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巫溪见闻录

 陆安桥1871 2015-10-22


打 差


    解放前,巫溪县没有公路,交通十分闭塞。县境内除大宁河可通小木船至巫山外,其余全是羊肠小道,运输物资全靠人力肩挑背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巫溪县是国民党的第一道防线。湖北宜昌、老河口一带国民党部队的军用物资,枪支弹药等,从巫山用小木船运到宁厂镇观音阁,再由观音阁转运至猫儿滩,又由猫儿滩运至檀木坪,然后由檀木坪人力背挑至老河口。 
    那时候,广大劳动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大宁河上的船工,比其他劳动人民还要多一件苦事,就是“打差”。打差,就是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强迫船工运输军用物资和部队,不给报酬或很少给一点报酬。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9年12月解放时为止的十多年时间里,船工打差几乎天天都有,尤其是临近解放时更为突出,有时连过年都过不好。有时是顺程打差,如从观音阁至猫儿滩,柴码头至檀木坪,上水拉空船装几个人或几箱子弹、几袋军米,下水装煤炭或带几个人。观音阁至猫儿滩五公里,正常天气一天往返两趟。柴码头至檀木坪十三公里,一天往返一趟。如从猫儿滩或从溪口至巫山二百七十华里,下水运人员,上水运枪支弹药、军米。天气好,不涨大水,往返一次七八天时间,最少也要五六天时间。如遇下雨或涨大水,往返一次要半月左右,甚至更长。 
    船工最伤心的是第一次差没完,又接着第二次差、第三次差。如从巫山运军米等物资到大昌或长溪河,或巫溪县城,眼看要到家了,又被强行封船到大昌或到巫山。为了躲避打差,船工们听到有封船打差的消息,就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在河道背弯处,将船装些石头或把船底戳个洞沉到水里,或把船具(梢、桡、篙竿、纤绳、戽斗)收藏起来,躲避打差。

