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平草把龙

 陆安桥1871 2015-10-24
         中国舞龙起源于汉代,历经二千年而不衰。它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娱活动。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娱活动。梁平草把龙的起源与种植水稻密不可分,它是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古时梁山(今称梁平)地处两槽一坝的地理环境,平原浅丘沃野百里,历史上曾是种粮的大县。从梁平袁驿镇出土的汉砖,其挥镰、舂米图案,可证梁平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翻阅《梁山县志》对梁山有这样的描述:“人多劲勇,士笃儒风,稻田繁芜,民力于农”。说明梁山人种植水稻,靠天吃饭,最期盼的还是风调雨顺,若遇天旱,必将舞龙祈雨,确保五谷丰登。
        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扎龙做工精细,涂金描银,富丽堂皇,五颜六色,画龙点睛。而梁平草把龙却做工粗糙,毫无装饰之感,近乎于原始,它土的像原生态的活化石,它美得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梁平草把龙制作工艺简单、随意而独特,制作原料就地取材,稻草是编扎龙身造型的主要材料,它既古朴、原始、又经济。扎编者首先用稻草先编成一条长长的草帘做“龙身”,在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形似“龙头”;中间每隔约2米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供舞龙者手持。在龙头前面单独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由于编织与捆扎巧妙结合,龙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清晨,草把龙在祈雨群众的簇拥下,由当地癞子锣鼓、唢呐开道,祭拜供品紧随其后。各家各户的堂屋中间都放着一盆水和一箩筛五谷杂粮,迎候舞龙队。舞龙队在道士带领下,出现在每户主人门前,主人便敬献红绸、红布一段,望龙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吉祥如意,人寿年丰。随着锣鼓、唢呐伴奏声,草把龙翩翩起舞,从村头第一家开始由上而下依序进入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出各种花样。历年来,梁平草把龙的表演从祈雨降福演变为一种民俗文娱活动,它既表现出老百姓崇拜天地的情感表达与精神期盼,又带有浓郁娱乐性、功利性。 
        梁平草把龙的表演分舞者与技巧:舞者分龙头、龙身、龙尾、龙珠,共计11人组成。舞者均赤膊,舞出各种技巧和动作。龙到之处,围观者举盆泼水,舞者一身湿透,畅快淋漓,趣味无穷。
        当壮观的舞龙仪式完毕后,舞者与围观者会将草把龙拿到河边烧掉,含义是目送草把龙返回龙宫。同时,如果村子里遇到其它天灾人祸,也会有人扎“小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梁平舞龙祈雨的民俗活动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12年草把龙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千年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保护与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