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药新论一(任之堂主人余浩)

 乐山有大佛 2015-10-23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6月29日,河北一个女的,过来治鼻炎失眠,她三十来岁,长期的鼻炎鼻子不通气,搞得她烦躁晚上难卧,头痛,容易生气。

一个病人一来通常是好几种疾病相互出现,这时就要考验医生是如何去抓主症,把握病机了。

老师一摸她的脉,便跟她说,这脉还是静不下来,偏躁。双关郁,左寸脉也无力。

本来烦躁郁滞脉象的人,应该上亢的,但为何这病人脉上亢得不明显呢?原来亢久过后,身体消耗的大量能量气血就亢不起来了,好比你看一只跳骚,它可以跳得高出身体几十倍的高度,但你用一个小杯子把它罩住,它烦躁得在里面每跳一次就撞到杯顶被打下来,这样亢盛数次过后,也被撞累了,就再也跳不高了,反而跳得比杯子要低很多,这是典型的盈久必亏之象。

我们看老师给她开:

柴胡15克,黄芩15克,穿破石60克,枳壳12克,桔梗12克,木香15克,羌活5克,蔓荆子5克,苍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川芎10克,绿茶1克,银杏叶50克,芦根10克,泽泻10克。七剂。

我们原以为老师对这个烦躁亢盛的病人,应该用以静制动,以安神重镇的龙骨、牡蛎之类让它收一收,这样他言语举止间就不会那么焦虑,但我们却发现老师居然用一派风药,非但没有去收它,反而还让它发越上来。这样病人不久更难睡觉,更烦躁了吗?

这病人是河北过来的,所以老师一次给她开七付药,她又做火车回去,想不到事隔半个多月,她在7月21日,又来到任之堂。

轮到她看病时,她第一句话就很兴奋地说道,医生,我鼻炎好了,晚上睡觉也比以前好多了。所以再从河北赶过来,还想调调,这药吃了人舒服。

我们就纳闷了,失眠的常规治法是以静制动,你阳不入阴嘛,我就用这些潜阳入阴的药,如龙骨、牡蛎、磁石,或者用一些酸甘化阴的药,如枣仁、白芍、五味子,最起码也要让她脑子静不下来,浮越焦躁之象收敛收敛下来,这也是常规治法啊!

但老师这次却是纯一派风药跟气药,用风药气药来安神,治好失眠鼻炎,这是何道理呢?

像羌活、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川芎、柴胡这些都有明显辛散之性,会让你兴奋起来,让气血上走于头表,这些药按道理是常规安神治失眠里头所不用的啊?哪有焦躁了,还给它再焦躁的呢?

后来我们读朱步先老先生注的《普济本事方发微》,才豁然开朗,原来唐宋的时候,用风药来镇惊安神是很常见的,一般安神定志治失眠用的是静摄法,说白了就是以静制动,以阴潜阳。

但用风药却是动中求静,因为动静互根,静极复动,动极复静,此阴阳相互转化之妙也。就像太极圈里头,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互为根本。

常言道,不读内经伤寒,学医不能固其本。不读千金外台普济本事方方等唐宋名著,学医不能通其变。

唐宋时期用风药,如独活、羌活、防风、川芎来做安神定志之用,配合枣仁、珍珠母、绿茶,这种见识冠绝一时,影响深远,但后人却慢慢对这方面失去了传承,这种动静结合,调畅情志,升降相因,拨转气机的法门,通常在治病之中能别开生面,打开学者悟性之机。

风药能匀气脉

上次宏姐来讲课时提到,渭南孙曼之老先生就善于用风药来安神定志,解除烦躁失眠,用辛温之药来治疗燥火郁滞,刚开始大家听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在临床之中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先生最为独到的心得。之前去年只是耳闻此理论,但今年开始,但今年开始,老师也渐渐地用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来流通气机,用风药来安神定志,在临床中常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我们才算真正目见这理论的真实。

古人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现在我们耳闻了古人理论,又目见了临床的效果,对于这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风药理论认识,算是真正深刻起来。这中医真实博大精深。