猴 群


    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沿,界接陕鄂和神农架林区,山大林密,山高坡陡。大宁河及湾滩河、分水河、巴岩子河的沿河两岸,悬岩相对,河谷狭窄,大峡谷套小峡谷,一峡谷连一峡谷。全县有九大峡谷:一、东溪河峡谷;二、西溪河峡谷;三、黑水河峡谷;四、后溪河峡谷;五、五溪口峡谷;六、巴岩子河峡谷;七、湾滩河峡谷;八、分水河峡谷;九、大宁河峡谷。 
    巫溪县的海拔高差大,与神农架林区接壤的阴条岭,海拔2797米,最低处花台乡祝家河海拔只139米。海拔高差大,适宜各种野兽生存繁衍,因此,巫溪县的野兽多。据统计,有以下30余种:獐、麂、兔、猴、野猪、山羊、獭、豹、豺、野猫、黄鼠狼、熊、狐、狸、毫猪、麝、鹿、狗獾、土猪、刺猪、狼、九节狸、竹溜子、白眉子、松鼠、黄彪、烂草黄、民鬃羊、老虎等。其中猴的数量最大,分布也最广,但品种单一,全是黄猴。光绪《大宁县志》载:“猴,生山峡中,数十为群,穴在悬岩绝壁上,人不易至。” 
    巫溪县10大峡谷中,有5大峡谷有猴群,总计有猴群9个,1000多只。一是巴岩子河峡谷,有猴群3个,共有猴子300多只。其中,双阳的回龙、中梁到白果一群,有100多只;兰英的青龙、双花石一群,有100多只;西安的老庄子到巫山灯盏窝一群,有100多只。二是东溪河峡谷荆竹峡,有猴群1个,100多只。三是湾滩河峡谷有猴群2个,其中牛角洞到马坪一带有猴群1个,100多只;内团城和外团城有猴群1个,100多只。四是后溪河峡谷陈家梁子峡有猴群1个,200多只。五是大宁河峡谷有猴群2个,其中庙峡西岸龙头山有猴群1个,100多只;县城南门湾有猴群1个,约10余只。 
    后溪河峡谷陈家梁子峡的地势,与其他几个峡谷不同。该峡谷沿河两岸为密林绝壁,猴群活动其间,与两岸农民世代相处。农民们经常看到猴群活动。下面是该峡谷猴群的几个趣事: 
    一、“望山猴”。猴群多为集体活动,很少单独行动。它们有组织,有纪律,像部队行军打仗一样,有领队、总指挥和侦察员。一到目的地,就有猴子站岗放哨,民间叫“望山猴”。望山猴忠于职守,它站在最高的岩石或树枝上,东张西望,发现“敌情”,便“吱吱”大叫,猴群听到叫声后便都开始逃跑。对那些跑不动的老猴和小猴,就有壮猴接应。有的把小猴背在背上,有的像接力赛一样,把小猴一个接一个往前面甩。待到了安全地方,猴群便停下来休息。这时,母猴寻找猴儿,猴儿寻找母猴。母子见面后,母猴像人一样把猴儿搂在怀里抚摸安慰。 
    二、“猴子掰包谷”。民间有句歇后语:“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猴子掰包谷的姿势和人一样,不同的是猴子没有人高,只能把包谷秆扳倒下来后掰包谷坨。人掰包谷背有背篼,掰的包谷坨往背篼里放,猴子掰的包谷坨就夹在左边胳肢窝里。当再夹包谷坨时,先前那个包谷坨就丢了。所以,猴子掰包谷,再多也只有一个。 
    三、猴子搭猴桥。陈家梁子峡,沿河两岸为密林绝壁,横断小峡谷,有的宽三五米,有的宽十来米,两岸树枝有的相交,有的未相交,猴群过此,就从两岸树枝相交处攀纵过去。1951年冬,土地改革时,有一天,原万古乡几个民兵打猎路过此处,距横断峡谷约四五十米远处,见有猴群,就放了一枪,猴群听到枪声,吓得叽哇鬼叫。为了逃命,就从树枝上飞纵,由于逃跑慌张,没走到原路,到峡谷边,见两岸树枝相距较宽,纵不过去,这时一只大猴“吱吱”的叫了几声后,倒挂在一枝向谷心伸展的树枝上,很快就有七八只猴子倒挂上去了。它们像马戏团高空飞人一样,向谷对岸“甩浪子”,没甩几下,最下面一只猴子抓住谷对岸树枝后,就成了一道奇特的“猴桥”。猴群们鱼贯而过,约二百多只猴子,只几分钟时间就过完了。 
    四、掀石头打人。猴子住在峡谷岸边岩洞中,农民们发现猴群危害庄稼时,就往岩下掀石头吓打猴子。猴子的摹仿力强,如人在山下,猴子在山上,就学人一样,掀石头打人。见人吓得吼叫乱跑,它们“吱吱”声叫,好像很高兴一样。 
    五、学扮茅人。边远农户为了吓唬野兽,用茅草和烂蓑衣等扎成“茅人”,插在地里显眼处。猴子开始见了“茅人”以为是真人,就吓跑了。时间久了它们就不怕了,有的猴子还把“茅人”推倒后,把“茅人”的蓑衣披在身上扮成“茅人”站在地里。 
    六、猴子摸鱼。1952年夏天,原万古乡的民兵从陈家梁子峡上游放木筏下来,在一个横断的峡谷口上,见一群猴子在河里洗澡。有的洗后蹲在岩石上晒太阳,有的潜入水下在石缝中摸鱼,摸到鱼后就在岸上吃鱼。几个民兵见此奇景,就在筏上用篙杆拍打水面并大声吼叫,猴群吓得如飞似地跑了。 
    七、调戏妇女。壮大的公猴在山上见到年轻妇女后产生冲动,或做怪相,或玩弄生殖器。猴子还有个特性,就是不怕女人怕男人。如果是妇女扛起火枪在地里守庄稼,猴子见到后不但不怕,而且还往拢处走。见到扛火枪的是男人,吓得哇哇声叫就跑了。


