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大师:《琅琊榜》反响为何如此之高?

 爱卿如梦 2015-10-23

导读

近日,古装剧《琅琊榜》热播,对于这部最受欢迎与好评的电视剧,您是否对它情有独钟呢?剧中又有哪些元素令您印象深刻?


是精彩的剧情,还是演员们精湛的演技?


剧中一幕被网友们赞为“拥有七米三气场的眼神”


鲜明的人物个性,还是唯美的剧中画面?


每个画面对人物以及场景的把控,让人在观剧的同时,一饱眼福。


是精美的服装配饰,还是发人深省的台词?


剧中服饰精美绝伦,连配饰也是专门打造,图中人物头顶玉冠便是其中之一。



剧中道出人心的台词比比皆是:“世间有多少好朋友,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可谁会料到旦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涯路远”/“坦诚待人被视为天真,不谋心机被视为幼稚,世风如此,谁人之过”……


这种种细节讲究,让《琅琊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诸多观众为之拍案叫好,在此,广誉远也以独特的视角观剧,带您瞧瞧这部剧中所蕴含的中华礼仪之美。

看剧解析·《琅琊榜》剧中礼仪

作揖之礼



作揖是这部电视剧中出镜率最高的礼仪行为。关于“揖礼”,您了解几分?


“揖礼”属于相见礼。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周揖礼盛行于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其行礼手态为: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左主阳,男属阳,右主阴,女属阴,因而女子揖礼又与上述有所不同:双手叠抱于左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欠身约20度。



行揖礼时,人们没有身体接触,较为卫生,而且站立作揖节省时间,姿态优美,又可避免因对方没有及时配合回应而产生的尴尬场面,是古代人文智慧的体现。


座次与坐姿



宾客(右一)拜访侯爷府,其座设于主人左侧。


从古至今,论座次,究竟是“以左为上”还是“以右为尊”呢?


其实,“尊左”及“尊右”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演变: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一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几百年。


因此,我国传统礼仪多以左为上位,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为“虚左”。




除了座次,您是否发现剧中人们的坐姿有何讲究呢?


其实,中国古代传统的的坐姿主要有三种:“趺(fū)坐”,即双足交迭,盘腿而坐;“箕踞”,即两腿前伸,全身像簸箕形状;“跽”(),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小腿和脚上。没有宾客时,坐姿可以随便一些,但是如果和尊者,长者,朋友交谈,或在议事,宴会和招待客人时,就要采用礼貌的“跽”坐姿势。


长者为尊

跪拜谢恩


长者授礼,低头谦受。


我国自古讲究以长者为尊,那么,在接受长者馈赠之礼时,必然要以感激之心拜谢恩惠。在古代,人们往往会向长辈行跪拜之礼,表示谢恩与尊敬,而正式跪拜,是我国行孝道的传统礼法之一。


名讳之礼


在《琅琊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其实这就是我国古代讲究的名讳礼节。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生前曰名,逝后曰讳。古时遇到君主或尊长者和圣贤时,不能直呼其名,书写时也不能使用这些字,只能用改字、改音或减少字的笔划等方法予以回避,也称避名讳,其本意是尊重长者、老者和贤者。



看到这里,您是否已经体会到中华之礼的内涵呢?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礼’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把别人放在尊敬的位置上”。的确,中华传统礼仪从言行举止,到生活风俗,处处都有着谦敬之美,儒雅之韵,时至今日,这美韵仍能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在现代文明中极具独韵。

中华礼仪的现代传承


从《琅琊榜》人物的举止言行中,我们看到了中华礼仪文化的点滴。当代礼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先生说,“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上至国家制度,下至个人修身养性,有着一整套的规范,中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更是中国人的文化信仰。


由彭林先生上溯到中华经典,《礼记》中记载孔子的思想:'礼也者,理也。君子无理不动'。唐初大儒孔颖达为之诠释说:礼者,使万物合于道理也。可见中华哲人对“礼”的认知,自古而来一脉传承,历经千年始终如一。



简单地说,“礼”展示在社会公共空间上,是能够维持秩序的行为规范,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生途径。礼植根于人性本身,重点在于躬行实践,从社会的文明与制度到个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人类本性的善良从“礼”中得以彰显和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周公至孔子,从东汉郑玄奠定“三礼之学”,至一代儒宗孔颖达编纂的《礼经正义》,从《琅琊榜》反应的南北朝时期直到现在,“礼”的形式规范几经变迁,然而其精神内涵却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深刻践行中华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现文明的真意与善良的崇高,具有万古不磨的永存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