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_i王谢堂前燕

 棋罢不知人换世 2015-10-22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从研究生到博士期间,孙逊一共做了两个科研项目。在这个长达长达6年的过程中,他经常是二三十个小时合不上眼,最多的一次,连续48个小时没合眼,后来困得实在不行了,他的脑袋往前一耷拉,结果他的手上正在用来演算的笔差点戳到他的眼睛上。还好,只是戳破了他的脑门。但他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的两个宝贝项目却都由于原命题选择错误而导致了失败。他一直以为失败一定是客观上达到了失败的条件,但是让他万万没想到是这个失败其实是他主观上“设计”出来的(当然是潜意识“设计”的)。这个过程的证明比较长,我在此先越过这个证明过程,以后在正文中我会详细说明,但现在只讲一下他面对我步步紧逼下的最后反应。在我反复把多个证据摆在他面前并且跟他说有些不幸是他自己招来的时候,他最后自己也承认说:“的确!我承认的要命!”。不仅如此,在我点出这点以后,他还主动承认了前文所说的对媒体说谎的事实。从这个反应中也可以印证我所指出的、他自己招来的失败这一事实对他的触动有多巨大,所以我的判断是可信的。

  那么孙逊为什么会主动招致自己辛辛苦苦地进行了长达6年的科研的失败呢?原来这个专业他并不真正喜欢,再加上当初是他父亲强迫他报的这个志愿,所以就有更强烈的抵触了。但是他意识不到他的反感和抵触有多强烈,再加上他专业学得还是很不错的,这就导致了他更加难以明确无误地摆脱这个专业。一个“正常人”是不能放弃看上去很光明的前途的,更何况他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可替代的前途,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直至最后自己“下脚绊把自己偷偷绊倒”。

  孙逊的故事的价值首先在于对我们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文化的控诉。我之所以说他是驴是因为他衡量自己的价值的方式与衡量驴的价值如出一辙。他在读博士以及在后来在公司里面可以获得三万每月的收入的时候,表面看起来很风光,但实际上他内心里面是非常痛苦的。到目前为止,他在胳膊上一共留下了10个用烟头烫伤的痕迹,其中两个是在离开要给他三万元的那家公司之前留下的。一个痛苦到要用烟头烫伤自己的人其痛苦程度应该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么痛苦,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要主动离开,因为他的状况看上去实在太“好”了。一个“正常人”是不能主动放弃这么“好”的生活的,这就是他的困境所在。

  其实他是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驴的价值了。如果他是一头驴,那他这种衡量价值大小的方式完全正确。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人和驴关于价值大小的衡量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人的价值是由个体的感受来确定价值大小的,而驴的价值的大小却不用管它自己感受的好坏。

  其实他的衡量价值的方式很有代表性。事实上我们当中又有几个人是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自己价值的大小的呢?所以这个故事首先是对我们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文化模式的批判。

  但这个故事的功能又远不止这些。这个故事的更大作用在于可以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做出人生选择。我们要追问的是孙博士为什么长时间不能放弃让他如此痛苦的专业而且做出新的选择?再有,这些年来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以及亲朋好友对他都是如何判断的?当他今天已经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以后,大家知道他原来的选择是错的,但是在此之前呢?当他考上名牌大学的时候,或者在他读硕士、博士以及在获得三万月薪的时候,别人也知道他的选择是错的么?今天大家都知道孙逊选择错了,但是那个时候人们对他不是好评如潮么?那个时候他周围的许多人不都是以他为榜样么?怎么一夜之间都变了?难道一夜之间他就从英雄变成狗屎了么?人家孙逊可始终都是同一个人,如果他今天是狗屎,那在此之前他们赞美的是什么呢?
        
   从人们对孙逊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中我们也能看得出大多数人的选择水平是非常差的,所以当孙逊的错误选择导致的结果已经快要让他崩溃的时候,他居然还能得到如潮的好评。
        
  孙逊这件事最值得讨论的话题其实是选择,但是在孙逊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广泛报导以来(仅仅报道他这个事件的媒体就有100多家),至今没有一个人从孙逊原来的选择对不对以及为什么不对这个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在选择这个能力上,我们实在是太薄弱了,薄弱到了甚至发现不了摆在眼皮底下的问题的存在。
        
   因为我们大家的选择能力都太弱了,所以孙逊做了那么多年错误的选择而不自知。不是他不知道,而是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在这种“融洽”而又“和谐”的氛围中,我们这位智力非凡的大博士就心甘情愿地拉了那么多年磨。