按孙蔓之老先生的说法,现在学校正规的教育,都只把风药作为祛风除湿来用,这都淹没了风药最独特的妙用。它能够流通元气,发越抑郁。

我们想到,就这风药一点,就能够解决临床上不少疑难杂症,再用其他办法,屡治难愈时,换个思路,常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们想,当时张仲景为何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为什么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当时汉朝唐宋时期,他们就要往古代里面溯源求本,何况我们现在。

中医里头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风药理论这些瑰宝式的东西,这都亟待我们去挖掘,不然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石头,里面却怀着精美的玉,我们不去琢磨,却当它是石块,弃之如敝履,这样岂不大为可惜。

想想中医中药几千年来都为老百姓们称道,如果不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各种疑难病痛,老百姓才不要呢?这中医中药早就进博物馆了。

用风药能令人神志安宁,这在古书上便有记载,《神农本草经》称独活能息风定惊,主奔豚痫痉。《日华子本草》称防风不仅善于祛风,更“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原来脏腑都喜条达舒畅,这匀气脉三个字,朱步先老先生称之可圈可点,因为脏腑之气有不平,所以情志才有不安,你用风药调匀脏器,令五脏元真条达通畅,人随即安和,神宁气定。

我们一想,原来风药它是这样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既然古书上有理论,我们不妨再到日常生活中去取象。

火车静了人不静

那怎么样能够让躁动的象安静下来呢?什么叫做动中求静呢?这点我们做公交车就最有体会了。

每每大家坐在车上碰到堵车时,总是急躁烦,无名火很容易生起,而交通一顺畅,那躁动不安的神志立即静定下来,开车开得通畅无阻,这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啊!

我们再看,那一年出现了雪灾,结果火车被迫停下来,车上的人要归家归不了,坐在静止不动的火车上,反而烦躁难安,日夜难眠,焦急不宁,静中反而不静了,但当国家把道路疏通,火车顺利行动后,每个人都能安睡,都觉得开怀了。

可见车子动了人安静,车子静了人不静。人体也是这样,血脉气机流通了,神志就不躁乱,血脉气机一瘀滞了,神志就不安静。所以善治病者,不仅要善于以静制动,还更要能够从动中求静。

拴住的小狗与笼养的鸡

又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条被绳子拴住的小狗,它尿急时,拼命地要挣脱绳子,挣脱不了,棒在树下,围绕之树,左三圈右三圈,发出叽叽咕咕不耐烦的声音,目的无非就是要让主人解开绳子,让它去行个方便。这时你如果勒令小狗静下来坐下来,或者给它吃镇定安神的药,估计它就更暴躁了,当然水也不会这样做,就举手之劳,把那拴在树上的绳子,一解开,那狗欢快地跑出去行个方便,再回来,神安气定,悠然自得,不再焦躁。

所以这团团转的狗,静不下来,是因为什么?因为绳未断,因为有郁滞没打开,这郁滞一解放开来,神志立即舒坦,不再焦躁。

又比如笼养的鸡跟放养的完全不同,在笼子里养的,它们因为拥挤而烦躁不安,气场很乱,但是你一打开笼门,让它回归自然,这些鸡眼睛炯炯有神,非常活跃,不再有惊慌错乱之感。这让鸡从笼子里解放出来的这个象,就好比我们用风药,去帮烦躁焦虑的病人匀气脉一样。

因为肝管情志,肝都喜欢条达顺畅,你阻它就是让它烦躁,你顺其性,它反而能安宁。就像你让流水顺着沟渠走,它流得没有压力,顺顺利利,但是你一把沟渠堵上,水憋在那里,压力就越来越大,最后凝聚的势足以冲垮堤坝。

所以大禹最终治水成功,就是因为悟到这个顺的道理,叫做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说白了,这人体经络血脉也是这样。你阻它,还不如调匀疏通它。


孙思邈与小续命汤

所以我们看到以前的老中医,他们居然用风药治疗中风。比如小续命汤,这个在当代人眼中,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中风我们似乎镇定它都还镇定不住,怎么还会想到用风去吹它呢?这不是以风助风加大它紊乱吗?其实恰恰相反,你风药去调匀它气脉,它反而不中风了。

