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教育的“人性”阐释

 梅影馆 2015-10-23


■沈群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的新作《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从抽象的人性开始,基于人性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逐层深入,最后将“立德树人”落地到公民教育之中,使得本书的探讨既具有哲学高度,也具有现实价值。读后深感本书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
冯建军 著

道德教育,重要的不仅是学校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倡导一种“为什么教”的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道德教育“为社会而教”。新中国成立后,道德教育为政治而教,道德使人成为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后,道德教育为经济而教,道德使人成为牟利的工具;无论是为政治,还是为经济,道德教育都不是为了“人”本身。新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发展的重心不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转向人的发展。“育人为本”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育人为本”意味着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成“人”作为教育的归宿。道德教育因此也必须从“社会”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从作为社会的工具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的重要含义。立德树人,既包括由“立德”达到“树人”的目的,也包括“树人”对“立德”提出的要求。以往我们从社会要求考虑道德及道德教育,“立德树人”的提出,要求我们从“树人”考虑道德及道德教育——什么样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能够达到“树人”的目的,这是不同于以往道德教育研究的新命题,急需我们探讨。冯建军教授的《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就是立足于立德树人视野对道德教育的新阐释。



作者超越了以往道德教育“怎么做”的具体研究,而把道德教育提升到一个哲学高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思考。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作者从事道德教育研究的路子,不局限于道德教育本身,而是从一个更广阔、更高的视野研究道德教育的问题,这个视野在作者看来就是“人”和人学。以人学关注道德教育,把对人的认识置于道德教育,建构道德教育的人学形态。作者对“人”的探讨是由抽象到具体,逐步落地。从抽象的人性开始,到人的自然性——生命,再到人的社会性——主体,最后将集自然性和社会性于一身的“人”落实到当代中国发展中,提出当代中国人之发展状态——公民。树“人”不是指向空洞的人性,而是指向公民;树“人”的道德教育,在当代中国就是公民教育。这是作者结合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为“立德树人”指出的新方向。



作者把道德教育置于立德树人的视野下,把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原点,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评价尺度,突破了以往道德教育的社会本位传统,对道德教育的阐释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如人性是道德的内在根基,实践是道德的生成机制,实践人是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道德基于生命,高于生命,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走向生命化德育和有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具有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主体建构的实践活动,这种建构实践是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实现的;道德寓于生活之中,道德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一种幸福的生活;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发展形态。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公民即权利和责任于一身,培养公民需要引导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