人们之所以不知道自己选择能力的薄弱是因为许多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糊涂观念,那就是过于相信头脑的作用。许多人因为自己很善于推理,所以就认定自己什么问题都会研究得明明白白,但是让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可不是考逻辑推理能推出来的。在人生道路选择的关键点上,你越是善于推理,你栽的跟头就越大。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中,头脑其实是个最没用的东西。人家孙博士可不缺头脑,但他照样迷失了方向。
        
  许多迷失过方向的人其实也并不缺少头脑。电报的发明人美国人莫尔斯在41岁之前还在为做好一个三、四流的画家而竭尽全力地努力着;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直到三十几岁的时候仍然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棋手而昏天黑地地努力着;美国前总统里根直到四十几岁还在为做好一个二、三流的演员而竭尽全力地努力着;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大师荣格一直到大学第三学年还在为成为一个普通医生而努力着。以上所说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缺乏头脑的,但是这并没有避免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
    
  也许你正在努力地考取某个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或者你可能正在某种稳定的状态中努力向上。你可能认为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这一切真是那么天经地义么?以上说的那些人在他们做出改变之前的生活看上去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你把他们转变以后的成就拿来跟前面对比,就会感到他们前面的选择还是太差了。如果没有方向的改变,他们绝不可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他们之所以获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不寻常的选择。

选择其实是最重要的事情,但选择又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我们的文化是个不鼓励个人选择的文化。我们鼓励的是盲目的“意志力”。“有志者,事竟成”往往是用来做压制选择的借口。莫尔斯的成功被许多人说成了意志品质的胜利。许多人把莫尔斯的故事的价值总结为“有志着,事竟成”。好像有了志气,什么事都能做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莫尔斯为什么不坚持把画画得更好呢?如果他成为一个像毕加索那样的闻名世界的大画家不是更好么,为什么偏偏要改行?莫尔斯的胜利主要不是意志的胜利,而且选择的胜利。

  在没有把握好方向之前,越有意志力越危险。在南墙根下被撞死的个个都是意志力非凡的人,而且意志力越坚强的人死得越难看。也许上面那句话应该改成:“会选择的事竟成,不会选择的一头撞死!”。或者这句话还可以改成:“有的有志者事竟成,另外一些有志者一头撞死!”。有志者和有志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但这种差别几乎很少有人提起。

  许多人所缺乏的也往往不是意志力,而是选择的能力。这个世界上意志力不比比尔盖茨差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他们的成就却无法和盖茨相提并论,因为他们缺少像盖茨那样选择机会的慧眼
我们缺少选择能力是因为从来没有接受过选择的教育。我们甚至没注意过有了选择以后人的心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荣格意识到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精神病学的时候的感觉是“犹如电光一闪”;当台湾著名职业培训师黑幼龙在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职业时的感觉是“就像脑袋被棒子‘嘣’地敲了一下”。你曾经有过类似的这种感觉么?没有过吧?当然,你不一定非要有这种戏剧性的感觉,但是你一定要有这种艰辛的思考过程。可是你想想你从小到大什么时候需要为人生目标的选择绞尽脑汁过?你再想想,有没有人鼓励过你仅仅为了做出人生选择而这么绞尽脑汁地思考过?

  他们不但不鼓励你思考,反而常常用“学海无涯苦做舟”之类的屁话阻止你思考。很多时候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阻止你自由地思考。“教育”的过程往往就是选择能力退化的过程。当你听到“学海无涯苦做舟”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寻求那种快乐的事情是有罪的?你是不是不敢再对现在这种感觉无趣的学习生活发出质疑了?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对现实生活的那种质疑显得太不上进了?如果是,那这就是那个所谓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他们就想通过所谓的“教育”堵住你质疑的视线。你再想想你从小到大有多少学习是由快乐这个源泉引发出来的?你还有那个源泉么?那个源泉是不是早已变成了枯井?每当你试图寻找快乐的源泉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用那种苦大仇深的“正面形象”打压你?

如果你的学习、工作大部分都是苦闷的,那你可能已经陷入了选择的陷阱,或者应该说已经陷入了没有选择的陷阱。我们的教育有很多缺陷,其中最严重的缺陷就是让孩子的选择能力变得瘫痪,还不要说让他们未来的生活变得毫无情趣。我的意思是:哪怕仅仅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我们现在的做法也是不合算的,换句话说,哪怕你把孩子当成驴,那也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我们常常费尽心机地把一头还算不错的驴“教育”成了一头废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