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eter Marino无界限艺术

 轻轻听听101 2015-10-22

除开著名的摇滚造型,从腹腔发出的阵阵笑声,以及在重要秀场的首排的座位之外,Peter Marino 还有一个尚未成为街谈巷议的真正身份:21 世纪奢侈品行业的形象监理人。他为顶级品牌如Chanel、Dior、Fendi、Louis Vuitton 和ErmenegildoZegna 设计店铺,在全球范围内为奢侈的购物体验搭建舞台,让当代艺术与“It bag”一样,变成时尚业不可或缺的一件配饰。

而尽管职业生涯多姿多彩,Marino 却表示,他真正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他的太太Jane Trapnell 是个戏服设计师,曾经用成堆的画布装饰他们位于纽约州南安普顿的工作室,以此作为他50 岁生日的礼物。眼下,他的青铜器收藏正在伦敦华莱士收藏馆内展出,取名“美与力(Beauty and Power)”。这位崇尚感官的当代艺术家与知名建筑师,在收藏诸如Damien Hirst 和Willem de Kooning 的当代艺术作品的同时,也一样热爱着古典艺术。在参观了这一展览之后,历史学家Richard Dorment 赞叹说:“Peter Marino 是一位非凡的收藏家,他用眼睛、用心在收藏艺术品,而不是单纯地用脑子。他忠于感觉,用他独特的展示方式提高了每件藏品的价值。”

少年得志

刚满60 岁的Peter Marino 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早年他在康奈尔大学学习绘画与雕塑,后来成为建筑与结构工程师。他早期的客户名单是上世纪70 年代社会剧变的缩影:为AndyWarhol 建造第三间“Factory” 工作室;为意大利皇室阿涅利家族服务;与Pierre Bergé和Yves Saint Laurent合作,并因此找到了青铜器收藏界的引路人;同样在早期的客户合作项目中,Chanel时装屋的所有者威特海默家族将他带进了时尚界。

“早期的客户让我一夜成名,少年得志。所以我没有什么‘奋斗史’。” Marino用招牌式的讽刺口吻说道。“我认识Peter 很久了,在他还穿西服打领带时就认识。”Dior 首席执行官Sidney Toledano 说。Peter Marino 为他设计了四家店面,为他定下灰色作为品牌标志色,并在迪奥位于巴黎蒙田大道的旗舰店里运用灰色做出56 种色调效果,又在2007 年为店铺添置了富于浪漫主义的羽毛装饰座椅。

1980 年代,这个个性难搞的顶级装潢设计师被Barneys 百货的掌舵人FredPressman 相中。他帮助这间老店从折扣店转型为奢侈品零售店,让它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许下愿望要把商店装潢从“看起来像充斥着医疗设备的医院”转化成“富于娱乐性的剧场”。“Fred 让我深受教益,”马瑞诺说,“看了我的作品集之后,他对我说:‘听着,小伙子,我对我的商店了如指掌——你的工作就是负责美化它。’”

Marino 坚信,自己是第一个把自然光引入百货公司建筑设计的人。但他没有把这项创举归功于他所学的知识,而是归功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渴望——他患有幽闭恐惧症,甚至不敢使用宾馆的淋浴间,所以在他设计的店铺里,“没有所谓的最后一间房间——所有房间都串在一起,一间连着一间——这是我性情的一种展现。”

奢侈品牌的监理人

  Marino 与Chanel 保持着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2004 年在东京银座开幕的Chanel 门店就是他的手笔。他在建筑物外墙嵌入70 万枚LED 灯泡,用以投射品牌标志,令整幢建筑物看起来像是一件斜纹软呢外套。

Ermenegildo Zegna 的首席执行官Gildo Zegna 从三年前开始聘用Marino,以期提升其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零售店铺形象。据称截止到2010 年底,Zegna 将在全球开设10 间专卖店,其中有6 间分布在大中华区,目的是“展现Zegna 全球化奢侈品业务新模式的成功”。Gildo 的姐姐Anna Zegna 在谈起Marino 时充满激情:“他完全了解Zegna 品牌的DNA 和战略, 尊重并赞同我们提出的环保要求。”

的确,Marino 很懂得取悦客户。不过在撰写工作报告时,他却喜欢用简洁有力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我用近乎野兽派的态度来挑战现代主义。”他自嘲地说。而谈及同行,他流露出一贯的讽刺态度。“安藤忠雄必须克服他的‘混凝土情结’。当代建筑难道只能用那些看起来不完整的混凝土来表现吗?”他说。作为建筑界的一个异数,他时常宣称自己“热爱为欧洲品牌工作”,然而其理由却让人嗅出一丝酸溜溜的挫败感。“我可不想我的遗作是一所博物馆,虽然我对此很在行。”他说,“那太痛苦了。一成不变——那些老面孔——Herzog &de Meuron、Frank Gehry、Renzo Piano——他们不喜欢创意独具的人才。”

艺术收藏家

不管主流建筑界如何对待Marino,总之他安然度过了1990 年代的经济衰退,并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他取道时尚界所获取的成功,已经远一张在大众中引起传阅的照片:Peter Marino 和Marc Jacobs 在Louis Vuitton 伦敦邦德街新店的开幕仪式上,看来两人交情甚笃远超过了他在建筑界的作为。“我们经常用那种插满小旗的地图——现在小旗已经不够用了。”提到由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建造的遍布在世界各地的项目时,他大笑起来。他的事务所目前正在参与下半年的6-8 个新项目竞标。“个个挥金如土,却推动了我们的灵感和创意。”他说。整个七月,他天天在为贝鲁特的一个项目祈祷。“世界上最大的悬臂结构,这个项目是那么优美,富于诗意。”他说。

