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县设区啦!华县背后居然隐藏着这样的秘密…|趣话

 额玖安人 2015-10-24


近日,国务院批复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华县设区后为啥叫华州区

如果不叫华州还可以叫啥名儿

这个地方有没有过什么好玩的事儿

小编今天就来跟您聊一聊,老陕也很少知道的华县牛逼历史。



一、曾是郑国发祥地
从华县的建县史谈起

西周时,华县今县境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公元前769年,郑国东迁。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因郑邑为郑国故都之故,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于郑县设华山郡,西魏时,改为华州。中华民国时,于民国二年(1913)2月,改华州为华县。

从天子分封到郑国东迁,郑国在虽说华县仅有不足40年的历史,却在整个中华历史上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起郑国,人们最先想到的典故怕就是郑人买履。这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讽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不过如果要用郑人买履这个故事来说郑国人笨笨的?怕是不合适,如果这样,“授人以柄”的宋人,“刻舟求剑”的楚人,“掩耳盗铃”的晋人,就都不怎么聪明了。


郑人买履讽刺的是不知变通的人,而春秋时候最懂得变通的例子,恰恰是郑国人干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挺长的,讲的道理也多,还曾在热播剧《甄嬛传》里露过脸。全文请各位自行百度,咱们只说最后一段。郑庄公因为怨恨母亲姜氏偏心弟弟共叔段,与母亲指天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除非是死了,娘俩也别再见面了。


谁知道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郑庄公想妈妈。这个时候一位叫颍考叔的智者给出了个主意:挖地道吧。(君臣二人此处对话非常精彩,很值得急需与领导搞好关系的同学仔细阅读,小编注。)郑庄公一想,也是,地底下可不就是黄泉吗?于是母子俩在地底下见了面,有诗为证:“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庄公语)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姜氏语)。”其乐融融这一成语也是自此而来。


二、郑氏寻根圣地
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

虽然说郑庄公曾经和自己的弟弟共叔段你死我活,但是人家祖上也是有过亲兄热弟的。前面提过,郑国的第一任国主郑桓公就是周天子的弟弟——人家是姓姬的! 后来因为封地叫郑,这一支的就姓了郑。因此郑国故地华县是郑姓最正宗的发源地。

如今,华县已经成为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是全球郑氏公认的郑国受封地、郑桓公陵墓所在地、郑氏祖源之地。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


三、华县得名于华山
华州因华山得名·华县脱胎于华州


前面说的都是“郑”的故事,那么,郑县是怎么“变成”华县的?有不少人可能觉得跟华县境内有名的少华山有关。

事实上,寻根溯源,“华县”一名脱胎于华州,而华州的命名,就因为境内有华山。今华县在春秋时设郑县,南北朝时的公元554年在郑县设华州,辖今华县,华阴等关中东部数县,华阴县及境内的华山在华州辖境,并因华山为天下名山而作为华州之名。


因此现在介绍华县县名的来历时,可以直截了当说:“华县以华山得名”。也可以简要说明为:“华县古称华州,华县之名脱胎于华州,而华州的命名是因其州境内有华山。”


四、大将故里
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家乡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唐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公主,因为醉酒而发生了著名的“醉打金枝”,唐代宗还因此留下了“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的“千古名句”。


五、诗圣杜甫多部作品的诞生地
杜甫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余首

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 (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动,感慨万千而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据统计,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六、华山曾被皇帝拿来卖给神仙
相传赵匡胤曾将华山卖给陈抟老祖


这个典故说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传说,在赵匡胤发迹前曾因为打死了人被官府捉拿。一日逃亡到华山附近遇到了陈抟老祖扮的卖桃老翁,因为吃桃还出了个“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典故,得了陈抟老祖点播以后,赵匡胤发愤图强终于得势。回到华山想要还老翁吃桃钱。谁知又被陈抟摆了一道,将华山卖给陈抟做修炼地。


因为赵匡胤不服气卖山,还因此留下“山是道家山,树是皇帝树,华山不纳粮,不得乱伐树'的传说。


而正因为这段典故,华山才就成为纯属道教占有的一座名山,并且,再也没有给封建帝王纳过粮。


七、华县改变中国历史走向
华县地震促使农民起义


在明朝嘉靖年间,华县这一代被称作华州。据华阴县制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汾渭谷地发生了一次极其强烈的大地震。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刹那间,颠簸荡摇,声如雷鸣,地裂如画,或突成山阜,或陷作沟渠,无数建筑物,顷刻坍塌倾颓。睡梦中的人们毫无防备,83万人在大地的震颤中丧生,造成了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最大的灾难。史称“华州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总伤亡人数,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不可数计。”死亡人数冠于世界震灾之首。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能力。


地震加灾荒,农民起义可以说“按下葫芦浮起瓢”,这其中,来自陕北的李自成成为了一匹黑马,在大明江山左冲右突,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汉家王朝的灭亡。因此,说这次华州大地震改变中国历史走向,是不过分的。


八、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重镇
曾组织武装起义


渭(南)华(华县华阴)地区,是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大革命时期西北群众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大革命时期党员发展到 397人。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虽然遭到打击,但党团组织没有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这个地区的党团组织比较健全,力量比较强,群众基础比较好,所以中共陕西省委觉得以渭南、华县、五一 、华阴、临潼等5县为陕西暴动地区,积极策划组织武装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地打击了西北反动统治阶级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斗志。同时也教育和锻炼了陕西人民,培养了政治、军事干部,为以后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积累了经验。


(来源:华商网)


see you~




话话世界

美景 | 旅游 | 攻略





想看更多?!

那还不赶紧点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