李可老中医书中就引用唐代孙思邈用风药治愈自己中风的事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之诸风篇里,就提到续命煮散。

原来孙思邈自己中风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徒弟们赶紧帮他磨成药粉,用这药粉药散直接一煮开就可以喝,这叫做煮散,粉磨得较细的,可以连汤带药粉子喝下去。所谓散者,散也,煮散方便快,而且吃到身体里面,符合风药迅速散开到肢节九窍去的效果。

孙思邈自己吃了十天,第十一天时,他就自己起床好了。

而李老也说他自己中过一次风,也是靠这续命汤治好,这续命汤是他十几年来治疗各类的常用方。

续命汤里头就有风药,而且还不少,就是取它以风治风的道理。但现在人很多都不解,认为你本身身体中风,就像树枝一样,摇动了,怎么还用些风药上去,这样不是加重它风动吗?

死静不如活动

我们可以从放风筝中得到启发,当春夏季,整个气机能上升发,即便微微风,也可以放好风筝。而秋冬季气机肃降,就很少见人能放好风筝。秋冬季它也有风啊,为什么不太好放风筝?因为那风不是升发之风,而是肃杀之风。

我们看,中风的风,它就是肃杀之风,让身体气脉痹阻,动不了。而风药之风,就像是升发之风,目的无非就是让五脏元真流动起来。

有学生还是不解地问,风药不是往上走的吗?本来中风容易出现脑溢血,这样用上去,病人会不会加重啊?本来病人神志就模糊,用上去,会不会昏迷啊?

我们看,大自然不是有这样一种现象吗?叫做清风荐爽,人都喜欢空气好对流的环境,这样人就不容易感冒郁闷烦躁。

我们跟老师在一起看病时,刚开始为了屏蔽外面的燥扰,把诊室门关上,这样噪音看似少了,但由于空气不对流,人反而容易觉得莫名的烦躁。几天后,老师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就是直接把诊室门打开,让窗户跟门对流起来,这样大家看一个上午病都没那么累。因为新鲜空气徐徐对流,清风过来,以解浮躁。虽然外面学生病人多,有些吵闹,但人却能够更平静安心地看病。

所以我们想到,一个人心能不能够平静,不在于环境安不安静,如果把他锁在密闭的空间里,窗都不让他打开,他很快就狂躁了,即便是在山林里,心也没法片刻安,神也不能片刻宁。但是你若让他窗户打开,们畅通,空气内外对流,即便是才城市街边吵闹的环境下,他心一样能够安宁下来,习以为常。这个道理,叫做死静不如活动,人的神应该在气血活动中得到能量滋润而安宁。


台风与春风

老师在去年暑假时,又一次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药房在城市吵闹了一些该怎么办?

老师说,你们看到我的药房是药房,是在城市热闹的环境中,我看的却是寺庙道场,你们看这个喧嚣的城市,吵吵嚷嚷,不安宁,我看到的却是山谷流川,我无时不刻不在修行中。

原来老师不是在修药房外面的象,而是在修自己里边的心。只要药房气场流通即便在城市之中,也是清静道场,心也一样可以安稳如磐石。

有学生又说,用风药来安神,这实在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去解释?

老师说,大风是耗气的,少风能够生起,台风摧枯拉朽,拔树倒屋,但微微的春风却能够又绿江南岸,古人诗句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见春风是能够苏醒万物的,然万物各以生长为喜悦。

我们看人他晚上睡觉有些燥烦时,大家都不会一下子去吃什么镇静安神药,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呢?都是不自觉地去把窗户打开,这时那夏季的凉风扑面而来,清风荐爽,或者再拿上一把蒲扇摇一摇,让风气能够疏通肌表,这样人很快就安然入睡。这就是自然界中,徐徐微风,可以令烦躁不宁之神安静下来的道理。

《清静经》上说,夫人神好清。这人的神志它喜好的就是清风荐爽之感,你想要把神安下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入定安静,这是以静制动。另一种就是靠清风拂面,良好的空气对流环境,这叫动中求静。好比我们入山采药,疲劳气躁时,山谷里突然送过来一阵凉风,体内的燥气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神得清风而安宁。