火米饭


    巫溪县的乡民在教育子女不知甘难辛苦时,爱说:“你这个娃儿还要吃几天‘火米饭’才行呢!”“火米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儿时听父辈讲过。 
    这要从1896年古历7月上旬说起。当时连续下了48天雨,致使河水猛涨,许多道路、桥梁被冲垮,有些地方房屋、庄稼被洪水淹没、冲毁。鸡头坝、羊桥坝和田家坝等平坝地区更是一片汪洋,不知有多少人户家破人亡。活着的人没有办法,只好用大木盆、门板当船,划到田里,从水里把谷子捞起来,放在锅里用火炕。但是,包谷在锅内烘不得干,就用竹帘子摊起烧火炕,烘干后用石壘磨成面,掺合着野菜蒸面面饭或打糊糊吃。当时称这种饭为“火米饭”。为了度过荒年,“火米饭”糊糊稀得能照见人影,真是:“一吹一个泡,一喝一条槽,端碗见活鬼,放碗就拉尿,一天吃到黑,肚子还不饱,肚子胀得痛,走路偏偏倒。”



大宁河畔岩棺


    在大宁河畔的峭壁上,处处可见历史久远、遐迩闻名的古岩棺遗迹。 
    愚出于爱好,曾在以前利用工作之便作过统计:从巫溪白鹿溪到巫山龙门峡沿岸,有曾放过岩棺的岩穴和现存岩棺共计15处285个。巫溪县境内存有283个,占总数的99.3%。巫山县境内较少,只有2个,占总数的0.7%。巫溪县城周围最多:城南麒麟山(南门湾)85个、渔洞溪2个、马连溪2个、城东凤凰山55个、九层楼2个、城北二墩岩22个,合计6处,170个,占总数59.96%。其余存9处:白鹿溪22个、荆竹峡17个、柴码头60个、观音阁生基碥1个、门洞5个、庙峡杨泗洞1个、巫山滴翠峡1个、龙门峡大罗滩1个,合计115个,占总数40.04%。 
    从城南麒麟山,城东凤凰山和城北二墩岩等处遗迹可以看出,约有三分之一的遗迹,因年代久远,已风化坍塌,只能隐约可辨;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遗迹,坍塌了一部分,但还明显地辨认得出来;剩下完整的遗迹不到三分之一。1972年修筑南门湾公路和1976年修筑城泉公路时,南门湾和凤凰山两处岩棺遗迹被炸毁了一部分。 
    现存岩棺遗迹有三种情况:一、在公路边上,行旅过此,抬头可见的,有城南麒麟山、城东凤凰山和荆竹峡等3处。二、远离公路,鲜为人知的,有城北二墩岩、柴码头和白鹿溪等处。三、分散各地,只有遗迹可查的,有县城西面,北门口至上渡口一带。另外解放后修筑公路,建工厂,办学校,搞房屋建设和农田基建等工程,挖出来的生基洞,就有一百多个。 
    在这些岩棺遗迹中,少数是利用天然岩穴,年代久远;多数是依岩壁取势,以人工挖掘而成。 
    岩棺究竟有何用? 
    其一说,里面装的是尸骨。据说在两三千年前,大宁河上游两岸居住有“巴人”。“巴人”中有权势的上层人死后,就用棺椁装起来放在悬岩峭壁上,这是最高级的葬礼。无权势的下层人死后,不放在峭壁上,就挖地洞(当时名叫生基洞)埋葬。 
    其二说,里面装的是案卷。据说,清朝以前,田土婚姻四大正案的案卷,满了六十年的,才存放在岩棺里面永久保存。 
    上述两种说法,均为后人证实。 
    1940年,笔者在荆竹峡做水木工时,曾亲耳听到有取岩棺的老人讲过,棺内装有尸骨。1972年修南门湾公路时,有民工曾取下几具岩棺看过,里面全是尸骨遗骸。1980年8月,川大历史系讲师林向来巫溪考察岩棺时,在荆竹峡岸边,取下一具岩棺,里面也是尸骨遗骸。 
    1949年12月20日,巫溪县城解放时,人民政府就没有接收到清朝末期和国民党时期县政府的各类档案。直到1955年机关内部肃反时,为查找国民党县政府的档案,曾派人到凤凰山上峭壁处取过岩棺。据当时的参与者张光栋同志讲,他们把凤凰山上十几口岩棺取下来,都打开看过了。里面既无尸骨遗骸,又无国民党县政府的档案,而全是装的古代的田粮账本。因年代久远,账页风化腐朽得像烧后的灰一样。表面上看一本本整整齐齐的,但是动不得,用手一翻就烂了,或一指头就能戳穿一大叠。