其他艺术项目为他的焦虑带去了安慰。今年的计划包括德累斯顿的一座麦森瓷器艺廊,以及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为艺术家好友Claude Lalanne 及其亡夫Fran ois-Xavier Lalanne 的作品办一场回顾展。Lalanne 夫人与Marino 有长达30 年的交情,曾以私人名义为后者做过30 件雕塑作品。

Marino 承认,奢侈品行业为他带来的成功,让他拥有了追逐激情的勇气。最大的褒奖来自苏富比的首席执行官Robin Woodhead——Marino 与他在娱乐业领域合作,成功地将自己的家具设计与Damien Hirst 的蝴蝶系列画作融合在一起。“Peter Marino 为我们带来三项惊喜:首先,通过对18 世纪建筑历史的专业解读,他找到了美化苏富比的方法;其次,他对建筑成本与工期的控制力非常高;第三,Peter 是为数不多的同时精通建筑学与室内装潢的设计师,他能在两者间找到平衡。”Woodhead 说。

VM=Vik Muniz(巴西艺术家,Peter Marino 多年来的合作伙伴和好友)

PM=Peter Marino

VM:你是上世纪60、70 年代纽约文化的产物。流行文化影响了你的作品吧?PM :我其实很讨厌1960 年代在商业作品和艺术作品之间那种野蛮的划分。我觉得Warhol 消弭了这一界线。不管你信不信,直到现在还有些蠢记者会对我说:“你的作品很商业化。”我们不是早在50 年前就把这件事谈开了吗?你上哪儿了?这真可悲。博物馆是神圣的,百货商店就是低俗的?在某种意义上,我的确是个Warhol 派。

VM :作为艺术家的Warhol 和作为客户的Warhol 有什么不同?

PM :作为客户的Andy 可谓包罗万象。只有他才会同时收藏早期的美国家具、法国art deco 风格作品和现代画作……他的口味多种多样,真了不起。好多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眼界都很狭窄,我觉得这很愚蠢。为Andy 工作的经历为我打开了很多扇门,使我爱上了不少过去在学校里别人没有教过我的东西。

VM :在Warhol 之后,你又遇到了很多风格鲜明的客户。为这些人做设计是不是很难?

PM :我在时尚界的第一批客户当中有Calvin Klein。我们合作设计了他的第一家独立门店。他极其严谨认真,执着细节。这些经营自己品牌的人!有一次我给他看一把为他的店铺设计的椅子。他身边老是带着一帮随从,在我介绍完那把椅子之后,他马上说:“好,Calvin 看到这把椅子会怎么想?”我听到这句话就疯了。我说:“我以为你就是Calvin。”事实上他脑子里想的是Calvin Klein 这个品牌。所以说,是啊,这些人的个人形象远远溢出了他们的血肉之躯。

VM :你和这些人可谓合作无间。

PM :我一开始是从设计住宅起步的,目前我的项目当中只有30% 是住宅。不过我还是在为那些个性鲜明的人设计住宅。对Karl Lagerfeld 来说,讲明白Chanel 品牌形象的一二三很简单,可是设计一个人的住宅,那就痛苦了。我从来也不会说:“这所房子是你的完全写照,每一个设计缺陷都反映了你的缺陷。”但人们的确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展现出他们本人的风格。所以我会说:“就当作这是你的第八所房子吧。到那时候你就不在乎了。”一般在装修第五所房子时,人们的控制欲会开始减弱。那不再是他们的写照了,他们开始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

VM :你会和客户作很多协商吗?

PM :我年纪越大就越不愿意商量。一开始,你的工作有90% 是商量,10%是建议。到某个时间点之后,二者的比重就反转了。

VM :在住宅和店铺的设计之间一定有点区别。对一间像Chanel 那样的店铺而言,你需要唤起人们的购买欲。

PM :没错,我们试图让人们一踏进店堂就产生欲望。你的工作就是让他们买下店里的所有东西。

VM :你会不会把店铺设计看作舞台布景?

PM :不会。我们做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价格高昂的东西。过去我也做过舞台布景,它只是临时搭建的,而且你只要从远处看看就行。二者差别太大了。在店里,人人都可以近在咫尺地细看每件东西。我从来不用假玩意儿。那必须是真的,要给人切实的感受。但我在家里收藏意大利Galli da Bibiena家族的巴洛克风格舞台布景图。我很羡慕过去的君主能享受那种一站式购物——出钱雇一个家族,告诉他们:“我要为我的50 大寿建所歌剧院,在里面上演三场戏,需要布景。”于是这一家的侄子开始做布景,舅舅开始造房子,诸如此类。我太爱这种调调了。今天还有这种项目的话,你起码要找400 个人——顾问、建筑师、剧院设计、灯光专家……

VM :你是一个建筑师兼设计师。你如何身兼二职呢?

PM :对我来说二者没有区别。画一个游泳池,一个电话机,一把椅子还是一幢房子,都是一回事。关键要看你动用哪部分脑子……看看我的办公室,一边是100 个建筑师,另一边是40 个装潢设计师,这间事务所就是要用好两头的人。

VM :你总在项目中加入当代艺术品。

PM :自从阿比西尼亚人和希腊人开始,艺术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就在一起工作。我觉得战后对艺术门类的这种划分太差劲了。我总是试图激励年轻的艺术家。艺术品在我的建筑项目中所占的预算份额提高了,我不会削减这部分预算。在别人推门进入我办公室的同时,我就会说:“这是我的事了,你得让我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