空调、风扇、蒲扇与开窗

于是又有学生说,难怪睡不着觉时,把空调一打开,凉风一来,立马能睡个好觉。

老师说,这又走偏了,暑热太盛了,稍用空调压压暑可以,但空调之风风风药之风也。风药之风是符合人体气机升降的和煦温暖春风,空调之风是肃杀凉降的秋冬之风。

它会影响经气的运行,反而手所闭阻汗孔,使阳气不能很好敷布。热郁在里面出不来,表面上是凉爽的,实际上是寒火两重天,身体两股气在打架。打架的结果是汗多心慌,人容易长胖,特别怕热,造成外寒里热,寒包火的体质。

所以很多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没有无缘无故,好比秋天我们治疗很多荨麻疹湿疹的病人,一发现这些病人大都是夏天受凉吹空调太过引起的。

《黄帝内经》上有句话说,夏暑汗不出者,求为风疟。夏天你这些孔窍的汗酸代谢物质,不能随之汗孔排泄出来,被空调压在皮肤底下,它就会成为瘙痒皮肤病湿疹的来源。

这时怎么办?你知道病因,用药就好办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只要能想办法让身体发发微汗,就好办了。发微汗最常用的药就是风药,因为风药直接走腠理皮毛,就像把人体八万四千毛孔窗户打开一样。

《伤寒论》上说,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麻各半汤主之。

当你身体长期不能很好出汗时候,明显就容易瘙痒。用桂枝麻黄汤的合方,发几天的小汗,其病自愈,这真是善治者,善于用风药来解表啊!

如果表不解,脏腑的郁热就了出不来,会引起里面病变。所以这种人跟更需要风药来条达,否则寒郁久后,就会得风湿,直接麻木疼痛,脏腑气机紊乱,睡眠质量下降,脑子更静不下来。这身体成为战场了,它心能宽吗?

所以这时候,你越不能怕热,你把窗口打开,即便吹点风扇,让毛孔更通透一些,都比开空调强。你能不能够想到很多心脏病都跟皮肤肌表不能很好出汗相关吗?当你有中医这个内外相通应的思维时,你会发现疾病在萌芽阶段,你就知道怎么去防治了。

人在通透状态下,虽热,但很快就习惯,而且健康。所以夏天不要厌于日,这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告诉大家夏季最重要的养生心法。按照这个办法去走,秋冬天就不容易手脚冰冷。

所以说,空调不如风扇,风扇不如蒲扇,蒲扇不如开窗,开窗不如自心能清静。人只要回归到最自然状态,层层向自己内心去求,健康之门就会打得越来越开。



失眠还用风药的经方

有学生说,烦躁失眠用清风凉爽可以胜之,这风药治失眠用来安神之法,在经典里头有无记载啊?

其实,古书中正有此说,古代的风引汤,排风汤,拒风丹,小续命汤,防风汤这些专治疗风中瘫痪甚至肢麻,神乱,烦躁不静的方子里头,无不是以风药为主帅的,即便是病势危重,用之得当,亦可以收到拨乱反正之功,故有续命救急的风药之说。

我们看,《神农本草经》形容风药川芎的作用时说,川芎主中风入脑。形容防风时说,防风主大风。所以古代的很多治风中反而用风药的道理便在这里,而不像现在人说的,本身脑子就静不下来,失眠烦躁,还用川芎干什么,这川芎下去,脑部血液不更活跃,这川芎上达头顶,血液不更充盈。

这学生跟我们说,刚开始看不懂老师治疗这类烦躁脑子静不下来的人还用川芎的道理。

我们说,你看《伤寒论》上酸枣仁汤是怎么配伍的,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就五味药,酸枣仁、川芎、知母、茯苓、甘草。为何张仲景治疗烦躁难眠心意识静不下来的病人还用川芎呢?我们不是直接可以通过枣仁、知母这些养其真的药,把它安住就行了吗?