古道、古桥、古渡


    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边陲,山峦重迭,沟壑纵横。解放前,除大宁河可行驶小木船和少数骡马驮运外,物资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磨。 
    为不忘记历史,遂将古道、古桥和古渡之最,记之于后。 
    最险要难行的古道 
    县内古道,以县城为中心,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民间呼为东大路、西大路、南大路、北大路)。上述四路除西大路有些路段较宽外,其余全是羊肠小道,其间最险要难行之路为北路。县城至鸡心岭路段,处处皆险隘,途中大湾、黄连架、剪刀架、门洞、风波亭、溪口、观音阁、生基碥、风洞子、荆竹坝、百步梯、檀木坪、七蟒峡和铜罐沟等处,两山壁立,一水中流,古道沿岩穿凿,高逾数十米,上下陡壁,最宽处不过三余尺,崎岖险绝。若行旅踯躅其间,举步稍有不慎便坠岩而死。 
    最野散难行的古道 
    湾滩河流经内团城和外团城两地,为巫溪通往城口的古大道。其山大林密,地势野散,野兽众多,人烟稀少。名曰大道,实则小道,甚至有些路段形同兽径,屈曲穿行于悬岩峭壁和峡谷深溪密林荆棘之中,陡上陡下几十里,是巫溪县最野散难行的古道。有民谣曰:“内团城,外团城,八十三拐路不平;猴子成队,野猪成群;出门提心吊胆,归家方算安宁。” 
    上坡路最多的古道 
    巫溪县有很多古道,都是陡上陡下几十里。田坝至龙台的古道,盘旋在一个又一个的大山之间,陡上陡下都是二三十里。高竹乡长安村至高竹村的古道四十五里,要经过九弯十拐,上十五里,下十五里,再弯十五里。梯子口至大官山的古道,陡上三十里,是巫溪县上坡路最多的古道。梯子口位于大宁河东岸,城北十四公路处,是巫溪通往湖北竹山、房县、兴山、秭归的古盐道。 
梯子口至大官山的古道,途经豹子洞、腰店子、小黄墩、蒿坪、熊家坪、大黄墩和涧口。盐贩背盐爬上坡,如牛负重,每走一步哼一声;慢如蜗牛爬行,每走几步就要歇一次肩(俗称打杵)。盐贩运盐时多为结队而行,或三五人,或七八人,或十来人,走多远歇一次肩,由走在最前面的人决定。有顺口溜曰:“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是狗养的。”就是说,上坡走七步要歇一次肩,下坡走八步要歇一次肩,平路走十一步要歇一次肩。从天亮走到天黑,一天难走十里路。三十里上坡,三天爬不上顶,回过头来还看得到山下的谭家墩,故有“大黄墩,小黄墩,三天不离谭家墩”之叹。 
    踩水过河次数最多的古道 
    巫溪县的古道,多沿河谷修建。除几条大河沿岸的重要场镇,如大河、双溪、宁厂、县城和赵家坝等处,夏天有渡船,冬天有木桥过河外,其余小河完全是踩水过河。踩水过河次数最多的古道,是高楼至天元的山路,四十五里全从峡谷中经过,踩水过河五十次以上,平均走不到一华里,就要踩水过河。大宁河水暴涨暴落,冬夏之间变化很大:冬冷水枯,就是大河也可横淌,盛夏暴涨,即使小涧亦难飞越。每年都有不识水性的路人踩水过河时,被洪水冲走,葬身鱼腹。 
    形同兽径的古道 
