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律风俗:北方汉族人的丧葬习俗

 chm48 2015-10-24

中国北方.jpg

中国南北方的丧葬习俗同中有异。(图片来源:国联资源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还特别讲究语言艺术。比如民间凡结婚娶媳妇都要披红戴花,这不但被称为喜事,且是红喜。而一旦家里有老人故去,儿女们都要穿素衫、戴孝帽、穿白鞋、上下一身白,所以民间就把丧事称做白事,年过7旬的老人故去被称做“喜丧”,叫做“白喜”。故民间才有了“红”、“白”喜事之说。

松嫩草原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古时原本无汉人居住。近代垦荒后,各省移民才纷纷来此开荒定居。这些移民们不但带来了各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俗。而当人们一旦把这些风俗习惯经过去粗取精使其优化后,便形成了北方一些特有的民族习俗。而北方的丧葬就是其中的一种。

据有关史料记载,本地汉族人死后,历来都用棺材装殓,实行土葬。人在病危时,子女们便把棺材(寿材或寿木)和装老衣(即寿衣)准备好。杨木棺材为次品,松木棺材为中品,楸木、红木棺材为上品。棺面多画凉亭、人物、山水、树木、“二十四孝”等。寿衣多为黑色,整套寿衣不准有扣,全部用带子系,表示后继有人即带“子”之意。死者决不能死在炕上,据说死在炕上,会把炕背到阴间去。所以儿女们事先要在外屋用木板搭灵床,把死者停放在灵床上咽气。尸体要在第二天装入棺材内,俗称“入殓”。死者口内要含一枚铜钱,俗称“压口钱”。左手拿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棒,这是为死者前往阴间路上撵、打狗准备的。头上或棺前放一盏灯,并放一小木桌,上摆米饭、油炸粉条、鲜白菜等祭品。桌前放一泥盆,俗称“丧盆子”,用来烧化纸钱。同时要在大门外挂过头纸,男挂在左边,女挂在右边,死者的岁数多大就挂多少张。在屋门前头搭起灵棚,棺材停放在灵棚内。每天死者的儿女们都要到屯外土地庙去送浆水,俗称报庙。穿孝服办丧事是当地汉族最明显的传统风俗。无论贫富,对死去的先人均以厚丧为孝。人死后要请阴阳先生,俗称“出黑的”,决定死人在家放几天和选择坟茔地。一般人死后要在家停放3天,有钱人家可停放5天至7天。在家停放的最后一天,把棺材盖移开,让子女们和死者见上最后一面,并用白酒点擦死者的耳、鼻、眼、口等处,俗称“开光”。然后盖棺、钉寿钉。往墓地抬送时抬棺材的人最少是24人,人称24杠;最多是32人,人称32杠。起棺时,死者的长子要把丧盆子顶在头上摔碎,然后扛灵头幡在前引路。大姑爷(死者的大女婿)要撒用黄裱纸剪成的“买路钱”,俗称“出殡”。抬到墓地后,把棺材放入事前挖好的墓穴内,死者的长子先抓一把土撒在棺材上,然后大家一齐动手埋成圆形坟包,棺材入土称为“下葬”。

返回枫网首页>>

【责任编辑:陈郊 】
更多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