但张仲景不这样认为,而实际上临床中放了川芎跟不放川芎的差别很大。川芎这味药,一放进去,整个方子就活了,像有灵魂一样。能通达上下,升阳解郁,疏泄滞结,流通气血,发越燥烦陈腐之气,如清风荐爽。通过川芎,去开通一切郁闭,再用枣仁、知母把它们安定稳住。这就是治风不远风药,治燥烦反而可以动中求静的用药思路。即便是脑子静不下来也可以用风药。

可见张仲景把这个能够上达巅顶的风药川芎用到治疗虚劳虚汗不得眠的病人里头,如果不是懂得阴阳开合,升降动静之道的人,是不能够这样去组方的。

张仲景这个酸枣仁汤的创立,并不是他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他勤求古训,看了《黄帝内经》,知道人体重要的生理规律,才创出来的。

我们看,《黄帝内经》怎么说,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以前我们还不知道风药时,一直理解不了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现在总算有些开窍了,原来这是针对身体上下的郁邪啊!

你在巅顶上的郁滞,我用风药把你表散开来,就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你在下面膀胱的郁滞,我们用清利胱肠之法,把它们涤荡出去,这叫其在下者,引而竭之。

用风药来顺其性

这时我们再去看中医大家的组方手笔,就能够看出一些传统中医味道来了。好比如朱步先老先生他喜欢用独活配合珍珠母来治疗各种惊悸烦躁的时代病,患者常常精神高度紧张敏感。白天听到声音就惊恐,晚上常从恶梦中惊醒,造成白天焦躁,晚上不安,长期睡眠质量差,甚至萌发出自杀的念头,种种情志纠结怪异之病,不可名状。

这时通常只用镇定定不住,养其真安神也安不了,去除痰降浊,收效也微。而朱步先老先生他便喜用独活配珍珠母,再随证加入养血柔肝,镇静安神,解郁化痰之品常常别开生面,多获奇效。这可是一代老中医临证数十年的精华所注啊,两味药就把很多难缠的情志病,燥烦的惊悸的治疗大法,昭然揭出。

这种风药走窜条达,匀气脉,顺其性的特点,配合这些珍珠母、龙骨、牡蛎或者枣仁,镇静安神养其真的药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这种配对,就是阴阳配,是很符合人体收藏升发之道的。

所谓燥烦气机郁滞在那里,神安不定下来,无非就是阳气要顺行发越的发越不了,应该潜藏安静时静不住。这时大胆地用动静药结合,散收要相配,再条达情志。

用风药顺其性之时,配合定惊悸,止怔忡,除烦躁的石类药、矿物药或养其真的滋润之药。使得病人气机能收发自如,能出入如常,而不会郁在那里。

这其实也是中医用药的体用观,所谓的珍珠母、枣仁这些静药无非是养其真益其体,而独活、羌活、川芎这些风药,无非是顺其性,助其用。

这样脏腑之真得养得静,脏腑之用得以升发舒展,疾病不就又回归到老师太爷口中传述的顺其性养其真的大法来了吗?

通过这样调配,我们不过是恢复人体正常生理,那疾病自然不治自愈。


气味里头有阴阳

《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你如果掌握住调气的药跟调味的药,那你治病就渐入阴阳之道了。

调气的药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风药,比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藁本、蔓荆子、细辛、川芎等,这些都是令清阳发腠理的药物。都能够顺脏腑之性的,这些药物的气都是偏于辛烈走窜的,质地比较轻,就像天空一样。所以凡人体有不通之处,皆可择而用之。

调味的药,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滋阴药,比如熟地、首乌、当归、白芍、女贞子、黄精、枸杞子等,这些药物都能够令真阴归脏腑,都能够养脏腑之真。你一拿这些药就会发现,这些药物质地比较滋润厚实,尝起来很有肉感,就像大地一样。所以凡人体有不荣亏虚之处,皆可择而用之。

两者能够和而用之,就渐入阴阳之道,治起病来,就容易得其关窍。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又有人问,用风药来安神,在《伤寒论》中是否有更多的体现呢?

