冰冻饮食及面食。2006年患者开始出现发作性腹痛泻泄症状,心情紧张,吃冷的食物,或者吃肉较多后发作,发作时左下腹部疼痛,伴肠鸣,必须马上去厕所,拉出大便稀薄带黏液,拉完后腹痛即止。起初约2个月左右会发作一次,患者未予重视,后病情发展,加重为每周发作2次,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予中药(不祥)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遂于20131116日来任之堂就诊。

现症:腹痛泻泄时作,无胃胀胃痛,口干,痰多,晨起刷牙会干呕,胃纳可,小便调,睡眠可,睡觉打鼾。

舌象:舌体胖大,舌苔薄黄,舌边有齿印,舌根部苔白厚。

脉象:左寸偏沉细,左关脉郁滑。右寸关脉上越,右寸脉滑,右关尺浮取紧滞,按之濡。

处方:火麻仁20猪甲10艾叶5苦参5

红藤20鸡矢藤30鬼针草20桑叶20

白芍30竹茹30枳实10柴胡10

黄芩15丹参30石菖蒲10皂角刺6

巴戟天153


分析:此案病机当为寒湿邪气停滞小肠,肝气犯胃,肺胃不降。

左寸脉偏沉弱,结合右关尺浮取紧滞,按之濡,提示小肠有寒湿积聚;左关郁滑,提示肝郁化火;右寸关脉上越提示肺胃之气不降,久之则上焦津液凝为痰浊;右寸脉滑提示肺经痰火。《黄帝内经》有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患者伤于饮食,导致左下腹部反复疼痛,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该处肠道存在慢性炎症不能消除导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则是寒湿邪气留滞该处引起。肝主疏泄,既主舒畅气机,亦主疏泄二便。左侧下腹部为肝气所过之处,但由于该处寒湿邪气停滞,导致肝气为其所阻而郁结,木郁则克土,肝气郁冲,故见腹部痛;肝郁不升发则行其疏泄之职,故而腹痛发作时则必泻泄;肝郁化火,灼腐该处肠膜,故见泻下物带黏液;大便泻下后,该处积聚减轻,肝气得以舒畅,故泄后痛即止;吃冷则肠受寒而收引,过食肉则肠滞加重,紧张则肝气更郁,故而都会引发症状;肺胃不降,痰气阻于上焦故见晨起刷牙呕吐、痰多、睡觉打鼾。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患者是小肠不通,寒湿阻滞,那为什么患者不表现为大便秘结反而见泻泄呢?


因为这种寒湿邪气阻滞肠道,并不是把肠道堵得严严实实的,而是象一层滑腻的污垢一样,黏在肠道四周围上,导致肠道无法吸收和运化,因此反而会出现大便泻泄而不是秘结。所以,本案治疗宜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祛除留滞在肠道壁上的寒湿邪气即可。

心与小肠相表里,方中丹参、石菖蒲通心脉,开心窍,配合肠六味(火麻仁、猪甲、艾叶、苦参、红藤、鸡矢藤)通小肠之气,清肠道积聚;又加鬼针草俗称盲肠草,功能散瘀消肿,止泻,长于清除肠道陈年久垢,能治疗各种肠炎。它同时还能通利小便而能化湿,许多民间中医都用它来治疗泌尿系感染;加皂角刺破积排腐,加枳实推荡胃肠,以上合用以铲除隐匿在肠道内的旧邪;柴胡、黄芩清肝火;白芍缓急止痛,桑叶清肺;竹茹降肺胃之气;巴戟天温补脾肾。

3天后患者复诊,诉服药后腹痛腹泻未再发作,大便成形,口干好转,痰较前减少,晨起刷牙呕吐症状亦减轻。予原方5剂巩固疗效。2013123日电话随访,诉未再有腹痛腹泻。


评注:本案的关键是判断出患者泻泄主因是寒湿邪气停滞肠道引起的,从而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若不然,留邪不除,再怎么健脾化湿都是没用的。

怎样才能知道是否应该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来治疗泻泄呢?

一方面,从症状来说,如果患者每次泻泄后腹痛症状就会消除,人就会觉得舒服的话,那就说明泻泄是一种排泻邪气的行为。另一方面,患者左寸脉沉细,提示了小肠不通,舌根部苔白厚,提示了下焦肠道有寒湿邪气停留。综合这几个因素,判断基本上就错不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