    我县宁厂、白鹿、西宁、尖山、文峰、通城等地边远乡村,山大坡陡,谷深河窄,岩悬路险。乡村间的道路,形同兽径,民间称之为“毛毛路”。陡上陡下几十里,屈曲穿行于悬岩峭壁和峡谷深溪密林荆棘之中,险绝难行。真是:“看得到屋走得哭”;“两山说话听得见,相会要走大半天”。有些路段,听其名就目眩心悸,临其境就手脚发抖,如:手爬岩、丢命沱、舍命滩、阎王鼻子、鬼门关等处,人在山腰,影在溪心,举步不慎,即坠岩而死。 
    大宁河航道最险的滩 
    大宁河航道,沿河多峡谷,航漕变化大。其河谷之狭,落差之大,险滩之多,实为罕见。有关部门统计,巫溪县檀木坪至巫山县河口,航道落差310.77米,有大小滩口263处,巫溪境内有119处。巫溪县有名的险滩是猫儿滩和门洞滩两处,其中又以门洞滩为最。该滩滩陡、流急、漕窄、浪大、礁多,水吼声响彻数里之外,故有“鬼门关”之称。解放前,海难不断,死人无数。 
    最大和最小的古木桥 
    巫溪县溪涧纵横,峡谷深涧众多,古桥梁亦多。巫溪县的古桥梁,多数为木桥,极少石拱桥。 
巫溪最大的古木桥叫“凤凰桥”,在今凤凰镇。该桥为三孔,长38米,宽2米,高4.5米,中间有两个墩,一大一小,小墩靠桥头处,镌有龙头尾,为降龙压水镇桥之意。该桥以石墩为基础,木结构桥梁,上部纵梁五根,木板迭合于上为桥面,两侧立木柱为屋架,上盖小青瓦,桥面两侧安有栏杆,可供行人小憩和避雨乘凉,桥形似凉亭,形同民房横跨两岸。 
    谭家墩古道位于县城北面十四公里,大宁河西岸,是通往陕鄂边境各县的盐大道。途中有一小溪,深三四米,宽两米左右;中间有一石突兀,把溪水一分为二。当地居民利用兀石做桥墩,用几根短木料,搁在石上架成两道桥。每桥跨度只有一米左右,随势三步就可跨过两道桥,故人称“三步两道桥”。该桥是巫溪最小的古木桥,只有凤凰桥长度的三十八分之一。 
最古老的铁索桥 
    解放前,巫溪县共修建铁索桥三道,即龙君庙铁索桥、麻柳树铁索桥和马奔沱铁索桥。麻柳树铁索桥建于1929年,1937年夏被特大洪水冲毁。马奔沱铁索桥建于1931年,1985年修建宁万公路时拆毁。 
龙君庙铁索桥,为巫溪最古老的铁索桥。该桥长54米,宽1.8米,高7米。1921年由灶商筹办的“龙君会”集资修建。铁索是用毛铁煅打成直径40毫米,长3~5米的铁链环接而成。 
    最奇特的天生桥 
    巫溪县奇特的天生桥有二,一名沙子溪天生桥,一名孔梁子天生桥。 
    沙子溪天生桥在县北36公里处,今下堡镇境内。沙子溪天生桥共有四道,这四道桥的位置相距不到百米。上端的两道桥,桥面上还有庄稼;下端的两道桥,两岸相距尺许,过往行人随势一步就能跨过。 
孔梁子天生桥,在县城西北40公里,原长桂乡与万古乡交界处之孔梁子。其两山倾合,自成拱形,上住人家,下为穿洞,洞口高18米,宽21米,溪水穿流其中。 
    日过行人量最多和最少的古渡 
    巫溪县的古渡,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久远,清光绪时就有义渡八处。 
    巫溪县的古渡,日过行人量最多的是宁厂镇麻柳树渡口。该渡口是盐贩由宁厂向陕鄂各县运盐的必经之处。冬春之间,日过行人量万人左右。 
    巫溪县的古渡,日过行人量最少的是五溪渡。该渡只有一个行政村的人从此过渡,日过行人最少时,只有几人,最多时也不过数十人。