这句话算是问到点上去了,张仲景用风药来治烦躁惊狂不安,通常也是这样配伍的。就是一组风药,配上一组安神镇静或养其真的药,这样在畅情志,条达气机的同时,却能够镇静安神。好比如,柴胡配龙骨、牡蛎,或桂枝配龙骨、牡蛎。

譬如《伤寒论》条文上说,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甘龙牡汤主之。

又说,伤寒八九日,下者,胸满烦津,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我们看这两个条文,都是因为失治误治导致病人烦躁难安,甚至不定,甚至烦津,更严重的是谵语,这可是神志严重时空啊!表现出烦躁,惊狂不安,气机逆乱的病症。这时如果再用风药按常规来说,那不是更加去扇风点火吗?病人本身就已经火逆,又用烧针之法,搞得神浮气越,胸满不静,完全收不住,谁还会想到用柴胡、桂枝这些风药来去火上加油呢?

但用方之妙,不在于单味药,而在于配伍,好比打仗,一个人武艺再高强,都难敌四手,但配伍起来,一个团作战时,那就不相同了。

我们看,张仲景是用什么药物来组兵团,共同协调作战的呢?在这两个方子里,就有很具体的体现,当时我们在经典班学习时,发现那些经方老师,大部分对这两个方子都情有独钟,这两个方子的理法背后正是运用风药加上镇惊安神药来条达安定神志的。

为什么要这样配伍呢?

我们看《西游记》,在医家眼中看,它可以当做一部驱魔除病的医书来观察。我们看孙猴子是如何修成正果的,刚开始这悟空目空一切,一把金箍棒打到天庭去了,猴子狂躁的心性,如同心猿意马,大闹天宫,不可一世。这就是一个躁乱不安之象。

结果呢,亢为害,承乃制。只有如来佛祖一掌压下来,把孙猴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猴子郁郁不得志,度日如年,度年如日,不得畅怀,被压得死死的,一身本领,无所作为,不能导归正道。这时,该怎么办?得有一个心纯气正之人,来把它解放出来,然后教之化之,让他能够经历磨难,修成正果。所以唐僧出现了,这时把孙猴从五行山下,解放出来,就相当于把压在它身上的巨石搬开,如同用风药柴胡、桂枝、川芎、防风、羌活之类让他生长,好像春天的草木得到春风一吹,立即舒展起来了。

但是本性难移,你移一座山,都比移一个人本性容易。这孙猴子烦躁不安难以控制的个性,一下子又露出来了,虽然师父对他有解救之恩,但他照样不服师父对自己的管束,企图离开师父继续过自己逍遥自在狂躁随心所欲的行为。

这时该怎么办?观音菩萨来了,给唐僧一个帽子,里面就有金刚圈,这金刚圈就能降伏狂躁,一给孙猴子戴上去,这孙猴子就狂性不敢大发了,也不敢大闹天宫了。于是规规矩矩跟唐三藏到西天拜佛求经,修成正果了。

那这金刚圈代表什么,其实就代表龙骨、牡蛎,它要把惊狂不安,不能止住的心意识定住,把那种烦躁不可一世上越之脉象,要打上天庭的狂傲之气,往下收。这样在西天取经路上,虽然有小打小闹,但整体都是安安稳稳,能够平和度过。



调人体秩序比调病更重要

这故事背后的道理非常深刻,我们看单纯用风药助长这猴子个性,他更不可一世,即便从五行山解放出来,一样不服从师父管束。

如果单纯用西医那一套镇静安神打安定的思路,让狂躁的病人像用佛祖的五行石山这矿物药硬把心性给压死,这样人也变痴呆了,从此郁郁寡欢不得志。

所以我们看电影里头精神病院的病人就是这两个极端,一个就是登高而歌,打骂毁人,肆无忌惮。经过打各种矿物重镇安神的药后,就静悄悄傻坐在那里,如痴如呆,双眼没神。看来解放也不是,镇压也不是,那该怎么办?

我们医圣张仲景,在还没有《西游记》之前早就想到了这种制服狂躁惊狂不安的办法。

一个就是必须条达之顺畅之,如风药柴胡、桂枝、川芎、防风,不可令之过郁。另一个就是镇惊之安稳之,如安神镇惊药龙骨、牡蛎、磁石、枣仁,不可令之过亢。这样双管齐下,传世名方桂甘龙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就出来了。

这两个方子都是很厉害的方子,我们看,它是治很多别人治坏的导致病人不静逆乱的方子,完全是救逆之方,如同《笑傲江湖》里头,风清扬传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在败中悟出来的取胜之道。完全是收拾残局,转败为胜的救逆大法。所以张仲景称这些方为救逆之方,这是很厉害的,学之不可以等同常观啊!

这风药配伍安神镇惊药,就相当于给身体重新建造秩序,令卑郁者得顺畅,亢逆者得和平,这样不卑不亢,无过不及,情志得舒展,心神得安静,故命之曰平人。

可见调人体秩序比盯着疾病去用药更重要。

这样得这个桂枝柴胡法配龙骨、牡蛎,我们就可以知道老师常用川芎配绿茶或枣仁,羌活、防风配龙骨、牡蛎,这里头的道理便是一致的。

都是用以治疗时代病,人们既有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如同房贷、车贷压在肩膀上,就像五行山压在孙猴身上一样,难以舒展释放。但同时各种所求所欲,又不断增大,心意识静不下来,收不住神不安,表现出另外一种烦躁失眠脾气大。

这时这两个理法组方一合在一起,把压力解放,神志收归,站在这神跟气的层面上去调理疾病,正是老师反复用风药配合龙骨、牡蛎的道理啊!

以前老师还没去见孙蔓之先生之前,就常会用龙骨、牡蛎配柴胡汤,但我们对这思路了解得还不很深刻。

现在就不同了,知道柴胡汤是风药,调畅情志,缓解压力,龙骨、牡蛎是安神镇静药,收住上越的心意识,令病人人不致于亢逆收不住。这站在神气层面上调疾病,远非我们刚开始想用药去调那些有形的疾病那么浅薄。

故而我们对《黄帝内经》上手的,粗守形,工守神这六个字体悟更深了。这真是可以大开学者悟性啊,开一扇悟性之门,比老师传你千百个秘方还管用。因为这无形它不单是在治一个人一种病,它是可以传承的,可以发扬的,可以治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种病。

我们看张仲景他读《内经》真正运用《内经》宗旨时,却不着半点痕迹,如果不从这里面去看的话,我们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这药方,方证对应的粗浅结构,不知道它是为何对应的,所以只能用方,不能造方。

老师常说,善医者,善教者,是教人规矩,授人法度,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指明思路,理顺方向。让学者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心安如龙骨、牡蛎,情志条达如柴胡、桂枝,开的是学者的悟性,传的是无方之方,法外之法。

从破土种子看解压之法

正好老师近来有一个案例就是用风药治疗烦躁高血压的病人,有个学生她父亲得高血压一年多,血压常在一百六上下,头晕颈僵,烦躁不舒,服用西药降压片半年也控制不下来,然后这学生给她父亲开镇肝息风汤,加加减减也吃了接近半年,血压仍然控制不下来。脉象还是弦紧硬。这学生便请教老师。

老师说,西药片是镇是压,你镇肝息风汤也是往下打压,你把他的情志肝脉都打郁了。怎么不想想给他舒展放松放松,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西医它看的是病名,我们中医看的是人。没有谁规定高压就一定要降压,就非得用下压的药。我们用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之法,也可以缓解其压力,减轻其烦躁。

于是老师便开柴胡、川芎、葛根这顺性养真汤的思路,反其道而行,给肝脏心脏疏通气血,解放压力,想不到病人吃完十付药后,整个人反映极大,不仅血压降下来,降到120正常,而且感到肩颈部从未有过的舒服放松,整个人好像卸下一层重担一样。

当一听到病人这感应后,我们第一反应就想到一颗种子从深深的泥土里头破土而出,迎接阳光,它在土里时,深受四围压力压迫住,当它化这压力为动力,破土而出时,所有压力都得到舒解,转归为根部的疏泄能力,跟枝条的舒展力量,从此茁壮地成长。

这时我们想到张锡纯镇肝息风汤里,何以有麦芽、茵陈这些刚破壳而出,吐出嫩芽苗的疏肝药呢?原来和种子被壳包得严严实实,压力最大,一破壳而出压力顿减。茵陈在地下封藏了一个冬天,一旦吐出嫩苗,一旦进入春生阶段,其压力顿渐,你能否想到用种芽类的,或嫩苗尖,或刚破土而出的药物来帮人缓解精神身体压力呢?你能否想到为何豌豆苗苗尖,南瓜苗苗尖,豆芽,都属于少阳,能够调解人体抑郁之气呢?