“叫化子”拜年


    解放前,川东一带流传着两句民谣:“金开县,银万县,叫化子出在大宁县。” 
    那时,大宁县有叫化子拜年的习俗。 
    每逢团年那天,叫化子成群结队、走村串街去拜年。 
    走在前面的是“泥神”。他脱光衣服,围一块破布遮羞,糊上一脸一身的泥巴,跑到老板家的大桌子上手舞足蹈,口中念着:“泥神进门来,四季管招财。”后面跟着一个牵口袋的,正在忙着贴对子。办团年饭的主人家,便拿些包谷坨敬奉“泥神”,打发他光顾第二家。 
    接着是“扫瘟”的。他手拿一把大扫帚,一进院坝就横竖乱扫起来,搅得灰尘满天。他一边扫一边唱:“金银财宝扫进来,瘟疫伤寒扫出去。”老板就送给他几个包谷粑或豆浆粑。 
扫“瘟神”的走了,打“大卦”的又来了。他手拿一长串大卦,口中念念有词:“三阳对三阳,喜事两三场;角根对角根,求财得十分。”这类叫化子,不要粑粑,要肉。 
    打“大卦”的走了,跟着“耍片子”的来了。“耍片子”就是打金钱板。他站在门口唱: 
        乾坤八卦定书常,清浊才分有五方。 
        天上五星垂照耀,人间五岳定阴阳。 
        东西南北无遮挡,春夏秋冬各主张。 
        …… 
        老板,恭喜发财! 
    老板对“耍片子”的,得赏赐红包钱。 
    复后来的是“抱杠子”的。他打着盂鼓,筒板,“哧——乓——乓——哧——乓——乓”,一路敲一路唱: 
        走江湖,说江湖,哪州哪县未走熟? 
        重庆所管绥空府,泸合二州出包谷。 
        梁开二县出麻布,忠州出的豆腐乳。 
        万县赶船下夔府,河下现出八阵图。 
        赶船大峡迷了路,半崖出现风箱炉。 
        今天来拜主人家,万福万福万万福。 
        这号“抱杠子”的,也要红包钱。 
    走了“抱杠子”的,又来了“夹外子”的。“夹外子”就是打莲花闹,划干龙船的。他们唱的歌头是:“龙船到此来,黄花遍地开,铜锣一声响,引出众兄台。”接着,歌者就针对老板家的情况,选唱不同本子,说些奉承话。如果几个“夹外子”的碰到一起,还要“赛歌”。歌唱完了,老板就给赏钱。钱给少了,他就说:“轻财不出贵人手”,再要。 
    此后,是“抱墩子”的。“抱墩子”的是送子娘娘,多是老婆婆,怀抱菩萨,或者手提竹篮,里面放着童男童女小菩萨,恭喜送子,口里唱着: 
        送子娘娘进门来,一送喜来二送财。 
        三送桃园三结义,四送四季大发财。 
        五送五子登科早,六送六合又同春。 
        七送天上七姊妹,八送八大金刚神。 
        九送九天玄女将,十送南海观世音。 
        恭喜,恭喜,恭喜老板发财! 
    送子娘娘比较受欢迎。特别是望子心切的老板,不但赏赐红包钱,还要留他团年坐席,并给小菩萨系麻、系线、挂红、上香。 
    天黑了,叫化子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 
    传说有一年,一个叫化子在某老爷家借宿。刻薄的老爷叫他睡在门角角里,一床稿荐,一张破席,天下着大雪,冻得他蜷缩成一团,周身像筛糠。第二天早晨,老爷吩咐儿子:“你去看看那个叫化子瘪瓜(死)了没有?”少爷远远一望,说:“他瘪瓜了!”叫化子翻身爬起来,质问老爷:“大年初一,你怎么说不吉利的话呀?”老爷辩解说:“一方一俗,我们说的瘪瓜,是拜年、发财的意思。”叫化子听了哈哈大笑,躬身便拜:“恭喜老爷瘪瓜!恭喜太太瘪瓜!”侧过身来,“恭喜少爷瘪瓜!恭喜小姐瘪瓜!恭喜你们全家今年全瘪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