我们回过来看这柴胡桂枝汤法,不就是风药之法吗?通过开提人体阳气,头发从肌表出,人体内在压力顿解。




高压锅为什么高压

有学生问,这柴胡、葛根之类不是温升之剂吗?这样下去病人本来就高压难耐,烦躁不宁,脉弦紧不舒,硬梆梆的,这样下去不是加重它压力吗?

老师说,中医的整体观不局限于人身脏腑相关的整体,更强调天人合一这个大整体,人禀天地之气生,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内在的压力,放在天地里头,都是极其渺小的。现在很多高血压病人,只在身体里面去降压压抑,从来很少想到跟大自然沟通对流起来,让压力得到舒缓和解,就好比你的高压锅里面压力是和其的大,你要去降压,在里面怎么搞都不管用。我们只需要把它的气门一掀开,使高压锅的内压跟外面的气压相互沟通,只是一两分钟,压力自减,锅盖也放松,锅盖对应的就是人体的肩颈,所以高血压病人,肩颈部能够放松,肌表毛窍能够打开,必将大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回归正常。

故而我们用风药柴胡葛根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去降它的压,而是把人体肌表开合的状态恢复正常,让人体能够更好地跟大自然沟通,这样内外气机对流,其压自降,烦躁消除。

所以对于这些高血压的时代病来说,我们不仅不能压抑他情志,相反还要畅达他情志,让他们能与天地大自然沟通时,获取平衡,使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以前,我们也从未想过像这些辛温开腠理的风药能用来治高血压,其实千百年前古人早就用风药来治疗各类高压中分疾病,如小续命汤,古人的思维是大开大合的,不局限于某一病名,某一脏腑,而是从人体与天地之间相通应相互沟通的高度来调身体。

我们看《伤寒论》里头,从太阳病到少阴病,从麻黄桂枝汤到麻黄附子细辛汤,他们很多方子都在强调人体毛窍的开合,必须与天地同步,与四时相应,这样不站在疾病的角度,而站在人体正常生理开合升降的角度去遣方用药,境界就更高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伤寒论》里头的麻黄桂枝法,柴胡葛根法,里头大都是用风药来开窗牖,透郁热之法。大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意。这种思想看似颠覆了常规,实则却暗合古人心源。

这篇文章虽然说是风药新论,其实也不是什么新的创新发明,而是古人早已习用之,《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脾胃论》里头都用得炉火纯青,只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缺乏了深究的精神,所以才导致风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鲜为世人所了解。这时我们把尘埃抹开,重新还原它新鲜的面貌,如同把蒙尘的宝剑重新擦亮一样,故曰新论。

人们只是习惯性地用它来治风湿,治痹痛,治外感,很少能够用它来调五脏杂病。其实五脏六腑都需要生机,都需要春风,枯木也渴望逢春,腐朽的身体,肿瘤癌症,怎么能不想要一缕清风呢?

故曰:

风药安神人知少,流窜走动不敢要。

以为扰乱人气机,皆因少用不知晓。

生命需要是运动,郁滞不通才糟糕。

气血最贵在周流,长期不畅易衰老。

人体元真如流水,不容半分有阻挠。

管道好比交通路,通畅才是最妙招。

每见中风气血壅,如同交通瘫痪了。

又见失眠与烦躁,拨乱反正是王道。

条达气血上下走,分消郁滞达肌表。

沟通内外的桥梁,重建秩序最紧要。

好比地震动乱了,一片风雨在飘摇。

雷霆万钧找风药,自古中风方不少。

皆因通晓此中道,疗效方能不断高。

千古传承医间道,理顺思路丛中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